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村庄 融于村庄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3   浏览数:1295   最后更新:2013/08/23 14:31:52 by guest
[楼主] 橡皮擦 2013-08-20 11:45:54

文/蔡回|来自: 艺术时代


杂货铺·空间项目一:张嘉平 《写生》 行为/录像 2012年


引言:杂货铺诞生于小洲村,村子离广州市区有二三十公里。小洲历史悠久,还保存着好几座古建筑。青砖房是村子的特色,加上珠江的支流有一些分叉来到这里,形成了颇为优美的景色,因此吸引了不少艺术家、作家、诗人、不入流的导演、美术和音乐培训班、游客等。可贵的是这里还居住着许多原居民,他们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努力保持着以前的生活方式,不过随着外来人的增多,他们从内心到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嘉平和叶平平并不是为杂货铺而来到小洲村,就像其他的租客一样,他们是为生活而来。杂货铺是在他们的生存与兴趣的磨合中,根据小洲的可行性,亲手设计和实践出来的。因此,我喜欢用自然生长来形容他们的杂货铺。除了电焊之类的技术活,创建这个空间的所有事情他们都亲力亲为,就像当年梭罗用斧头在瓦尔登湖自己砍树建房子、自耕自种一样,他们需要到市区去淘到他们自己满意的货物,还要担心新刷的墙会不会发霉。大大小小的事情让他们过于忙碌而无法正确估算准确开铺的时间,从五月一直推迟到八月。他们并不是在为哪个老板或展览做事,所以不用看着海报上的时间发愁焦虑,他们凭感觉和体力来完善空间。开张之前,空间对面陶器店的老板过来说“右边太空了,没有形成商品压迫感,应该把货品堆满整个空间,这样顾客才有购买的欲望”。嘉平很平静地说:“试一下吧”,他并没有去解释那边要留着做展览。


初展是张嘉平的“写生”,展出了一个视频装置,一个雕塑和一本叫《电器超市》的小说。视频播放的是一个花农把一块地上的植物都剪成球体,然后对着它们写生。视频旁边放着这个花农用到的画架和他写生的那张画,画得非常抽象。我以前和嘉平讨论过这些花农到底在为谁的审美而忙碌,以及这些造型工整的植物从何时起让我们觉得它应该保持模型一样的容貌。这些可能都是嘉平拍这个作品的原因。开张加开幕那天我们都过去帮衬,几个朋友坐在右边观看展览,同时注意着左边的买卖,希望多点顾客来消费。我知道,左边的买卖负担的是这个空间的造血功能,它能决定这个空间的存活。第一天顾客并不多,所幸的是后来生意慢慢好转,两位老板做展览的热情也没有减退。后来相继实施的项目有宋拓的“如何画牛”、我的“表演与马赛克”、杨铭的“有限‘再现’与收藏的游戏”、于伯公的“登陆”。每个艺术家都在现场参与自己作品的布置。在很多游客和村民的眼里,这是一个奇异的空间,空间右边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视频或者雕塑。有的人知道这是一个展览,有的人却不知道。有时会突然涌进几十个游客,把整个空间都塞满,他们举着像机关枪一样的相机,围着有兴趣的物品拍照,也会在作品面前留影。有时也有村民被展览的作品吸引进来看展览,老人小孩都有,有的甚至很认真;叶平平给我看过一张照片,里面是一个小孩坐在比他还高的凳子上看我的视频作品。叶平平说他进来坐下之后安静地看完了整个作品,然后独自离开。我既开心又惊讶。嘉平说也有的人是被运水泥的拖车逼着跳进来的,然后顺便买点东西,或者看看作品。逢年过节,你坐在空间里面也能看到对面的老太太在她门口烧香和银宝。这个空间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庄也是这个空间的一部分。


很多人把“日常生活”放在嘴里嚼,就像曼联教练弗格森嚼口香糖一样,却没有体现出太多的生活,更没有日常,而是充满了刻意,就像造型工整的植物。这个时代的生活已经把人们都紧紧地网在网兜里。可贵的是杂货铺一直在展示“日常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生成展览。嘉平在做第五个项目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想法:以后每个在这里做展览的艺术家都在后院的厨房做一道菜,拿手的或试验的都行。一边做菜一边聊天,菜好之后就一边吃菜一边聊天,他还给这个想法起了一个洋名字“Cooking taking”。于伯公当天煮了一个具有西北风情的牛肉汤,汤里放的豆角还是叶平平在楼顶上自种的。那天我们喝着牛肉汤,聊着艺术圈内做菜比较出色的艺术家,我还建议以后有条件搞一个艺术家厨艺大赛。当然我们也聊展览作品,不过聊更多的是植物、菜式和艺术界的轶事,因为在北京生活的伯公比我们更了解艺术界。


杂货铺·空间项目三:蔡回 《表演与马赛克》 录像截图 32'9'' 彩色有声 2012年


杂货铺就是这样一个非商非艺的空间,也可以说是亦商亦艺。它有血有肉,并不是空洞的词语,也不是无所指的概念,它直接面对的是生活的基本事实。其他商店老板可能在计划着如何把生意做大,赚取更大的利润,而杂货铺的老板却在忙着设计展览海报或者布展;其他的艺术空间老板可能在担心藏家是否喜欢他们的展览,杂货铺的老板却在统计着哪些货品容易卖一点。这个空间没有可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两位老板到现在都还是处于尝试阶段,就像在黑暗里用脚看路的行者。很多人为了想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而掉了不少头发,他们却在做着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的事。杂货铺是他们身体的延伸,生意与展览就像他们的左右手,协调一致。这里种植了很多盆栽、蔬菜瓜果,我想这些都是他们为了自己和空间能够更加健康有趣而做的。


我们可以从杂货铺的运作形式中看到某种乌托邦的影子。它似乎绕开了系统,生长在缝隙间。它的启示在于:它不但可以作为艺术机构的独特样式考察和反观艺术系统,还可以看作是对景观社会的抵抗。艺术系统制造了巨大的漩涡,把画廊老板、画廊、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等都卷入其中。这些角色常常无法脚踏实地,大家都循入法则,因此内心也容易蒙上某种相对紧张的薄膜。有的画廊就像挤奶工,排好日期,准时给它的艺术家挤奶;艺术家也默默地准备好奶或者像奶的东西,画廊与评论家一起分享,评论家竖着拇指,尽量自然地微笑着说:“好”!这样的漩涡让艺术杀了人,也让人厌恶了艺术。而资本是这漩涡的幽灵,是从中作怪的能量,它既是止血贴也是刀子。资本的强大让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形,而后又使人们对这种变形熟视无睹。


杂货铺的藏家满村子都是,它没有固定的圈子,也不需理会太多的法则。作品放在这里展览,其周围是充满空气和灰尘的,而在另外一些空间,作品周围可能只是与世隔绝的真空。两位老板尽其所能做自己理想中的事,而且没有指望从这些事情里面捞回多少好处;他们与艺术家的合作是透明干净的,所有发生的事都自然而成。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由状态,也可以说是崇高的状态,就像纯真的孩童,动作与欲望等同。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有趣的空间,它在无意间完成了部分人对一个理想空间的想象。很多人试图把它纳入一些流行的叙事逻辑,而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模式,它是自然的、健康的。希望它保持有趣,并更加有趣!

[沙发:1楼] guest 2013-08-21 04:02:29
对你,侯瀚如,欧宁,白双全,甚至于皮力,都会竖着拇指,尽量自然地微笑着说:“好”!
信不信由你
[板凳:2楼] 小叶子 2013-08-22 23:10:49
[地板:3楼] guest 2013-08-23 14:31:52
杂货铺赶紧去问时代要钱!再不要就没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