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双年展,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发起人:香瓜侠  回复数:2   浏览数:3071   最后更新:2009/09/11 07:31:33 by guest
[楼主] 香瓜侠 2009-09-10 16:33:18
798双年展,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陈国辉/文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区的第一个独立双年展——北京798双年展开幕后,近期各种言论潮水般涌向网络媒体,或批评指责,或评头品足,或褒或贬,众说纷呈,足可见“网络社群”的人气与力量。关于798双年展,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是以王军为行为艺术单元策划人集体宣布退展事件,其关键问题是范跑跑等人该不该参加双年展?甚至,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论争而分结成两种对立观点与立场:一种观点认为,范跑跑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作为大型双年展艺术活动,实在不应该鼓励利己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798双年展有意排斥范跑跑等网络“公众人物”,充斥着愈来愈多来自官方意识形态、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缺乏独立性和民主性,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双年展”,也就是“一个问题最大的双年展”,是“一个沉溺在艺术小圈子内自我意淫的展览。”——也即由此而引发了798双年展的“策展人”风波。问题是,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有关范跑跑参加行为艺术展事件以及策展人风波的谈资时,却忽略了这样的几个问题:798双年展有着怎样的策展理念以及它将在国际艺术交流的平台上产生何种学术影响?其二,798双年展较之以往的艺术双年展有着何种独特的展览模式以及其现实意义何在?其三,策展人风波的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由此而涉及到,798双年展,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此次双年展以“流动的社群”为主题,按照艺术总监朱其的解释,即是“从外部看,它是一个流动的人群巡游的空间概念,每一个人去往他们感兴趣的地点。从内部看,它意味着人们围绕着相近的理念和社会理想聚成一个社群,他们并不一定居住在同一个集中的空间,但构成一个对人类相处怀有新希望的精神社群。互联网和自由的艺术社区提供了这一可能性。”问题是,就“社群”概念本身而言,它肯定是一个有关社会学的概念,它也肯定是在一个历史的逻辑中阐释的一个群体的概念,它应然触及到这样的问题,当代艺术何以反映社群意识?事实上,由于特殊的国情,长期以来我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党的意识和个人意识,却缺乏鲜明的社群意识。尽管作为艺术区而言,798艺术区已然形成独特的艺术群落,而因这种艺术生态逐渐萌芽艺术的社群意识,但将“流动的社群”的策展主题放大到国际艺术交流的平台上,还是有着很大的难度。即便是,策展人的原意,将798双年展旨在推进跨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艺术交流和观念相互渗透的理念,从而创造一种艺术区的实践模式,推进人群的流动性和社群空间的潜力。但,“流动的社群”的策展理念,它应该给我们产生怎样的问题意识?如果它仅仅是旨在推动国际艺术交流而临时起草的一个概念的话,它就应然缺乏问题的针对性与本土意识;如果它是借助一个国际双年展的平台来深挖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与结症乃至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意识的话,它应该有着明确的逻辑指向。当然,作为艺术总监朱其也指出,“当代艺术中的‘社群’意识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与中国社会进程和精神状况重建联系的一个入口,这曾经是八十年代的一个艺术主流。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八十年代的人文现实主义,而是一种更成熟的社群主义的艺术意识。很多作品不是简单的批判现实或对底层的人道主义,而是出现一种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对人群的关怀和自我讨论,其出发点则是一种朦胧的社群意识”。 至少,这种模糊的说法已然表明策展人意识到关于“社群”的社会学的阐释逻辑。当然,艺术的社会学转向的探索与研究在艺术界中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关键是,如何通过双年展的这一艺术平台,让艺术界确实地关注社会,同时也让社会也可以通过艺术平台来讨论社会问题,从而确立双年展应有的学术取向与学术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798双年展较之以往的艺术双年展有着何种独特的展览模式以及其现实意义何在?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双年展几乎都在各大美术馆举办,通过官方资金渠道,聘请国际著名策展人参与团队策划,其运营方式是各大美术馆长按照国际策展人的思想,进行长官执行制。实质上,国际著名策展人往往是以“走穴”的方式进行操作,一方面,他未必将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群体带到双年展,也未必能够真正讨论本土的文化和社会语境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未必对本地区的艺术创作以及本土策展人起到扶持的作用。作为一个艺术生态区的双年展活动,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首先,资金来源就是一个主要问题;其次,就是策展团队的社会能量问题;其三,如何根据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特点,确定明确的展览主题。798双年展的运作模式,无论是资金筹备、运作流程、中外策展人合作、画廊机构参与、展览主题的中外互译,进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作为民间的艺术区域举办的双年展模式,能在有限的社会资源参与下得以成功举办已是难得之事。一方面,798双年展意图建设一个文化和国际艺术交流的民间平台的实验性经验探索值得总结;另一方面,这样一种策展模式的尝试在理论上与798艺术节和以往的艺术双年展又有着怎样本质的区别?以及其展览模式的纰漏又出现在何处呢?也许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策展人风波”事件的话,我们会找到某些答案。
798双年展开幕后,艺术总监朱其与行为艺术单元策划人王军都围绕着策展问题进行各自的申辩,以及各大媒体大肆报道,甚至在网络上展开激烈的论战,从而形成了“策展人风波”事件。至于事件本身的对错与否,暂不给予评价,也无意于参与论战,但从“策展人风波”的背后,却反映了展览体制的问题。作为民间自发组织的双年展,一方面,它与西方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博物馆,经济后盾有基金会的运作方面不同,也与各大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不同,它还处于自发的“民间”阶段,尚未被官方所接纳,更没有体制和经济上的保证。因此,策展人需要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和麻烦,从而使策展人在筹展过程中倍感艰辛。另一方面,这类学术活动常被官方视为“另类”的越轨行为,甚至被看作是一种不安定因素。即使是在官方默认的前提下,也只能在“界外”规定的学术范围内举行,一旦“越界”意味着种种麻烦。正是这种体制的“偏见”,从而对当代艺术采取了一种不宽容的立场,也就意味着798双年展不可能摆脱政府的文化管制,也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独立性和民主性。作为策展人,他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取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民主性。事实上,从1996年上海双年展始至今,曾未有过官方双年展接受行为艺术单元和批评社会的艺术作品进入过双年展,此次798双年展公然允许行为艺术和批评社会的艺术作品大量参加展览主场,尚属首例,也尚属争取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民主性。至于,在展览过程当中,出现官方管制或种种原因,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取消某些参展作品,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并非“策展人的霸权越位”,相信策展人也有苦衷。我们当然不能直接武断,这是一个缺乏独立性和民主性的双年展,乃至是“一个没有问题的双年展”。有没有问题,关键还得看策展理念。

[沙发:1楼] guest 2009-09-10 16:56:10
写得好!
[板凳:2楼] guest 2009-09-11 07:31:3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