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刘建华,“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实验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249   最后更新:2015/11/23 09:55:25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5-11-23 09:55:25

来源:芭莎艺术


11月4日晚,刘建华在英国的首次个展于佩斯伦敦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他的四件近作,包括《白纸》、《无题2012》、《落叶》和《迹象》。作为第18届伦敦亚洲艺术周(Asian Art in London)的活动之一,展览由2015年11月5日至12月23日向公众展出。


刘建华于1962年生于江西吉安,是一位不断探索、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艺术家目前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

踏着伦敦秋日满街的黄叶,我步入了位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后方的佩斯伦敦画廊。是夜这里正举行着刘建华的首次个展 —— “Between |之间”的开幕。踏上研究院气派的楼梯,才发现今晚这里作为伦敦亚洲艺术周(Asian Art in London)的先行活动之一,齐聚了几乎所有在伦敦的中国艺术界牛人:从史论家,如亚非学院的马啸鸿教授 (Prof. Shane McCausland)和斯泰诗‧皮尔逊博士 (Dr. Stacey Pierson),到知名策展人、从业者、艺术家,当然还少不了藏家,好不热闹。

开幕酒会现场盛况


自2011年与佩斯首次合作以来,佩斯北京已为刘建华筹办过数次个展,如2012年的“无题”和2014年的“方”。如今刘建华在英国的首次个展,也是佩斯伦敦近两年来第一次为中国艺术家举行个展。


相比08年以前作品多以社会时事为题,08年之后刘建华逐渐将社会现实场景从作品创作中移除。迈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生活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媒体的报导和渲染中,无论是主动或被动。艺术家希望跳出这个框框,进入对个人艺术语言系统的探索。他主动地将内容抽离,希望以全新的方式传递他对文化,艺术,生活和社会的看法,希望从时代给予的思考和触动出发,而又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来进行艺术的实践,通过其作为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和自省来以呈现一些超前的、本质的议题。

观赏刘建华的作品,这些“无意义,无内容”的概念实验,给了我、观者“无中生有”的无限想像空间。关于“之间”这个命题,艺术家有其独特的用意。他首先希望能够从宏观角度上来谈关系,如人与人,人与物件,人与文化艺术,乃至国与国之间,予人一个独特的、空间的切入点,同时让人产生更多的想像力;但当进入作品层面,“之间“又能给人一种微观的感受,更多地从人的一种内在体验来认知问题,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很多现象,刘建华转而以抽离的方法来看待,不仅仅关注当下面对的问题,而是尝试超脱地梳理一些超前的问题。


他继续以其标志性的以瓷为材料,艺术家此次展出的雕塑装置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持续对话的关系,并根据佩斯伦敦的展览空间作出选择适合的系列作品,结合墙面和地面,呈现出最好的艺术效果。


《白纸》是今次展览四件作品中最早的一件,最早已于2009年已在北京公社的“刘建华地平线”中展出。《白纸》系列或许会让我们在一瞬间想起极简主义艺术,但仔细观察后却会发现,“白纸”的各个边角有不同的卷翘,白瓷本身的特质让这些卷翘看上去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韵”和与使用基本点线面块的西方式极简区别开来。

刘建华,《白纸》, 瓷, 112.1 cm x 57.4 cm x 2.7 cm, 2009


《白纸》更是是一种有和无之间的感受,让人代入并在心里书写。在制作纸的过程中,人会在上面留下有很多痕迹,虽然这张‘白纸’的材质是与之极不相衬的冰冷陶瓷,观者仍然仿佛看见它营造出的一种亲切感和温度感。


对于《无题》,艺术家以一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呈现每天不一样的情绪,折射我们对事物的微妙观察,将复杂的心理活动从微观的角度还原到最单一的方式来呈现。


刘建华,《无题2012》, 瓷, 可变尺寸, 2012

这晚最受观众喜爱的非《落叶》和《迹象》莫属。和同好交流发现,大家都感觉落叶这件作品放在伦敦的秋天实在不能更应景。


《落叶》这件作品和时间,生命,人的情绪都有关联,和空间也有很大的关系,艺术家希望观者能一同进入这个空间系统里面,产生一种必须的、与空间有距离的思考场所。我们今天的生活并不缺少丰富性,但这种丰富性往往让人力不从心,无法把握,难免浮躁,徒留对物质空虚的向往,故刘建华使用了这种相对的减法来表现此般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刘建华,《落叶》, 瓷, 可变尺寸, 2012

但相信一众观者穿过摩肩接踵的观展人潮来到展厅,即使对刘建华这件作品已不陌生,也定必像我一样立即被眼前“从天而降”的“斗大墨滴”——《迹象》吸引。


刘建华,《迹象》, 瓷, 可变尺寸, 2011


《迹象》这件作品,旨在反映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和感受,艺术家在工作室进行了一次次实验,而后将从这些实验得到的感受具化在公共空间里,容每一位观者与作品产生各自独特的感应。

刘建华,《迹象》, 瓷, 可变尺寸, 2011


《迹象》可谓是刘建华近年的主打作品,单是2014年已在温哥华美术馆(Vancouver Art Gallery),新加坡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在此次伦敦个展的同期,《迹象》也正在南加大亚太博物馆(USC Pacific Asia Museum)的大型群展“重塑历史:东亚当代瓷器”中展出。每一次和不同的空间结合这件作品都能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和视觉效果。艺术家希望观众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件作品,故这些墨滴当然也'流动'到这次伦敦的首展。


而就在“之间”开幕的第二天,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确定了对《迹象》的永久收藏,这无疑是继南加大亚太博物馆的收藏后对此作品的再次肯定。


[采访、文/秦文娟] [图片提供/刘建华工作室、佩斯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