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朱其的“传统即当代”——思想贫困的艺术主张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2   浏览数:1505   最后更新:2011/09/30 19:09:42 by guest
[楼主] 自生自灭 2011-09-30 13:31:20
来源:燃点

文:墨虎恺
译:宋京




2004年本•布朗开设了本•布朗画廊。 2006年画廊搬到伦敦传统艺术画廊的发源地——科克街 (Cork street)。 很快,他就因举办当代意大利油画展和德国摄影展而出名,其中包括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摄影系 (伯得•贝歇和希拉•贝歇 Bernd and Hilla Becher) 的著名学生坎迪德•霍夫 (Candida Höfer)。 2009年11月,布朗在香港的毕打行 (Pedder Building) 内开设了一个新空间,那里的租客还有高古轩画廊 (Gagosian) 和汉雅轩空间 (Hanart TZ space)。 本•布朗香港画廊已经举办过毕加索画展和 Miquel Barceló 的个展。 布朗还举办了著名瑞士概念艺术家诺特•维塔尔 (Not Vital) 和激进的以色列设计师罗恩•阿拉德 (Ron Arad) 的展览。

墨虎恺:本•布朗,谢谢你接受《燃点》的采访。 也许我们从你为什么成了一名艺术品代理商开始我们的谈话吧。

本•布朗:十年苏富比的工作经历和两年与莱斯利•沃丁顿 (Leslie Waddington) [伦敦一家首要的艺术画廊] 的合作之后,我觉得我想要开始自己的事业,从零的起点开始,建立起刻有我的名字和我在艺术界想作为的视野印痕的事业。 2006年9月,我在伦敦的科克街开设了一个空间,第一个是坎迪德•霍夫 (Candida Höfer ) 的展览,我想,到目前我们已经有5次的展览合作了。

墨:那么你现在为什么要在香港开设新的空间呢?

布朗:在香港开设画廊之前,2006年11月和2007年11月,我在张颂仁 (Johnson Chang) 的汉雅轩画廊举办了两次展览,借此我考察了香港市场。 并且在2008和2009年我又两次参加了香港艺博会。 从此我能推断出在那里拥有自己的画廊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因为如果在艺博会上,通过一年中仅仅是在那里待5天的时间,你就能够赚到一定数额的钱的话,那么,对于一年365天而言,没有数额巨大的额外开销的话,一定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墨:而且反正你有香港的背景——你的家庭主要是居住在那里。

布朗:我出生在香港,因此我可以在香港工作。 我有香港身份证,而且我的家庭是居住在那里。

墨:你说汉语吗?

布朗:我不说粤语,不。 我知道如何在这城里穿行,而且我知道怎么点餐。

墨:那么,你已经知道了呆在香港最重要的事情了。 现在这个新的画廊,当然,是在毕打行内,而且你的邻居会是高古轩和汉雅轩的新画廊。

布朗:我很高兴高古轩和汉雅轩都意识到我有多正确!

墨:有这三家画廊在同一个建筑里,那里一定能成为香港艺术的热点区域。

布朗:我真的希望会如此。 我觉得对于香港公众而言,如果他们能在同一栋建筑内,一站式轻松地看到很多伟大的艺术,是很棒的。 就像纽约的切尔西区 (Chelsea),在这一个区内集中了大量优秀的画廊。 你可以从一家走到另外一家,而在伦敦画廊之间离的要远很多——更为不平衡和分散。而更为坦率地说,我们都知道人们可以懒惰到什么程度,所以不妨为他们而将其简单化。

墨:所这里会成为香港的“北京798”吗?

布朗:高质量的,我希望是!

墨:告诉我,香港的人口起到一定的作用吗? 那里的氛围是非常密集的,比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地方都要密集; 唯一与其旗鼓相当的就真的只有曼哈顿了。

布朗:我并没有财政数据,但是很明显地它应该是如此的。 在香港,如果你看一下人口,90%的人口是中国人; 因此按理他们应该收藏中国艺术——而且我认为,总的来说,他们的确是如此。 现在我涉及西方艺术市场,所以一旦他们满怀希望得到足够的中国艺术品,我希望他们会开始参与购买一些西方艺术品。 很明显地,这种情况已经开始了,也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持续下去。

墨:伦敦——你的大本营——和香港,这两个市场中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布朗:他们两者之间有很多根本的不同之处。 我想在伦敦,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收藏基础,他们已经收藏西方艺术很多年了; 要是他们没有,他们的朋友、或他们叔叔、父母(已经收藏很多年了)。 在香港,这是相当新的现象。 我想说的是一方面在香港,认真收藏20世纪西方艺术的人屈指可数。 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当代西方艺术品。 所以这是相当新的事物,也就意味着人们对此非常地小心谨慎。 他们不想犯错,尽管实际上在前进的路上,一开始犯错反而会比较好些。 因此,这是一个人们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市场。 他们渴望学习,而且相当坦率地说,他们渴望花钱。

在很多方面,香港与伦敦是相似的。 一方面,伦敦是通向欧洲的大门,由此我们有很多来自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好的收藏家。 而在香港,你可以直接与台湾人、印度尼西亚人以及韩国人联系。 我相信目前他们仍然是主要的进口者,换句话说,是西方当代艺术品进口者。 他们都喜欢经过香港购买,特别因为香港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

墨:那么,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特别是对于中国大陆而言,税收是香港最主要的吸引眼球的地方吗?

布朗:我想,就艺术品交易的核心而言,零进口税率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这也是为什么香港和新加坡一直以来为此一决雌雄。 我由衷地相信香港到目前为止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而这绝对是巨大的帮助。

墨:那么有关客户想将艺术品进口到中国大陆的情况何如呢?

布朗:对此我不了解,不过就目前我所知道的,他们通过我购买作品,我将作品运送到香港的米歇尔现代艺术 (Michel Fine Arts),他们会处理剩下的事务。

墨:那么,你在香港展览和销售的艺术品是什么? 与你在伦敦的展览有区别吗?

布朗:香港的展览本质上是我的伦敦计划的延伸,而且在这方面我认为有重要的国际性当代艺术人物。

墨:你对待两个市场有区别吗?

布朗:呃,不,我没有区别对待。 我在香港的定价与伦敦的相同。 让香港的客户没有感觉到我在提价非常重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管理费用要高一些。 因为我不得不从欧洲将这些作品进口到香港。 但是从建立市场的角度出发,我用对待伦敦客户的方式对待这里的客户。 事实上,很多香港的客户居住在伦敦; 并且第二,有很多伦敦的客户会来访香港。 我想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香港,他们都希望交易是相同的。 有一些客户因为他们自己的税务原因,愿意从我的香港画廊购买; 就我而言,这没问题。

墨:你的香港画廊的客户简况如何?

布朗:我和香港华人、富三代、富一代有过交易。 我也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外国人进行过交易。 和我交易的还有印度尼西亚人、韩国人、以及台湾人——上面所有的客户! 少有的是,也许这比较奇怪,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与任何新加坡人交易过。 但是我认为这个市场一定会有所发展的,而且我希望参加明年一月份的新加坡艺博会。

墨:现在向香港的转向、也许甚至是面向中国大陆,你觉得在香港这个熔炉里缺少了什么? 你希望看到怎样的改善?

布朗:当前就我所见,我认为在香港这个熔炉中缺少了两样东西。 最基本的,当所有精华的部分都全部放在一起时,才有伟大的收藏和伟大的艺坛——必须要有资金、必须要有意愿去实施、必须要有很好的博物馆让大众看得到并理解和意识到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而且还必须有很好的艺术评论。 在香港,当然已经有了意愿和资金,但是目前却没有一家西方艺术博物馆。 我听说这一点很快要得到调整,不过当我们看到后我们才会相信。 而且这里没有很好的艺术评论——尽管你们必定会改善这一点,这是毋庸置疑的! 还是需要越来越多知道艺术的人们讨论艺术、评价艺术和给出无偏见的、良好的评价,无论这艺术是真的很好还是平庸无奇。

墨:你觉得,对于在香港的画廊而言,什么是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是最大的风险呢? 对于你自己的画廊以及差不多的其他画廊呢? 以及在市场总体方面呢?

布朗: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明显地就是,相当坦白地说,是处理开销和支付开销——因此生存和获得足够的利润以确保投入到画廊中的辛勤劳动是值得的。 只要艺术画廊可以赚钱,我想它们就可以繁荣。 这是我给那些正考虑要开设画廊的人的建议: 在香港的花销是很大的,在你开始意识和收回你的利润之前,你能花去大笔的资金。 除此之外,这是在建立市场并逐渐了解什么类型的人真正在感受艺术。 因为与西方的艺术品市场相比,亚洲的人们更加倾向与向那些通常与他们有某些接触的人购买作品,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 所以他们更加依赖的是建立起来的长期关系,并且信任在此是关键因素。 他们不是那种走在大街上,然后从某些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调查过的人手里购买东西的人。

墨:你觉得这个市场,中国市场或者说欧洲市场,是一个肥皂泡吗?

布朗:呃,我不打算讨论中国的市场,但是西方的市场当然不是肥皂泡。 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欧洲市场的增长数额是明显巨大的。 然后基本上在2008年至2009年之间稍微又下滑了,但是现在它又相当地活跃和富有生机。 整体上,整个市场并没有回复到2008年的水准,包括整体的营业额。 然而在一定的领域内,又超过了2008年的水平——我实际上指的是个别艺术家。 我想仍然有很多的资金在这个体系内游荡,而且一定有很多人想要在艺术上消费,也有人喜欢在艺术品上消费。 再加上鉴于利率如此之低——其实当前即使你有钱,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再赚钱!

墨:本•布朗,非常谢谢你接受《燃点》的采访。



Miquel Barceló 展览场景。



Miquel Barceló 展览场景。



Candida Höfer 展览 (2010年 香港)。



Picasso 毕加索 展览 (2010年 香港)。



IFC 广场 Ron Arad 展览 (2009年11月 香港)。



Ben Brown 和 Candida Höfer (2010年5月)。



Candida Höfer 展览开幕式。



Candida Höfer 展览开幕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