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阅读:沃依纳洛维奇传记《腹中的火焰》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855   最后更新:2012/07/10 10:07:05 by babyqueen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2-07-10 10:07:05

来源:artforum

 

季丹 《危巢纪录片剧照 142分钟 2011

 

十年前季丹结束了藏区的拍摄回到内地重新调整视角寻求镜头所向她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那时开始看南方周末》,就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了然后就有一种渴望想进到黑暗的深处去??进到黑暗的部分那是有社会义愤在里面的。”

十年后她的这些感触哈尔滨旋转楼梯之后的作品危巢里得到了最强烈的回应。《危巢最终的剪辑版本将近两个半小时拍摄从2009年初开始2010年的春节结束它聚焦于北京南郊以捡垃圾为生的一家人浓重的笔墨落于正在当地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姐弟三人身上

他们的小屋建在一片如同荒原的平地上那其实是一个用各种捡来的废料搭建起的窝棚周围堆放着各种垃圾季丹说当年这里有许多填埋垃圾的大坑但在影片中这种景观已经改变大坑已被填平小屋如同一座孤岛据说也很快会被拆迁周边视野所及之处已经有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头顶的半空中也密密交织起一道道高压线姐弟三人上下学的路边竖起了各种房地产楼盘的广告

这就是影片描述的生活在现代化和都市化日日扩张步步逼近的语境中它描述了一种与之脱节的生活历程正如视觉上他们的住所和周围景象构成的隐喻关系它暗示了这一家人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他们从哪里来为何落到这样一种孤立的处境影片并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老家似乎在安徽但显然已经流落异乡多年难以回去碰到最实际的困难也无处求援

危巢作为一部令某一部分社会现实得以伸张的纪录片不仅具有当代性更拥有一种迫切性那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题材以及因这题材而引申出来的社会问题实际上这样身份的人物和形象在多年来的纪录片甚至主流媒体中并不鲜见城乡接合部打工子弟学校边缘人物弱势群体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某种符号或概念化的人物——大量的图像大量的再现并未提供诸多有效的途径让我们真正见识和了解他们他们成为无法被辨别的一群更多是在以自己的窘困为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代言这样的再现并非没有意义但总归有限

正因如此,《危巢所挟带的生硬和痛感是如此凌厉它的迫切指向了一种生存的焦虑以及因这焦虑而产生的挣扎和对抗这尤其鲜明地呈现在两姐妹身上开篇即是她们不安于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谋划着让弟弟去考黄冈她们跟老师和父母争论也试图去打工??她们不到19但毫无保留地使用全身的力气来争取可能她们相信上大学是惟一的出路也是她们能想到能去做的全部

她们的面孔和语气让人感到那样坚定和决绝然而这种抗争在物质现实前流失得那样容易弟弟考上了黄冈中学但一家人没有办法解决学费最后只能放弃整个过程在影片里展现出来对每个人都如此艰难它也让人看到成长弟弟最后对姐姐说出的一番话让人吃惊他还是一个少年若不是那样的生活他便不会有那样的领悟

如果影片止于同类它也可以成立但季丹并没有关掉她的摄像机她更进一步深入到了这种生活的内部让人看到了这一家人之间彼此依赖但又紧张纠结的关系他们的争执甚至在年夜包饺子的时候也在延续他们感情激烈的程度与平时相比并未消减那些场景让理解他们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如此真切和接近这正是季丹的摄像机与他们达到的距离无论怎样的情形她始终在场她努力地接近近到那种程度再也没有余地

这不是每一个拍摄者都能做到的虽然这并不是惟一的方式它已经不是旁观而是沉浸其中这需要勇气也包含了欲望尤其当面对一种艰难和痛苦杂陈的生活季丹提供的视角既不是新闻记者的也不是社会工作者的她对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的描述揭示出一个底层这个底层有多辽阔我们无法丈量但她让人看到了,“它是社会和人性中废墟的部分废墟自身有它足够的重生能量。”

作者为独立影评人电影策划人

本文经作者同意转载原文刊载于20119月财新网

— 文/ 张亚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