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子超:控制与分层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730   最后更新:2019/12/28 22:14:03 by babyqueen
[楼主] 反射弧 2019-12-28 22:14:03

来源:今日美术馆


墙,有很多种存在形式

比如

夜王大部队翻了七季才成功的“墙”......

比如

迷墙

再比如

中国长城和苏格兰哈德良长城

▲ 温普林,《包扎长城》,1988年


不止中国和罗马人修城墙

美国人其实也差点......

,象征着边界、隔绝、尽头...

保护的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保守


在第四届今日文献展“缝合”展览现场

有这样一堵特别的“墙”

它以占领参观必经之路的强制性

半高不矮的微妙高度

无法绕过的整体长度

让前来参观的观众集体犯了难

(尤其是免票进场的小朋友

穿裙子、高跟鞋的女士)


本馆一位净身高173,

腿长惊人的女士吐露:

“唉,我迈着也费劲!”

不过据我们观察

现场观众们一旦做好心理建设

做好热身运动

翻起墙来不仅身手矫健

甚至还翻出了快乐

翻出了集体参与感


当然,并不是今日美术馆正在装修

这堵“墙”实际上出自

本次一位参展艺术家施勇之手

▲ 施勇,一切皆有可能 ,砖,水泥 ,1570cm x 110cm x 70cm,2019


施勇根据展览现场空间实施的作品《一切皆有可能》,通过在现场砌一道长约16米,高1.1米的红砖墙,为观众设下一道待解的选择题。


问及施勇希望这堵“墙”产生怎样的展览效果,艺术家是这样回答的:

我试图将这堵墙设定在一种不确定的暧昧状态中:它们是要继续往上砌?还是准备停止?抑或决定拆除?并且通过设置一个正好处于常人跨越临界点的高度使‘跨还是不跨?’这个紧迫性的问题被凸显出来。观众将不得不面临判断与选择的问题。我想它在一个作为意识形态边界的现实维度里回应了展览的结构与主题。


在墙的那头,施勇的单路视频作品《默片》循环展示,作为提醒、引诱观众跨过砖墙的诱饵。通过影像,施勇的艺术家朋友,正试图与一位中国小女孩交流。这位美国艺术家来到上海,参与名为“身体边界”的艺术项目。在语言完全不通的情况下与建筑工地的所有工人们共同吃、住、工作并持续一周。

▲ 施勇,默片,单路视频 ,11 分 9 秒,2011


只是,艺术家与工人们语言缺席的交流,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实际上,只有小女孩试图接近他,视频记录下了他们之间试探的、微弱的交流。语言和文化就像一种“边界”,将人与人的交流变得复杂,甚至几乎难以实现。

▲ 施勇,默片,单路视频 ,11 分 9 秒,2011



跨,还是不跨,需要一点勇气

更难跨越的可能是内心的边境



当然,展览并不会强迫您跨越墙头,实在不方便的朋友只要稍作绕路,仍可顺利参观全部作品。只是,难免就错过由艺术家架设,顽皮但是敏锐的体验场景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