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1/25,中国世代的转化还是西方视角的转换?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2487   最后更新:2015/11/24 10:08:46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5-11-24 10:08:46

来源:Hi艺术 文:罗颖


奥胡斯美术馆于2004年落成,建筑顶部的“彩虹”由出生于丹麦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为美术馆度身打造

《另一个世界的艺术》,这是丹麦颇具影响力的权威报纸《Jyllands-Posten》(地位相当于《南方周末》)于11月21日“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在奥胡斯美术馆开幕第二天的评论标题,文中写道:“谈到中国当代艺术,艾未未是绕不开的一位……但对于这个群展来说,他只是其中的二十五分之一。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充满了诗意,且对材料的运用超乎想象……策展也非常完美,每件作品都能充分呈现自己的面貌……”并给予了展览五颗星(最高六颗)的推荐指数。当地艺术圈资深人士告诉我,对于一向苛刻的艺评家来说,如此正面的评价是极为罕见的。

展览开幕现场,据悉当晚的VIP高达上千人

策展人团队:冯博一、Pernille Dinesen、Erlend Høyersten、王东 Bjørn Follevaag(从左至右)


这恰恰是展览所希望激起的化学反应——艾未未仅仅是展览二十五分之一,还有其他二十四位同样值得关注的艺术家:陈丹青、陈飞、陈小丹、冯峰、关奉东、林岚、计文于\朱卫兵、景柯文、李松松、刘建华、马良、毛同强、缪晓春、彭薇、邵帆、宋冬、隋建国、王远铮、徐冰、尹秀珍、张大力、张晓刚、张小涛。

“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海报与奥胡斯美术馆正在展出的莫奈的海报悬挂在一起

新闻发布会现场

奥胡斯美术馆馆长厄伦德.G.霍伦斯滕(左)与冯博一(右)在开幕前展开的一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动对谈


或许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参展名单并不陌生。但因为发生在遥远的丹麦奥胡斯,它所引发的异域效应却远超越了展览或者作品本身。25位艺术家年龄层跨越50后至80后,涉及油画、水墨、装置、雕塑、影像等多元媒介的作品分布在2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观众提供了一份线索清晰面貌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样本。

艾未未用毛竹编织的12米长的《玉衣》悬挂在美术馆内

《玉衣》布展中


西方如何看中国当代艺术?几乎是所有参加国际展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经常遭遇的问题。是延续90年代的冷战思维从意识形态去判断?还是站在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当隋建国带着他的《运动的张力》在世界各地展出时,常被问及的问题就是:“这个被限制的、没有方向感的铁球是不是象征了你们中国?”中国的政治、社会问题成为作品最终的落脚点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隋建国《运动的张力》,此次因为场地所限,作品的张力并未得到充分爆发

隋建国和运动中的铁球


如今,感受到这种偏见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奥胡斯美术馆馆长厄伦德.G.霍伦斯滕就提到,西方美术馆和策展人一般会选择两种作品:一种是长得像西方艺术的中国艺术品;另一种是长得符合西方对中国想象的艺术品。所以在2011年时任挪威卑尔根美术馆馆长的厄伦德首次与中国策展人冯博一合作的四年后,在他新掌舵的奥胡斯美术馆再次提出新的命题“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A NEW DYNASTY——CREATED IN CHINA),试图对中国当代艺术几代人的创作生态一探究竟。同时奥胡斯美术馆策展人Pernille Dinesen、挪威卑尔根美术馆策展人Bjørn Follevaag以及中国策展人王东加入策展团队。

尹秀珍自2001年启动的《可携带城市》艺术项目,目前她已做完了42座城市

此次尹秀珍又特意根据奥胡斯市创作了一件作品《可携带城市:奥胡斯》


当我问厄伦德如何看这些中国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在世界舞台的位置时,他倒是对此次展出的不少作品中的手工情结兴趣浓厚。这样的观点在展前的公开对谈上遭到冯博一的质疑,他认为这依旧未跳脱异国情调的判断方式。在一些架上绘画的选择上,也同样能感受到外国策展人对中国现世的奇观异景仍抱有想象。

宋冬用回收的的塑料瓶做成的高达5米的吊灯装置《玻璃老大哥》

去年在佩斯北京举办个展的刘建华,此次同样带来了被24k金裹挟的瓷碎片《方》

张晓刚2006年的两件油画以及2014年的雕塑《男孩3号》


东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布展思路上。比如冯博一认为邵帆的《肖像兔,癸巳八》 和隋建国充满危险的铁球、李松松的油画和徐冰的50万支烟组成的《虎皮地毯》、彭薇的水墨物件与毛同强以废弃的炮弹弹壳和碾碎的军属旧衣物堆砌的《纪念.为谁而亡》并置在同一展厅会相互干扰作品的观看体验。但外国策展人却坚持认为:只有激烈的碰撞才会有对话,才会擦出火花。

毛同强用废弃的炮弹弹壳和碾碎的军属旧衣物堆放在一起,向观众抛出疑问《纪念.为谁而亡》

来自香港的艺术家林岚用回收的广告雨伞做成降落伞装置作品《美人鱼的声音》,顾名思义灵感来源于丹麦安徒生童话

有记者表示奥胡斯美术馆馆藏的澳大利亚艺术家穆克的雕塑因为有了林岚的“降落伞”而不孤单了

陈小丹用瓷烧制成残砖,中间塞入真正的动物骨头和植物残体的《盛开——长城》


尽管有争议,但最终的布展效果却得到了《Jyllands-Posten》艺评家的高度赞赏。策展人Pernille Dinesen也在新闻发布会后兴奋地告诉我,这些作品让记者们眼前一亮,他们表现出对作品的极大兴趣,很高兴有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被他们认识。

丹麦观众与景柯文的油画《万里无云2013 No.6 》合影互动

彭薇的装置作品《遥远的信件》以及墙面的水墨作品


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国际舞台也时有亮相,但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专题性的梳理却并不多见,冯博一期望此展览不仅能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而且能为西方看待中国提供新的视角,甚至提示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趋势。

陈丹青《明人春宫与鲁本斯》

陈飞《哑巴的爱情》 240x180cm 布面丙烯 2014


现在看来,展览也的确卓有成效。至少他们已逐渐意识到中国艺术家在关心自身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观看整个世界。而不再仅仅用“社会、政治”等词汇去描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Jyllands-Posten》甚至不吝溢美之词地总结道:“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与它飞速发展的经济齐头并进了!”不过,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期待西方破除偏见,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偏见不再停留于过去,如何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坐标或许才是唯一途径。

计文于\朱卫兵的软雕塑《节假日》

缪晓春影像作品《从头再来》


马良以文献的方式呈现他自2012年开始的《移动照相馆》项目

冯峰在旧桌柜上绘制了各国国旗的《世界World》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