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姆·贾弗里:第二或第三重生命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232   最后更新:2016/09/19 18:45:19 by babyqueen
[楼主] 蜜蜂窝 2016-09-19 18:45:19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9月18日,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最广泛的展览“散步”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整个展览共呈现包括绘画及雕塑在内的60余件作品,分别来自8个国家25个不同的收藏,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近30年的创作历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首次为曾梵志设计的展陈空间,以“大脑切面”为概念,整体空间被6面独立墙体进行分割。


北京。“这几年,他频繁在国际上办展,却一直没在北京这个创作的‘后花园’办过展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UCCA)、策展人田霏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曾梵志自1993年到北京,在这儿工作了20多年,终于他在北京首个美术馆个展于9月18日正式在UCCA开幕。

曾梵志,图片由曾梵志工作室提供,摄影:Zhenhua Li


整个展览共呈现包括绘画及雕塑在内的60余件作品,分别来自8个国家25个不同的收藏,是其继2013年10月于法国巴黎市立当代美术馆举行的回顾展后最重要的一次回顾展,可谓是曾梵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最广泛的展览,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近30年的创作历程。


曾梵志《散步》,1990年 ©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于1990年创作的《散步》,不仅是其最早的创作之一,也是本次展览的点题之作,“本次展览即以它的名字为标题,画这件作品的时候,他还没有大学毕业,”田霏宇表示。曾梵志在自述中提到《散步》这一阶段的创作时说,“在课堂上,我按要求的做,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我能够实验性地运用线条、色彩和形式。我学着将情感导向主体的深层反思,而不是像课堂上那样,只是用绘画描绘事物。”


在曾梵志的“大脑”中“穿行”


展览的一大看点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首次为曾梵志设计的展陈空间。2013年,曾梵志于安藤忠雄在威尼斯设计的海关大楼内举办过一次展览。这个博物馆是一个内置于历史建筑中的混凝土的展场空间。“我很惊讶他的艺术品在这样一个有特色的展厅中也能散发出强大的气场。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设想和他合作的机会,以创造能让艺术和建筑合作的崭新空间。”因此在2015年,当曾梵志向安藤忠雄发出合作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曾梵志《江山如此多娇 No.2 》在威尼斯海关大楼展出现场


整个空间以“大脑切面”为概念,被6面独立墙体进行分割,墙的正面呈现曾梵志“致敬”系列的7张作品,背面则是分时期整理其30年不同时期的创作历程。曾梵志最为人熟知的“面具系列”及肖像创作则环绕在展场的四周。


“曾梵志:散步”展览搭建现场 © 曾梵志工作室


“观看”是在本次展览中的一个重点。所有的独立墙体上打开一扇边长为2.4米的正方形“窗户”以贯穿整个大展厅,尽头是曾梵志创作于2009年的自画像。采取正方形的形式,是因为曾梵志在创作“致敬”系列时,偏爱4米x 4米的正方构图。

《拉奥孔》,2015年 © 曾梵志工作室


田霏宇认为,透过这个“窗户”,打破了线性的节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到曾梵志作品。这也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初衷:“观者欣赏曾梵志的作品时,就好像在他的大脑中穿梭一般。他们无意识对作品进行关联,并将不同的创作时期联系起来,然后去领会曾梵志的过去生涯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分层墙体’可以作为指示牌来分割这几个方面。本次展览不会为观众强加一个特定的解读,而会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来放大他们的想象力并让他们独自思考。”


“面具”背后的真实肖像


肖像创作一直贯穿在曾梵志的创作中,“肖像对我来说是最早的创作主题,从1990年开始至今,所以我把肖像当成我第三个时期的作品。”曾梵志表示。他的创作对象一般是艺术家、自己的朋友和老师,也会创作一些想象中的形象。


曾梵志《弗洛伊德》,2011年 ©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弗洛伊德》,2015年 © 曾梵志工作室


这次展览中,展出了两幅曾梵志绘制英国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不同时期的肖像。作品分别取材自塞西尔·比顿和大卫·道森的摄影,它们分别捕捉了弗洛伊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样貌。其中完成于2011年的肖像也包含了艺术家的一个未了的心愿:“这幅弗洛伊德的肖像,我原本很想运到英国去给他本人看,让他看看中国画家笔下的他。很遗憾,这幅作品完成没多久,弗洛伊德本人去世了”。

曾梵志为香格纳画廊创始人劳伦斯·何浦林创作的肖像。曾梵志回忆到:“我跟劳伦斯认识差不多有20年了,所以我对他非常了解。这张画是我对劳伦斯的写生,差不多用了两个半小时来完成。我画完以后他看了很激动,说很像,没想到我可以画这么快。”

曾梵志为藏家乌利·希克创作的肖像。这是曾梵志根据希克的一张照片完成的。这两张肖像都是由曾梵志自己收藏着:“这两位都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曾经有过贡献的人,我不愿意销售,也不愿意其他藏家来收藏。它们应该放在美术馆里面。”


光与暗的“无题”纸本实验


在展览的最后,观众将进入一个昏暗的房间中观赏到曾梵志最新的纸本创作:这是艺术家于2008年开启至今的实验,他在世界各地搜寻不同的纹理独一无二的手工纸,并与新加坡泰勒版画研究院(STPI)合作。每张纸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对着日光观察纸的肌理,以感悟适合的创作思路;用灯光从背面照明,来寻找创作途径;使用包括水彩等不同形式的综合材料,打破材料对创作的局限;不为作品命名,不局限观众对作品的解读。


尽管这个纸本实验看似是艺术家的创作的“断层”,但实际与曾梵志一贯的创作一脉相传,他曾与策展人Phong Bui对谈时表示:“越是想要表现光亮,便越是需要使用暗色(颜料)。光是从作品内部向外发散的。”所以当观众进入昏暗的房间时,眼睛在光与暗的转换中,犹如显影般,看到作品从纸上逐渐显现。同时曾梵志也希望此举重现宋元雅致:“古人的创作和观赏,环境光线也是较暗的,如室内豆灯,如室外树荫。”这样促成了内在与既有物象之间的和解,施行“物象”与“心象”的内外融合之道。撰文/Phenix Luk


曾梵志自述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肉系列


在课堂上,我按要求的做,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画……我能够实验性地运用线条、色彩和形式。我学着将情感导向主体的深层反思,而不是像课堂上那样,只是用绘画描绘事物。

曾梵志《忧郁的人》,1990年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黄昏之一》,1990年 ©曾梵志工作室


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要这么画,后来我想可能是一些别的感触让我这样画,我觉得人的皮肤的颜色和肉的颜色有的时候很像,还有一条腿出来,被什么东西压住,还有那些肉被砍掉的部分,都放在一起,我看的时候,就想到肉身的感觉。后来我也画了很多肉,我故意把那些肉的颜色和人的颜色画成一样,还用肉被压在一起的感觉画人。

曾梵志《肉》,1992年 ©曾梵志工作室


协和医院系列


我所画的每一张画,其实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人的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系列问题、人所面临的所有困境。那时我天天都看到医院里那种排队候诊的场面,看到病人出事、抢救的情景,从医院联想到人生很多相似的东西。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我要画的那种感觉,我想应该画一组这样的作品。


1991年,艺术家在武汉的工作室内,其身后是刚完成的《协和三联画之一》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协和三联画之二》(局部),1992年 ©曾梵志工作室


面具系列


我把它画得特别灿烂,但也特别虚假,就像舞台上的一种布景,人都在自我安慰,等着谁来拍照的很做作的姿态,包括人的手,一种假装出来的、得意的城里人的姿态。


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第6号》,1996年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肖像》,2004年 ©曾梵志工作室


抽象风景系列

中国传统绘画其实常常使用线条。是线条使得画面看起来有了立体感,但图像仍是二维的。线条并不是描绘的主题,而是构建绘画作品时的工具及意念。


曾梵志,《蓝》,2015年 © 曾梵志工作室


曾梵志:散步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展至11月19日

[沙发:1楼] guest 2016-09-21 15:59:18
拿自信做无知的遮羞布,老曾算是绘画界的一大奇葩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