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璇:进到黑暗的深处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67   最后更新:2012/07/10 10:20:28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babyqueen 2012-07-10 10:20:28

来源:艺讯中国 

 

《阿瑟·兰波在纽约(瘾君子码头)》,选自1979年的一个有24张银盐冲印片的系列作品 

我是1982年认识大卫的,一个深夜,在《Artforum》办公室,卡尔(Cynthia Carr)在她新出版的大卫·沃依纳洛维奇(David Wojnarowicz)权威传记《腹中的火焰》(Fire in the Belly)中写道。他不应该在里面的。他的一个朋友——他打算跟这个朋友借钱——让他进来了。但他在文化层面上还是跟这里格格不入:一个年轻的街头艺术家,被困在精英文化的厅堂里。他是一股原力,她回忆道。他们成了熟人。  

这之后没多久,他就成为1980年代迅速成长起来的纽约东村艺术风潮的领军人物了,然后很快又成为早期的艾滋病活动家。自打他那位酗酒的父亲把他和兄弟姐妹们从新泽西郊区的家送到母亲在曼哈顿的公寓起,他在纽约生活了起码有15年。他父母几年前就离婚了,这是一段充斥着暴力的婚姻,有时暴力还会延伸到孩子身上。  

 

 

 

跟母亲在一起生活也不见得舒服多少。她好几次把他们赶出家门。沃依纳洛维奇开始在时代广场跟男人睡觉挣钱,时不时还无家可归。但是,每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似乎总能想到办法。他会找到新的住处,会逃脱想要杀死他的嫖客。有人恰到好处地给了他一本书。他成了诗人。  

和多数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沃依纳洛维奇是无中生有的大师,卡尔说有朋友警告过她,她得应付他们所说的那些神话传说’”。她研究了他的信件,做了大量采访,但很少发现他撒谎;有一件事的确不是真的,他写信给在巴黎旅行期间认识的爱人 Jean Pierre Delage 说,他回绝了跟一个情人的去洛杉矶的建议。(事实并非如此。)  

一边跟1970年代末认识的哥们儿们(他这样称呼他的情人)发生一夜情,一边沿着哈德逊河岸边的码头——寻找伴侣的男同性恋者的安全港湾——做艺术的故事,和他在大量极度情绪化的日记中记载的那些详细、暴虐的梦形成呼应。他开始让朋友带着诗人兰波的头像面具,在城市各地留下照片,成为他最著名的一个计划。在19799月的一个码头旅行故事里,卡尔提到了同时发生的一件事:()个年轻的纽约同性恋男子分别去看医生,说他们身上有一些奇怪的紫色伤痕。”  

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动人的图画,一个业已消失的纽约,在那个年代,保持一种边缘的生活并投身于艺术,还是件有可能的事,而且不一定要弄得充满浪漫情怀。和佐伊·莱昂纳德(Zoe Leonard)和基斯·哈林(Keith Haring)等年轻艺术家一起,沃依纳洛维奇在下城一个名叫 Danceteria 的夜店上12小时的夜班,这里为他的成功提供了人脉和动力。  

他偶遇了著名的肖像摄影师、比他年长约20岁的 Peter Hujar,他们一度是爱人,并且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他就像我父母一样,沃依纳洛维奇说。Hujar 会被他早五年死于艾滋病。  

伴随着1980年代初 HIV 和艾滋病进入主流社会视野,冲劲十足的东村艺术圈刚刚开始崛起。一个可能名叫 Gracie Mansion 的画廊年轻雇员在她的卫生间——她称之为茅厕部——办了一个展览,大获成功。  

整个1980年代她会一直展出沃依纳洛维奇的作品,这个上升中的社区还有一些画廊也是,他很快成为一个领军人物。1985年,他开始画画才没几年,就已经进入惠特尼双年展了,这种成名的速度,跟后来整个社区随着房租上涨和毒品泛滥而衰落的速度是一样快的。卡尔描绘的东村文化风貌——她作为《村声》杂志记者曾做多年的相关报道——本身就已经值回书价。  

虽然在艺术家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两人成为朋友,卡尔还是试图用一种冷静中立的笔调来描绘他,一边是和吸毒以及成名后的妄想偏执相关的真实故事,一边是在艾滋病问题上令人振奋和扼腕的行动以及对自由的捍卫,她希望将这些方面均衡地展现出来。(书中以大量细节记载了他和右翼批评家的斗争,可以为今天的抗议者提供养料。)卡尔提到,1999年《Artforum》终于做了东村艺术风貌的一个专辑,封面人物是沃依纳洛维奇。然而一场辉煌胜利并非艺术家人生的终极意义:它是在告诉我们,是什么促使艺术家去创造。一个人如何克服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如此巨大的痛苦,去做艺术?在本书开头部分,卡尔和沃依纳洛维奇在早年的一个室友和知己有一段对话。我的首要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自毁才能创造呢,这位女士对作者说。我感觉他好像是咬定了要这样。他想要这样。他想要走向黑暗的那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