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展出Anicka Yi新作:包裹在蚁穴中的秘密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1469   最后更新:2017/05/08 16:46:19 by pipixia
[楼主] babyqueen 2017-05-05 11:21:20

来源:artnet 文:Ben Davis


Anicka Yi获得Hugo Boss Prize,古根海姆博物馆。摄影:Neilson Barnard for Hugo Boss。图片:courtesy of Getty Images



最近在古根海姆开幕的“Life Is Cheap"展览展出了纽约艺术家Anicka Yi(1971年出生)的新作,这也是对她获得2016年Hugo Boss Prize(以及10万美元奖金)的奖励。去年10月,她获得该奖项时还似乎有点让人吃惊。但现在看来,一切又似乎顺理成章。

Yi的作品完美的将时下大家所关切的一些列问题通过艺术表现了出来,其中包括:对身份中所包含的政治属性的话题再次回潮、对技术的恐惧而产生的异常兴奋感、对虚构情节的狂热,以及她所使用的一些古怪的、甚至活体材料进行创作——David Joselit说这是最近艺术界对于“使用材料媒介的强调"的体现。

“Life Is Cheap"给我们了一个机会去看这些东西是否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个小型的展览是艺术家与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组年轻科学家一起合作完成的。当你进入展厅时,会路过作品《 Immigrant Caucus》,这是一个由三个类似杀虫喷雾器组成的装置。它们被随意地放在地板上,同时散发着某种独特的香味,它的展签解释说,这是一种综合了“亚洲女性与木蚂蚁的气味。"

Anicka Yi,《Immigrant Caucus》(2017),古根海姆。图片:Ben Davis


在这之后,摆放着《Force Majeure》和《Lifestyle Wars》 两个装置,很像是某种异想天开的橱窗展示。前者是一个仿佛被罩在玻璃内的简单卧室,带有阶梯的平台上方放着两个像椅子一样的物体。所有的表面上都布满了粉红色的斑点,它们都是从中国城以及韩国城收集而来的细菌(与古怪的绿色霉菌)滋生导致的结果。装置内部特别定制的冷藏环境系统则用来将细菌保持在具有一定美感的静止状态。

Anicka Yi,《Force Majeure》(局部),2017,古根海姆。图片:Ben Davis


装置作品《Lifestyle Wars》则在小展厅的另一头。在杂乱的模型中,有很多超大型的蘑菇雕塑、闪烁的网络服务器、镜子、假冰块、电线,以及活蚂蚁。蚂蚁在印在墙面上的类似超大电路板的图案中到处游走。

《Lifestyle Wars》(2017)在“The Hugo Boss Prize 2016: Anicka Yi, Life Is Cheap"展览现场。图片:David Heald, courtesy the Guggenheim


Yi 称自己为“科技感性主义者"。她说自己的多感官艺术作品是对当下“过度强调视觉感受"的文化环境的即时回应。同时,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通过被忽视的感官认识,特别是嗅觉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我相信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以反视觉的方式作为策展理念会比实际的装置来的更有说服力,而且“Life Is Cheap"整个展览乍看起来也确实没有太大的亮点。(可以参考的是,Yi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是现在正在惠特尼双年展展出的《The Flavor Genome》,可谓是一部带有极致的“视觉"效果的3D电影。)

Yi在探索艺术中对视觉性的偏爱中复杂的地方就是,这个讨论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观念艺术家当中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观念艺术实质上就是建立在杜尚对“虹膜艺术"的反对上的。

这将我们带回了Yi不强调感官、更注重批评的艺术主张。她说自己发展出了一套“感官中的生物政治。"在这场展览的前言中,Yi也对此做出了解释说自己想要展开对于“主观的臆断和焦虑是如何通过与性别、种族、以及阶级相关联从而改变具体认知的。

Anicka Yi,《 Force Majeure》, (2017),古根海姆。图片:Ben Davis


不过,“Life Is Cheap"如何来达到后面的这一目标,其实在展览中并未有明确体现——至少在我看来如此。仔细观看之后观众们不得不想,切入点就应该是对于她所使用材料的亚洲性的强调。

即便是通过古板的科学来进行解释,Yi所声称的提炼“亚洲美国女性"气味的说法一定有着某种策略性的意味。试想一下,艺术家在这里只能通过询问的方式来了解你对于亚洲女性“气味"的猜想是如何影响你在这里的认知。这件作品实际上是对观众的脑力提出了要求,而非感官。(实际上,《Immigrant Caucus》闻起来并不像那么回事。)

那么,你不得不问:蚂蚁又是怎么回事?

在对“Life Is Cheap"进行了一番认真观察和思考后,我在想这场展览的背景是否隐晦地涉及到了关于西方认为亚洲人是“工蚁"的固有成见。这似乎有点牵强,但是……有可能吧?

但并非如此。回到官方的解释,我们读到《Immigrant Caucus》的气味也被注入到了《Lifestyle Wars》当中,以“营造出蚂蚁与人类所共享的超自然体验。"至于这个特定的寓意,文字介绍说,“Yi对蚂蚁感兴趣是因为它们精细的分工以及网络式的社会结构,以及复杂的引导着它们行为的嗅觉系统。"

尽管这些说法天马行空,但看起来似乎很真诚。并与Yi知名的女权主义主张以及“科技感性主义"的兴趣很吻合。

这样的结果就是“Life Is Cheap"让你领略能够通过科技手段来模拟人蚁交流,并同时让你用严肃的态度来看待种族偏见的问题。它激活了你的想象,让你找回某种被遗忘了的多感官、超人类的知识,并且以人类文化的偏见为切入点迫使你以审视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感官。“科技感性主义"与“生物政治"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并肩作战的关系,倒是有些剑拔弩张的意味。

你也许会说这让整个展览显得有点自圆其说。不管怎样,我觉得这种怪异感很可爱——说白了,也可以说正是这种冲突让展览显得符合时宜。

经典模式的观念艺术很大部分源自于盎格鲁美国白人的辩证哲学以及法国的符号学。Yi的作品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与“新唯物主义"哲学产生的共鸣——这在近来几乎被当作所有艺术双年展的指路明灯,这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哲学泛灵论,讨论超出人类认知存在独立生命体。

Anicka Yi,《Lifestyle Wars》(2017),古根海姆。图片:Ben Davis

Yi并没有套用经典观念艺术中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不过,出于某种压抑的回归冲动,一些特定的语言还是出现在了Yi的周围,也更符合了当代的哲学风尚。

就像Alice Gregory最近对Yi的创作进行的研究所言,她的墙面文字读起来“更像是外星人的购物清单而不是提供信息。"关于Yi的学术文章则倾向于列举她所使用的材料,而并非是通过这些感官可以了解什么(比如“被回收的奶粉,抗抑郁剂,棕榈树精油,海虱,被磨成粉的运动凉鞋,以及手机信号干扰器。")

巧的是,那些时髦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有着喜欢在自己的文章里列举一堆不相关名词的习惯,比如“土豚、棒球、银河;或者烘培芝士、突击队员、密歇根湖"(在Andrew Cole的文章里)。这种一口气列举这么多“事物寓言"的行为已经是如此的司空见惯,甚至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书呆子气十足的名号:“Latourian Litany,"意为在写作中出现的列举事物清单——取自哲学家Bruno Latour的名字。

你可以将Anicka Yi这些刻意由各种迥然不同的东西组成的艺术看作是“Latourian Litany"的雕塑版本。

Anicka Yi,《Lifestyle Wars》局部,可以看到其中爬行的蚂蚁。图片:Ben Davis

在哲学中,要点在于使用一个前卫的理论来说明普世性,将日常的事物转化为宇宙观。对于回溯历程的艺术来说,它需要考虑日常问题的构建与呈现的问题。

所以,“Life Is Cheap"真正的作用是作为通过一场展览阐述上述的思维观点:它既指的是材料的艺术并不是真正有关材料本身,同时也说明观念的艺术也并不是真正关于理念和艺术。

“The Hugo Boss Prize 2016: Anicka Yi, Life Is Cheap"将于4月21日-7月5日期间在古根海姆展出。

译:Joe Zhu


[沙发:1楼] pipixia 2017-05-08 16:46:1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