秦思源谈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
发起人:口水可乐  回复数:0   浏览数:2397   最后更新:2009/07/30 15:15:17 by 口水可乐
[楼主] 口水可乐 2009-07-30 15:15:17
秦思源谈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

我很期待本届双年展的艺术总监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的工作。

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有“主题展”和“国家馆”两个部分,这里“主题展”又是最为重要的,它应该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策展人的理念和对威尼斯双年展的整体规划;第二,对全球当代艺术现状要有一个整体的描述。

对策划人来说,通常是去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来甄选作品;可是像威尼斯或卡塞尔这种超级展览,“主题”是非常难以把握和掌控的。本届威尼斯的“主题展”效果就相对不太明显, 大的展览为了整体效果就要跟重要的艺术家合作,也就意味着要放弃一定的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权,因为大的艺术家是代表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提供的资源非常重要,像双年展这种超级展览无疑非常需要这样资源的整合。一个展览中重要的艺术家越多,复杂的因素就越多,策划人要面临和处理更多各种权利关系或政治背景的问题。

我觉得绿堡花园(Giardini)还是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场地更容易把握。可是军械库(Arsenale)就是另外一种场地,很难处理。上届来自MoMA的策展人Robert Storr,他把“主题展”中绿堡花园和军械库的两个部分做得很不一样。 绿堡花园很像MoMA的陈列方式:每个展厅一个大师,都是他自己很推崇的艺术家,作品很好,可是展览感觉却很死板。然后军械库那边,他提供给观众一个当时的真实世界现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制造世界”这个主题,我觉得邀请任何艺术作品在这个概念中好像都可以。因为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明确“方向”的,本身是很个体化的。当代艺术无需创造明天,也没有说完全拒绝昨天,所以它没有明天;那我们是不是在往前走?我们有没有真实愿望往前走?“往前走”又意味着什么?这里包含了复杂的因素和不断变化的价值判断。

就本次展览而言,印象深刻的作品有西蒙•斯塔林(Simon Starling)的《Wilhelm Noack oHG》和储云的《星群》等。我最喜欢的国家馆和艺术家是捷克馆和罗曼•安达克(Roman Ondák)。

转自蜂巢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