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我现在主要看实用性的书籍,这是一个作家的可悲之处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1859   最后更新:2015/09/22 19:27:05 by 之乎者也
[楼主] 之乎者也 2015-09-22 19:27:05

来源:外滩画报  文、图:张璐诗(发自伦敦)

“中国大学生今天在大学里会学到马克思吗?所以大家读书的时候都会读到资本主义制度有多糟糕,资本家如何剥削,可是毕业以后,大家却都一窝蜂去读经济学院,跟资本家打交道?这真是奇怪的现象,怎么解?有点像我们现在学拉丁语,只是为了应试,没什么用的。”图:这位生于瑞士、8 岁移居英格兰的昔日“英伦才子”,今天是非营利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教育机构“生活学校”(School of Life)的老板,在全球 10 个国家都有办事处,通过出书、拍网络短片等方式,教大家如何“聪明又健康地生活”


46 岁的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在邮件里答应接受采访时,还加上了一句:“只要不是发表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上就行。”这令我好奇。两个月后,在拜访他位于伦敦北部的公寓时,我问起这句话来。德波顿稍微迟疑一下,谢了顶的脑门上映照着初秋的午后阳光:“因为他们老是撒谎”。 他那一口从哈罗学校、剑桥大学磨炼出来的优雅英音透着些许委屈。这位生于瑞士、8 岁移居英格兰的昔日“英伦才子”,今天是非营利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教育机构“生活学校”(School of Life)的老板,在全球 10 个国家都有办事处,通过出书、拍网络短片等方式,教大家如何“聪明又健康地生活”。

1997 年他出版畅销书《拥抱似水年华》,既获得商业成功,也得到了像约翰·厄普代克这样的名作家推崇。自此,德波顿放下了曾为 20 出头的他快速带来名声的小说之笔,专注于写励志书籍,先后出版了《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等作品。2014 年,他出版了反思今日新闻操作方式的《新闻的骚动》。一个“流行哲学家”逐渐成型的同时,德波顿同时被英美几家主流媒体称为“兜售廉价哲学的鸡汤手”,“老挑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常识来说事”。

过去几年中,德波顿曾在报刊上发表针对自己批评的激烈回应,声称“恨透了”批评他的人,而且会“一直恨下去”。我站在他书房里铺着冷色调条纹图案的厚地毯上,问起他对批评是不是很容易往心里去。德波顿回答说,现在年纪大了点,他对针对个人的批评不那么在意了,但他还是很在意别人怎么去说他极力去推广的观点,比如他倡导带着自我意识到美术馆里观赏艺术作品,因为他相信艺术可以疗愈身心。“我知道有很多人不喜欢我的观点,这时你只能去尽力把这场知识战役赢回来。如果批评太多,也就意味着你输掉这场战役了。”

德波顿的书房一面墙上挂着两幅画,画里都以一棵树为主体。那是跟他有过一面之缘、不知名的英国作家史蒂芬·泰勒(Stephen Taylor)的作品。德波顿说,他喜欢画家对自然这种细腻的描画,并对相同主题的坚持创作。书房中央壁炉的上方则挂着一幅放大的相片:那是从室内仰拍德波顿的母校、伦敦国王学院的穹顶。一旁的白色柜架上零散放着纪念品:最新添加的是今年7月德波顿从香港书展带回来的嘉宾奖座。一旁,裱起来的一张藏书票上,用韩文写着“阿兰·德波顿”的名字,那是韩国朋友送给他的。架子上还有一辆英航飞机模型,是五年前德波顿受邀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第五航站楼担任“驻地作家”的纪念品。

德波顿的书房一面墙上挂着两幅画,画里都以一棵树为主体。那是跟他有过一面之缘、不知名的英国作家史蒂芬·泰勒的作品。德波顿说,他喜欢画家对自然这种细腻的描画,并对相同主题的坚持创作

正对着的壁炉的整面墙都是墨绿色的书架。架上隔成不同的格子,书籍分类摆放。一格专门放工业时代的历史书籍,德波顿希望深入去了解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和现代经济,以“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在“古代历史”的一格里,有许多古希腊历史书籍及剧本。德波顿认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对现代具有诸多启示,他闲来喜欢研究古希腊戏剧如何处理哲学的命题。

德波顿的书籍分类摆放。在“古代历史”的一格里,有许多古希腊历史书籍及剧本。德波顿认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对现代具有诸多启示,他闲来喜欢研究古希腊戏剧如何处理哲学的命题


B=《外滩画报》
A=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B:你刚从希腊度假归来,在博客上写到“阳光充沛的地方,高温使人不想思考,只需要活在当下就好”。我有同感。
A:天寒地冻时,外在世界成为敌人,人们需要很努力地去抗争,保护自己,去计划、做积累,这一切都使人疲惫。但这也养成了人们高瞻远瞩的习惯。这也许能够去解释,在气候寒冷的地方,人类精神更容易拧成一股劲,努力工作。翻开世界地图,你也会发现,除去昆虫、植被、殖民地历史等等因素,如今最富有的几个国家都分布在偏冷的地带。那并不是巧合。气候对心理状态有相当的影响,这很有意思。
B:你出门带着书吗?
A:我去度假主要是陪我两个孩子聊天,平时我每天都在看书,出门我就尽量不读书了。最近我在读 PayPal 的创始人彼得·提尔(Peter Thiel)写的有关经济和商务的书。文学类——不知能不能算上是文学,我这么说有点不礼貌吧——大卫·尼克尔斯(David Nicholls)的《我们》。现在我主要都是看实用性的书籍,这可能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可悲之处吧。
B:你书架上有一格全都是尼采的书,10 年前你还给英国广播公司拍摄过尼采专题片。为什么对他情有独钟?
A:我在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对尼采发生兴趣,他的人生和学说都充满戏剧色彩,跌宕起伏,很能吸引青少年。不过慢慢看多了,他还是很吸引我:19世纪时,尼采已经看到了当代社会现代性所产生的危机,而他所在的那个社会,跟我们今天的世界并没有两样。
B:马克思也有一个专柜呢。
A:他的时代并没有结束,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有许多问题。马克思虽然并没有找到答案,但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完美。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一直以来都相当有意思。中国大学生今天在大学里会学到马克思吗?所以大家读书的时候都会读到资本主义制度有多糟糕,资本家如何剥削,可是毕业以后,大家却都一窝蜂去读经济学院,跟资本家打交道?这真是奇怪的现象,怎么解?有点像我们现在学拉丁语,只是为了应试,没什么用的。
B:人类世代都在重复相似的经验教训。你觉得是这样吗?
A:是的,历史记忆,包括科技知识都可以精确地传递给下一代。至于个人经验,现在的传媒对个人成长毫无帮助。电视里塑造的大部分是年轻情侣,偶尔只有一部电影是讲80岁老人的。我们有时候不太尊重时间,也因此错失了许多有用处的知识。中国有很多个时代都是以老为尊的,这是因为老者有经验,多跟老者请教能节省不少精力。而浪漫主义的哲学认为,青年人、小孩能够感知事物的真谛,这种解读是与资本主义消费观相吻合的。因此时尚潮流才如此吃香。而人类许多古老的智慧则被排除在其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