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年展 | 在美术馆翻墙是怎样一种体验?
发起人:反射弧  回复数:0   浏览数:1194   最后更新:2019/12/29 20:18:25 by 反射弧
[楼主] babyqueen 2019-12-29 20:18:25

来源:博而励画廊


“侯子超:愚人的宝石”展览现场,2019.12.14 - 2020.1.19 | 图片摄影: Anita Zheng © 2019 艺术家及博而励画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Boers-L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家侯子超在画廊的首次个展“愚人的宝石”正在北京空间展出,并宣布由此开启了与艺术家的深度合作,我们企盼在未来与艺术家的共同成长。同时,我们特别邀请了现居上海的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张营营为艺术家撰写文章,希望由此引发对于作品的探讨,推荐作为深度观展的阅读材料。文章同时被收录在展览开幕同期推出的艺术家画册中。

侯子超,日落时受到了赞扬, 2018, 木板丙烯, 60 x 60cm | Hou Zichao, Praise at Sunset, 2018, acrylic on wood board, 60 x 60cm © 2019 艺术家及博而励画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Boers-L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侯子超:控制与分层
文/张营营

如果一个艺术家喜欢旅行和出游,那自然界带来的感官体验可犹如泉涌。但如果艺术家对此信以为真,将它们的印象直接拓印在画布上,那他也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与一颗树或者一抔土本质无疑了。或许有人说,你怎么知道树和土就这么自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树或者土呢?它们活的时间比人类久,也许有更大的智慧。谁说不是呢?正因如此,未经视觉考量直接对自然表象进行输出的艺术家或许就还不如一棵树一抔土更有智慧。


客观生存经验的不足,让艺术家开始寻求身体之外的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是艺术家这一群体始终面临及在行为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意识。而我们正好生活在一个快速乏味的假人文景观状态的社会中,没有战争的普遍侵犯,也没有急迫的意识形态压迫下的反意识形态的内心挣扎。人总是需要在各种关系当中进行自我认知,进行作为人的塑造,以及及时反观与窥探自己。而自然景观则是人类最快速,也最低成本可以获取的一个可建立或深或浅关系的宇宙层面。在自然中(含社会),艺术家可以极端自我的对外界进行批判,也可以相对无我的对内进行反思,反思“人”这个物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以及人们寄希望在自然中获取的生存条件等。而艺术家在这种获取中着重选取的,是与人类视觉需求有关的一种解读欲望,他们将同一场景以不一样的视觉样式保留和解析,分别载着不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信息,相互传递。

侯子超,神殿,2019,布面油画及丙烯,210 x 280cm | Hou Zichao, Temple, 2019,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10 x 280cm © 2019 艺术家及博而励画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Boers-L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现实 & 潜意识


从绘画内容上讲,可以说侯子超的作品是来自自然界的馈赠。准确的描述是:他所关注与表达的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即我们这一代人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之间狭长而模糊地界。向左走,是对自然界的具象描述;向右走,是对我们生存空间及生命状态的阐释。侯子超感兴趣并选择的是这二者之间可融合亦可分离的状态属性,它们通过艺术家的视觉意识投射到画面上,产生了一种朦胧的质感与清晰可见的色彩分层。


在侯子超的绘画中,存在三种明显不同的语言状态和绘画手法。一种是基础的绘画描绘方式,它们通常处在绘画的最底层,充当艺术家对自然景观最基础,也最直接的情感铺垫,载入情绪,客观浓厚;一种是假借工具器械的色彩喷绘与叠加方式,它们处在绘画的中间层,用以隔离原始的个人情感与最上层视觉符号的提炼,它们的存在让侯子超的绘画呈现了一种明显的分层状态。这种分层从图像上讲,类似图片编辑器中的图层逻辑;从意义上说,就好似艺术家虽身处自然界或人类世界的馈赠中,仍然具有独立判断事物的视角和可能,这些可能被定格在画布上,进行着艺术家客观感受与主观选择在视觉上的分离、解析。最后一种,便是上文提到的“最上层视觉”,这是决定侯子超作品性格,以及引导作品视觉走向的符号性创造。它们类似几何图形,色彩明亮,漂浮在侯子超绘画作品的最上方,描绘着他意象中以及潜意识里似乎必须存在的兴趣指向。


艺术家在年轻时总是绕不过最基础生存体验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于是那些基础性场景会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电影或者艺术作品中。但艺术家们试图要做的往往是跨越这种基础感受上的基本认知。但跨越它的前提不是忽视它,而是正视它,并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它,在表现的过程中发现认知与感受之间的差别。远观,它们微不足道;近观,你会发现认知层面中本质上发生了不同,因为主体的思维发生了转向。当这种转向成为可描述的形象,并构成艺术语言时,“创造”就产生了。

侯子超,公园,2018,布面丙烯,35 x 30cm | Hou Zichao, Park, 2018, Acrylic on canvas, 35 x 30cm © 2019 艺术家及博而励画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Boers-L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速度 & 控制


使用iPad填充一块颜色的速度远高于传统架上绘画完成一块颜色的速度,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导致了iPad绘画与手工绘画存在质地上的明显差异,即使艺术家假借了各种实用性的绘画工具和手段。因为这种速度不是人类现有感知系统和身体器官可以追寻到的,所以人们也难以深入见证iPad绘画中色块形成的完整过程。这种“跟不上”和“未能参与”会让人产生一种对“色块迅速形成”的新鲜感体验,从而引发想象。这是由速度引发的联想。


相比之下,在手工绘画一块颜色的完成速度中,诞生了更多的绘画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颜料的密度、体积,干湿变化引起的绘画质感上的变化,就像人类的朋友一样,艺术家可以提出建议和加以引导。为了“赶超”iPad完成色块的速度,艺术家侯子超提前准备了稀释好的颜料,将画框平铺于地面,为了使它们在同一时间附着于画布,同一时间与空气接触,然后变干,他尽可能地缩短颜料被铺展开的时间,在某个画面局部上主动追求类似iPad色块效果中的完美性。纵然艺术家清楚它不可能实现理论上的完美,但他想要的正是在与iPad色彩进行媲美的过程中,追求速度在画布上,在电子时代中应有的、适当的视觉反应。


有了速度,便会产生激情,以及被放大数倍的不可控场面。
“每当画面产生一些我经验之外的视觉形象时,我便会停下来,给予时间,重新审视……因为我无法在瞬间定义它的好坏。但创作的兴奋点也在于此。”

左:侯子超,被注视的红色,2019,布面丙烯,120 x 90 cm | 右:侯子超,收音机里的雨,2019,布面丙烯,120 x 90 cm | Left: Hou Zichao, Follow the Red, 2019, Acrylic on canvas, 120 x 90 cm | Right: Hou Zichao, Rains from the Radio, 2019, Acrylic on canvas, 120 x 90 cm © 2019 艺术家及博而励画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Boers-L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在视觉的成分中,是否一定有让人愉悦的成分?我想是的。这里的“愉悦”并非“娱乐”,它也可以是一种在超越可控视觉范围的前提下,在艺术作品中产生的那种让艺术家难以琢磨和定位的“新视觉”。这是“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也是一种激情。


当艺术家靠一种对自然的印象进行具象描绘时,会产生一种偏差,那种偏差就像梦境。但当艺术家试图描述它的时候,就会走进个人潜意识的发展之中,希望事情可以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发生与进展,从而成为一种“控制”。无论这种控制最终是否达到了艺术家所希望的效果,他都已离开了最初级的艺术行为之列,进入了意识的海洋。控制,在这种情形下,就似航向标般的存在,是理性的代表,更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最美最坚实的观念制造层面。

2019/11/25

侯子超,断木,2017,布面丙烯,165 x 150 cm | Hou Zichao, Fallen Tree, 2017, Acrylic on Canvas, 165 x 150 cm © 2019 艺术家及博而励画廊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Boers-Li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作者

张营营,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的策展人和写作者。2010年开始从事艺术创作,2015年转向艺术评论及「卡塞尔文献展」的专题研究,2017年加入策展实践,从艺术的基本成分中寻找艺术与理论以及社会现实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正在展出


博而励北京 Boers-Li Gallery Beijing
侯子超个展:愚人的宝石
2019.12.14 - 2020.1.1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