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策丨对话《时间病》策展人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1   浏览数:1808   最后更新:2015/12/21 21:40:01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5-12-15 19:18:43

来源:烟囱.PSA


当现代社会建立之后,我们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我们不断地控制着自己的时间,但问题是:每当我们用这种新方法管理时间,每天朝九晚五上班,企图控制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到底是控制时间,还是被时间控制,这是一个核心的主题。

——《时间病:控制时间的人都被时间控制》


“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已经在PSA五楼展出,本届入选的三组方案吸引了无数观展者的目光。其中”时间病“的策展人张未、袁文珊,试图在展厅中延展这些病理性的社会行为。艺术作为时间控制的方法,消耗、回环、打断着社会时间的秩序,让所有控制时间、管理时间的企图都在展厅之中变得无效而荒诞。展览选取的作品,利用各种媒介来研讨“艺术事件”内在的表现手段与时间结构。艺术也同时伴随着艺术家的实践将自身展现为时间,在当下扭结成为一个复杂的症候。让我们与“时间病”的青年策展人之一袁文珊,进行一次关于时间的对话。


PSA:你给展览取名为”时间病“是想表达当下病态的社会状态吗?

袁文珊:首先,我不会为当下的社会下一个“病态”的定义。每个社会都有其所处时代的问题,而时间病是对当下状态的一种隐喻。我们看到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被自动喂饭机糊了一脸,大机器生产的流水线将人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而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SOHO状态似乎正在淡化工业资本主义的印记,闲逛的人似乎越来越多。看似批判起了作用,但其实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早午饭、下午茶这样的“闲暇”绑架。

PSA:艺术家为什么记录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比如银行排队、夜晚睡眠?艺术家想表达什么深层的寓意吗?

袁文珊:艺术家是那些真正在“闲逛”的人。银行等号、夜晚睡眠这些似乎已经内化到我们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却被艺术家们捅破了那层纸:对日常生效的机制到底是什么。郭国柱的《洗洗睡吧》利用摄影的长时曝光,记录了不同人在睡眠时间中的辗转反侧,一团团不安、不定的身影告诉我们即使夜晚也并不平淡如水。而蒋志的《这只是一个开始》展示的是在银行等号的票据,每当叫到他的号码时,他转身就走。被消耗的等待时间在此成为无效,而转身的离开反而成为了开始。黄彦的作品《寻找永别的一天》表格里记录的是每一个他生活中重要的人跟他最后一次联系的画面。而一旦这个人告别世界,属于他的那一格便永远成为黑色。我们可以想象三十年后这个作品将会是什么样的,理性的表格记录掩盖不住绵延的时间与生命带来的莫名伤感。

洗洗睡吧 郭国柱

寻找永别的一天 黄彦

PSA“亚自由——贤者时间”也是探讨了当代时间的问题?你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袁文珊:不巧两个展览都出现了时间这个标题,但是讨论的自然是不同的议题。我的一点想法是,“亚自由:贤者时间”呈现出来更多的是“见证者”的状态,他们提供了一个在高潮过后、极端事件后冷静思考的空间。车祸后报废的汽车、被烧掉的照片以及自杀的机器人,真真假假的事件以及其证据,提供的是一种沉静思考与细细辨认的现场。

PSA您觉得PSA的平台如何?在本次展览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袁文珊:在国内,PSA可以说是青年策展人最好的施展平台,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开拓我们的视野,所以我要特别感谢PSA,感谢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同时本次展览中云集了很多优秀的策展青年,大家有相通的思维频道和理念。最特别的是每组展览都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的,正是因为大家拥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才能在合作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学到更多的东西。不仅如此,这也是我首次参加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策展人活动。

”时间病“展厅现场

”时间病“展厅现场

[沙发:1楼] guest 2015-12-21 21:40:01
来源:烟囱.PSA


青策丨对话《时间病》策展人 张未

“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中《时间病:控制时间的人都被时间控制》方案,表现了艺术家如何面对他们的时间,如何进行日常的时间管理,如何将时间改造成一种个人的体验,从而挖掘出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触和感受。另外,方案也讨论了用什么样的媒介,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有关时间的作品才更加有效。



PSA:之前和你一起参与方案策划的袁文珊在采访中谈了自己对“时间病”这一主题的看法,谈下你对本次方案的想法吧?

张未:文珊的阐释十分准确的描述了当代生活的核心——资本在利用“闲暇”与消费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控制。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讲,时间病既是我们的苦痛之处,也是拯救之道。直面这个悖论,就像时间病展览中的艺术家那样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当下应该面对的话题。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艺术家的思考与行动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如何展示这些事件,来呈现艺术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在不同媒介、不同方法的层面上来直面艺术、直面生活,如何利用各种媒介来呈现某个非图像的艺术事件,也是我们这个展览所试图探讨的。

PSA:作为“时间病”的策展人之一,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吗?

张未:我们这次展览其实是希望观众能够站在艺术家的身份上思考这些问题。这个展览中的艺术家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观众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找到的东西,如果观众肯与艺术家调换一下位置,思考他们在进行写数字(黄淞浩)、听故事(赵婧妍)、读书(杨铭)、去银行排队(蒋志)、做表格(黄彦)、长结石(刘展)、做规划(曾晓嵛)等等活动时,观众自己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观众愿意打开自己的话,那么我想他们就会十分容易理解这些作品。所以其实不存在学术或者专业艺术家的概念,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发明家,只是艺术家会反思生活中那些“寻常的怪现象”,并用更多的办法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们这次展览希望打破的正是这种艺术家与观众们沟通上的障碍,让观众能够进入到作品里面去。


PSA:本次入选的展览一共有三组,你站在同期参赛选手的角度,对另外两组展览有什么样的看法?

张未:另外两组展览都很棒。我们其实是合作的关系,而并非竞赛。我们的“时间病”是在艺术媒介和方法的层面上来研讨“艺术事件”该如何呈现,“亚自由”则是在“真枪实干”的角度来戳穿当代许多虚伪的“艺术事件”,而“展览的噩梦(下)”则直接让“艺术事件”持续在展厅里发生。因此可以说我们三个展览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大展览的三个部分。

PSA:对于PSA这样一个艺术平台,你觉得如何?

张未:PSA的平台非常优秀,有一群有魄力有能力又有情怀的人在这里持续发电。社会上流传的很多所谓不足之处,看似是PSA的问题,其实是整个公立艺术机构共有的问题。体制就是这样,它也是一个悖论,事无巨细的繁琐工作是为了防止贪污,是为了让机制更洁净的运转起来。我们既然想要更加优质、干净的空间,就不应该抱怨每天打扫房间这种事太过麻烦。在这些事情上,PSA团队的默默付出体现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担当。这也是我这次学习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