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明:张颂仁的忧患——写在汉雅轩成立20周年之际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6   浏览数:1444   最后更新:2013/10/10 17:13:51 by guest
[楼主] 蜜蜂窝 2013-10-09 11:56:15

来源:豆瓣 作者:高士明

远远望过去,身著黑布长衫的张颂仁酷似一位帐房先生。他周旋忙碌在那些说英语的名流之间,他们都称他Johnson。这是他一手经营的汉雅轩成立二十週年庆典上的一个镜头,这个庆典被称作香港艺术界近年来最盛大的非官方派对,除了香港艺术界的要人几乎全部出席之外,大陆、臺湾的艺术大腕儿们也纷纷云集捧场,连古根海姆的馆长都赶来祝贺。同时举办的是一个几十位著名艺术家参加的展览,有王广义、方力均、谷文达、吴山专、叶永青、邱志杰、张晓刚、袁广鸣、陈界仁、岳敏君……这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无不与他有著密切关系——不仅是商业往来,更多的是十多年的老友,大家戏称这是张颂仁的生日party。

初看起来,张颂仁的身上有著明显的矛盾。身著长衫,却有著一口流利的英语,就连名字也有两种声音与意义,张颂仁与Johnson Chang。他的矛盾尚不止於此。眾所周知,张颂仁是中国前卫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他所经营的汉雅轩起到的作用远超出了画廊的意义。对国际艺术界来说,汉雅轩的影响力大於国内的大多数官方美术馆。通过汉雅轩的运做,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得以进入国际视野。1992年,他与慄宪庭共同策划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 不但将中国前卫艺术正式推上国际舞臺,而且将前卫艺术家真正引入西方艺术市场,更加重要的是,这次展览使邱志杰这更年轻的一代人展露头角,為90年代后半期中国艺术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举改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这无疑是一个转折性的甚至是象徵性的事件,完全超出了一个艺术展览本身的意义。
正是因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张颂仁被Art News纳入世界艺术领域最powerful的一群,成為封面人物。然而,张颂仁的朋友们却都知道,经营当代艺术只是他的工作和饭碗而已,他的生活远為复杂丰富。知之深切如老友吴树荣者,就曾经指出张颂仁对写文章的爱好。的确,张颂仁最苦恼也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写作的时侯,身為画廊老板,他竟然比大多数批评家都写得更加认真,也更加经得起掂量,甚至最应酬性的文章都可以挖出几分心得。
今年三月初的一天,张颂仁酒后吐真言,他告诉我,他真正关心的不是画廊、不是当代艺术,而是文化政治。他最大的忧患是,当传统神话和政治神话都破灭了,中国拿什麼保持她的魅力?
中国对世界的魅力先是在於它的传统文化,它与欧洲全然不同的精神、气象,这种魅力随著东方神话的破除而终结;其次在於西方对中国的政治想象,也就是中国在国际共运史中的象徵性意义,然而,随著中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和开放,红色记忆在中国人自己的头脑中都已经褪色了,中国正在发展出一种最没有意识形态的现实生活。图腾式的文化秀和非官方的艺术形态以及政治戏謔的符号游戏已经令人极度“审美疲劳”;当前国际政治的风水已经改变,战略敏感点已经迁徒到其他的地缘政治空间,这必然导致中国艺术身份政治牌的贬值。就国内来说,文化传统处在中空状态,政治热度早已降温,老黄老蔡们前十年打拼天下的资源就要耗尽了。国际范围内的“中国热”已经成為过去,如果中国艺术界拿出的依旧是老把式,那无非是在用一代或者两代人的艺术生命去维持一个虚假的中国想象。
作為1990年代中国与国际文化政治游戏的重要策动者,张颂仁当然深知,当代艺术的“言外之意”在乎勾连起事态和想象。然而,他同样深知危机之所在。对中国的研究和对西方的熟悉使他感触良多,张颂仁十分清楚西方有教养的阶层对中国的想象和中国现实之间的差距。中国人日常生活世界的诗意和魅力经过二十世纪的反覆革命已经所剩无几,更加重要的是,普通人缺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完成这种认同所必须的知识。显然,他所说的认同不是简单的身份确认,在当代状态下,这应该呈现為一种追认和追摹,需要勇气和学力,同样也需要日常生活的支撑。或者正是由於这个原因,他才乐於加盟国内许多文化策划的工作。
现在想起来,这两年张颂仁用在艺术生意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一方面由於画廊已经走上正轨,他可以适当放手,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思已经更多地放在筹划中国魅力的复兴之计上了。我与张颂仁相交是从做“地之缘”开始,那个计划是要在亚洲五个国家做一次当代艺术考察,他是我们的高阶顾问。令我吃惊的是,他竟然首先建议将日本一站的主题定為传统工艺的留存与复兴,之后的整个晚上他都在谈中国和日本的漆器和造纸成就。在此之前,我对於他的瞭解大都来自当代艺术圈,却没想到他对传统尚有这麼一番良苦用心,后来交往渐深,始知他的真正兴趣竟然大多放在对儒家中国的憧景和对传统复兴的努力上。说起传统复兴,近年来颇有些学人致力於此,张颂仁的努力有些不同,他很少空言精神、思想,他的兴趣更多在於物质文化,在於对古代生活空间、日用器具的追摹和改造。中国人目前的时间、空间经验已经相当西化,然而在精神上却缺乏归依。既没有欧洲人的教堂,也没有日本人的神社,自然山川如此遥远,传统生活中的祠堂、寺院又早已成為旅游者的景观……艺术成為专门领域后,它的魅力和影响力也江河日下,很难支撑起当代人的精神空间。今日,只有一个专职生產和推广快乐的娱乐界在佔据著日常生活的所有空隙。在这种状况下,要想化解媒体娱乐文化对生命的控制,就取决於能否唤起人们对传统社会那种精神意趣与精緻生活的体验。张颂仁始终惦记著的一个计划是重新设计中国社会生活的“礼仪空间”,其用意大抵在此。
在生活中,张颂仁是个儒学传统的狂热追慕者。為此,他不但著唐装,踏芒鞋,而且近乎偏执地呼吁废除公元纪年,按照古制改元共和,甚至身体力行地在汉雅轩成立20週年庆典的请柬内赫然印上“人民共和五十五年”。
《周易·繫辞下》中讲:“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惧,又明於忧患与故。[虽]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裡讲的“典要”可视為那些超出变动过程的原则或实体,正是儒者所拒者。而“典常”则是“唯变所适”的真“仁”道。若非知忧患、能迁变,就无仁道可言。张颂仁以“仁”為旨皈,知忧患、能迁变,却并非周旋健举之人,他近年来的热情大多投入到“重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魅力”这样的千秋大业上去了,这对当代艺术、对他本人来说,实在不知道是祸是福。

[沙发:1楼] guest 2013-10-09 12:04:05
附庸风雅的香港佬。
[板凳:2楼] guest 2013-10-09 14:12:34
这应该是2004年的文章吧,怎么配上了新空间的照片。汉雅轩要三十年了,不容易啊,加油!!Johnson加油!!!
[地板:3楼] guest 2013-10-09 15:41:50
张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高是底底道道的假文人
[4楼] guest 2013-10-10 15:23:10
引用guest的发言:
张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高是底底道道的假文人

 难道因为他拿作品不付钱?

[5楼] guest 2013-10-10 16:19:54
一不小心,看成张颂仁的优惠
[6楼] guest 2013-10-10 17:13:51
张颂仁总是不遗余力的来证明香港是文化沙漠,世俗的典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