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人青睐艺术家?这份最新艺术电影清单你收藏了吗?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96   最后更新:2016/05/13 20:07:36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5-13 20:07:3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5月12日,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又如期而至,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一场顶级电影狂欢又让法国南部这座海滨小城沸腾起来。而回顾刚过去的4月,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中展映的许多以艺术或艺术家为主题的电影,这类题材的影片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TANC也将在本周末开启电影之旅,带你走进英国演员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眼中的约翰·伯格(John Berger)——《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


艺术即为美,而制作关于艺术或艺术家的电影则是一次探索美的过程——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上你也创造了美。

——电影《索尔·勒维特》导演克里斯·特林克


以艺术家为主题的电影或许都称不上是赚钱的买卖,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这类题材的电影涌现,有些甚至成了票房大片。今年4月的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上就展映了许多以艺术或艺术家为主题的电影。


艺术类影片如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上映的电影《金衣女人》(Woman in Gold)。该片讲述了一个犹太家庭寻回二战时期被纳粹掠夺的传家宝——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名画《阿黛尔·布洛赫-鲍尔夫人肖像一号》(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的故事。该片去年创下了3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的票房。


▲  影片《金衣女人》电影剧照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一件艺术品有着离奇被盗、价值不菲、或是跌宕起伏的背景故事,那么依此而拍成的电影必将吸引眼球。当然,大牌演员海伦·米伦(Helen Mirren)和瑞恩·雷诺兹(Ryan Reynolds)的加盟也为《金衣女人》增色不少。


“艺术家的生活通常比较精彩。”电影论坛的执行总监克伦·库珀(Karen Cooper)说道。电影论坛曾推出的项目涉及雕塑家伊娃·海瑟(Eva Hesse)、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和罗萨蒙·帕赛尔(Rosamond Purcell)等多位艺术家。


艺术类影片的新篇章:空前强烈的需求


关于艺术家不羁的一面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曾制作过纪录片《艾未未:永不认错》(Ai Weiwei: Never Sorry)的收藏家拉里·沃什(Larry Warsh)认为,人们如今对艺术类影片的需求空前强烈。“参观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大众活动,但像如今这样大规模的收藏艺术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公众对于购买艺术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在他看来,关于艺术电影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可以将其比作出版一部大型的精美图录”。

2009年9月,拉里·沃什(左)和艾未未(右)在北京


一些艺术家和沃什持有相同的见解。杰夫·昆斯(Jeff Koons)就曾拍摄一部法语纪录片,讲述他2014年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旧馆关闭前举办展览的经历。他将该影片制成DVD,并在博物馆的书店区限量2000份出售,售价为3800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从一个更为现实的角度来说,关于艺术家不羁的一面更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曾发行过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的理查德·阿布拉莫威茨(Richard Abramowitz)如此说道。《画廊外的天赋》也被视作班克斯(Banksy)对其街头涂鸦艺术的自我宣传。在艺术家本人缺席宣传活动的情况下,该片仍然收获了全美33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49万元)的票房。“他的神秘性正是电影最好的宣传。” 阿布拉莫威茨补充道。

▲  影片《班克斯任务》宣传海报,图片来源:翠贝卡电影节


于今年4月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的《班克斯任务》(The Banksy Job)中,涂鸦艺术家班克斯和主角安迪·林克(Andy Link)都没有被当作宣传的卖点,但依旧吸引了大批观众。美国艺术电影的主要发行人理查德·奇诺(Richard Lorber)表示:在这样的影片而不是在严肃的传记片中,班克斯反而更贴近观众”。


理查德·奇诺发行的电影包括《里希特与基弗》(Gerhard Richter and Anselm Kiefer)以及莱彻·玛祖斯基(Lech Majewski)对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名画《迈向加略山》(The Procession to Calvary)改编电影的《磨坊与十字架》(The Mill and the Cross)。奇诺表示这些电影都有良好收益,并且,“据统计纽约的票房占了全国总票房的一半”。

《希罗尼穆斯·博斯:恶魔的感动》剧照


奇诺已获得《希罗尼穆斯·博斯:恶魔的感动》(Hieronymous Bosch: Touched by the Devil)的发行权,该纪录片将于7月在电影论坛上映。他也在考虑争取电影《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 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的发行,该片呈现了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造访评论家兼画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位于阿尔卑斯村的家的经历。


艺术类纪录片的新格局:更为广阔的视野


电影制作人也扩展了艺术类纪录片的视野。导演查德格·格拉西亚(Chad Gracia)追踪了乌克兰艺术家费多尔·亚历山大诺维奇(Fedor Alexandrovich)对切尔诺贝利的调查,拍摄了广受好评的阴谋论作品《俄罗斯啄木鸟》(The Russian Woodpecker)。影片呈现了亚历山大诺维奇及其家人自斯大林大清洗运动至基辅的迈丹广场抗议活动的经历。“和许多伟大的空想家一样,费多尔·亚历山大诺维奇既生动有趣又极度敏感,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奇妙的关联。” 格拉西亚说道。


这其中也涉及创新的问题。拍摄了电影《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导演克里斯·特林克(Chris Teerink)正在创作一部关于19世纪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3D电影,他认为:“如果你想让人们掏钱买票,你得给他们提供在家里小银幕上看不到的东西。”


名气、市场利益、幕后工作……

不止于“美”的艺术电影



《班克斯任务》

The Banksy Job

导演:Ian Roderick Gray 和 Dylan Harvey


▲  影片《班克斯任务》预告片


这部抢劫片讲述了没上过学的流氓艺术商人安迪·林克和他的同伴偷了班克斯恶搞罗丹《思想者》(The Thinker)的作品《饮酒者》(The Drinker),并借此进行勒索的故事。臭名昭著的林克之前是个足球流氓(football hooligan),也拍过色情片,不过是想借班克斯的名气罢了。虽然勒索的勾当未能得逞,但林克仍大肆吹嘘此事。美国政府最终否决了林克的签证申请,这位被判了刑的罪犯去纽约参加《班克斯人物》首映的想法未能实现。


《伯顿》

Burden

导演:Richard Dewey 和 Timothy Marrinan

▲  影片《伯顿》剧照,图片来源:Charles Hill

克里斯·伯顿(1946-2015)在1971年用他疯狂的表演艺术打破了陈规。他让自己遭受枪击和电击,并将自己钉在大众牌甲壳虫车的背面。在伯顿早逝前,他在洛杉矶创造了一系列梦幻的动力机械装置艺术。在他无表情的标志性陈述中,伯顿带着观众回顾了他40多年来的艺术创作。


《莫瑞吉奥·卡特兰:马上回来》

Maurizio Cattelan: Be Right Back

导演:Maura Axelrod

▲  正准备展示的卡特兰作品,图片来源:Maurizio Cattelan Archive


“讽刺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创作了教皇、希特勒和他自己的讽刺雕像。在2011年12月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他举办个人回顾展期间,他将全部作品悬挂在美术馆天井的天花板上。由于生性腼腆,他在采访中采用了替身,而他的作品此事正在热卖中。这部纪录片尽管对艺术家充满敬意,但也探索了他精明而投机的一面以及他在市场上的表现。


5月8日,在纽约佳士得策划的“注定失败”(Bound to Fail)当代艺术拍卖上,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他》(Him)打破了其个人拍卖纪录,以171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18亿元)成交。在刚刚结束的第5届纽约弗里兹艺博会(Frieze New York)也展出了卡特兰著名的作品《警告!进入危险自负。不许碰、不许喂、不许抽烟、不许拍照、不许带狗,谢谢》(Warning! Enter at your own risk. Do not touch, do not feed, no smoking, no photographs, no dogs, thank you)。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The First Monday in May

导演:Andrew Rossi


▲  影片《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预告片  


今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学院年度展览开幕伴随着安德鲁·罗西(Andrew Rossi)导演的《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The First Monday in May)纪录片上映,影片记录了去年的“中国:镜花水月”展览以及大都会慈善晚宴(Met Gala)筹备的全过程。参观者可以在影片中观察到此次展出背后各种复杂的安排和沟通。在这部影片上映的同时,新一年的大都会博物馆时装学院春季大展“手作 x 机器:科技时代的时尚(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an Age of Technology)也于5月5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伊娃·海瑟

Eva Hesse

导演:Marcie Begleiter


▲  影片《伊娃·海瑟》预告片


伊娃·海瑟(1936-1970)初次引起媒体关注时她还是《十七岁》(Seventeen)杂志上的一个少女,此后她经历了各种人生变化,最终成了一位擅长创作大型作品的雕塑家。海瑟逝世时年仅34岁,这部纪录片纵览了她短暂却精彩的一生,那是一个我们如今所知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市场尚未成形的时期。

▲  伊娃·海瑟,图片来源:zeitgeistfilms


《艺术混蛋》

Art Bastard

导演:Viktor Kanevsky

▲  影片《艺术混蛋》中的主人公罗伯特·塞内德尔


罗伯特·塞内德尔(Robert Cenedella)是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的一名老师,虽籍籍无名却也不乏成名的野心。在波普艺术大行其道之时,塞内德尔曾短暂出名;后来他为纽约马戏团餐厅(Le Cirque)创作壁画也为他赚来一些名气,但这件作品更多是证明了他导师——更为艺术界所熟悉的乔治·格罗兹(Georg Grosz)和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的影响力。这部以塞内德尔为主角的影片充满幽默感、洞察力,也感人至深,道出了艺术界大部分“普通人”的心声。


《霍克尼》

Hockney

导演:Randall Wright


▲  影片《霍克尼》剧照,图片来源:Richard Schmidt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曾在1960年代“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时期被寄予厚望。后来,他离开了英国前往美国加州,其作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部纪录片描述了他自英国到美国纽约、洛杉矶,最后返回英国布莱福德的经历,其间穿插他和朋友们对于绘画、摄影,以及爱与失去的讨论。整部影片处处闪烁着霍克尼的智慧光芒。


《所有人都认识……伊莉莎白·默里》

Everybody knows… Elizabeth Murray

导演:Kristi Zea

影片《所有人都认识……伊莉莎白·默里》剧照, 图片来源:Sidney Felsen


这部由曾获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和制作人提名的Kristi Zea带来的纪录片重新审视了美国画家伊莉莎白·默里(Elizabeth Murray)的生活。导演用她的镜头探索着默里作为一个母亲、妻子以及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撰文/David D'Arcy 译盛文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