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本:没有内容的人:“所谓诗的艺术,就是……”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2020   最后更新:2013/11/19 10:49:13 by 之乎者也
[楼主] 之乎者也 2013-11-19 10:49:13

文/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an)译/杜可柯|来自: 艺术时代

随着我们自身的肯定性越来越强,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否定性质。最后否定将不复存在,我们将化为万物中的万物。神欲求神。图为日本物派艺术家小清水渐作品。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阐释将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正如我们看到的,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现实态”(ἐνέργεια)变成了“现实性”(actualitas),实效性和现实,而其本质则被一致地视为一种行动(agere),一种实现(actus)。这一行动的本质又依照意志(ὅρεξις)与实践理性(νοῦς πρακτικός)相互从属这一亚里士多德模式,被解读为意志及其表象。莱布尼茨就是这样把单子(monad)的存在理解为“原始的能动之力”(visprimitivaactiva),并将行动定义为知觉(perceptio)和意志(appetitus)的结合。康德和费希特也就是这样把理性视为自由,把自由视为意志的。

谢林重提莱布尼茨对意志与知觉所做的区别,他为这一意志的形而上学提供的结构对耶拿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谢林写道:“在最终也是最高级的层面上,除了意志以外再没有其他存在。意志是本源性的存在(Ur-Sein),对于这个本源性存在,所有谓词都适用——无基础性(Grundlosigkeit),永恒性,独立于时间,自我肯定(Selbstbejahung)。哲学的全部目标就是找到它最高级的表现。”1

但谢林所做的不仅仅是把意志绝对化为根本性原则。他将意志的存在定义为纯粹意志,即除了自身以外不再欲求其他的意志。谢林认为,这种“意志的意志”是元基础(Ur-grund),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无基础(Un-grund),即没有形状的晦暗深渊,存在于一切对立之前并催生一切实在之物的“对存在的渴望”(hunger to be)。他写道,“本来,最广义的精神在本质上不带有任何理论性质……它原本就是意志,而且是为了意志的意志,这种意志不求其他,只求其自身。”具备原初性深渊和精神性存在两面特征的人类是“核心存在”(Zentralwesen),是神与自然之间的媒介者;人是“所有创造奋力想要达到的自然的救赎者。”2

这种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救赎者或救世主(messiah)的观点到诺瓦利斯手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诺瓦利斯把科学、艺术,甚至一切人类活动都解释为对自然的“构成”或“教育”(Bildung),从某种意义上似乎预示了马克思的思想以及尼采的一部分思想。费希特向人类展示了精神的力量,而诺瓦利斯的目标是超越费希特的这种唯心主义。

然而,就像五十年后马克思所做的那样,诺瓦利斯把这种“超越”定位在了实践层面上,将其理解为思想和行动的一种更高级的统一,这种统一能够赋予人类以改变世界和唤醒黄金时代的手段。他写道:“费希特发现并教我们知道了对精神器官的积极使用。但他有没有发现积极使用器官的一般性法则?”正如我们能随意启用我们的精神器官并将其运动转化为语言和有意识的行为,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使用我们身体内部的各器官以及整个身体本身。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独立于自然;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迫使诸感官“生产出他想要的形态,才能在严格意义上生活在他的世界里。”到目前为止沉重地压在人类肩头的命运不过是他精神的懒惰;但通过拓宽并塑造我们的活动,我们自身就能成为命运。为什么一切都似乎是从外部流向我们?因为我们自己不流向外部。我们之所以总是否定性质的,是因为我们欲求否定--随着我们自身的肯定性越来越强,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倾向于否定性质--最后否定将不复存在,我们将化为万物中的万物。神欲求神。

这种通过积极使用器官而“变得万能的技术”其实就是指对我们的身体及其各器官的创造性活动进行自我挪用:“身体是构成和变革世界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器官。改进我们的工具就意味着变革世界。”

“在最终也是最高级的层面上,除了意志以外再没有其他存在。哲学的全部目标就是找到它最高级的表现。”图为汉斯·哈克在展览A Stone Left Unturned中的作品。


当上述自我挪用实现时,精神与自然、意志与偶然、理论与实践也会形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统一,融合在一个“实践和经验的绝对自我”当中。诺瓦利斯将这种最高级别的实践称为“诗”(Poesie),并提出下述定义:“所谓诗的艺术,就是对我们各器官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富有生产性的运用。”诺瓦利斯1789年的一个文本片段向我们揭示了这一更高级别的实践的真实含义:“无意志的(unwillkürlich)一切都必须变成有意志的(willkürlich)。”

诗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精神和自然的统一,其原理是意志,此处的意志并非针对某个对象,而是指绝对意志,是对意志本身的欲求,就像谢林为原初深渊所做的定义。“我所知道的自己就是我所欲求的自己,我所欲求的自己就是我所知道的自己——因为我欲求我的意志,因为我的欲求是绝对的。如此,知道和意志在我之中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将自身提升到这一高级实践层面上的人便是自然的救赎者,他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合为一体并在其中找到了自身最本质的意义:“人类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意义,是世界朝向天空眺望之眼,是将此世与更高级别的世界彼此连接的神经。”

这个过程发展到最后,人类和世界的形成在绝对而且无条件的意志循环中彼此达成一致。在此循环的黄金时代,我们仿佛已经能够听到站在人类的正午高唱同一事物之永恒回归的查拉图斯特拉的声音:“一切发生之事皆为我所求。欲求的冷静(phlegm)。对各感官的积极使用。”

注:本文所引用的诺瓦利斯均出自:弗里德里希•哈登伯格(诺瓦利斯),《作品、书信和文献集》(第二卷),编辑:EwaldWasmuth(海德堡:Lambert Schneider,1957)。

注释:
1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翻译:James Gutmann(芝加哥:Open Court,1936),p.24。
2 同上,p.9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