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车间后门:朗西埃:什么是批判性艺术?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2075   最后更新:2013/01/28 11:13:21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3-01-28 11:13:21

来源:新浪微博


@理论车间后门朗西埃:什么是批判性艺术?它致力于生产出对于世界的新感受,要观众介入到对它的改造中来。它往往涉及三个过程:先是要生产出一种“离奇”感;二是呈示这种离奇感产生的原因,三是通过让观众明白离奇的原因,而动员他们(《异感》,142)。

@理论车间后门布莱希特将纳粹领袖表现为花菜贩子,戈达尔让体面的趴体贵宾重复着广告语, Rosler将越战轰炸与美国家庭的个人幸福放在一起,就产生了这样的离奇感。但是,朗西埃开始追问:艺术式的图像面前的休克、智性上的自觉和身体上的被动员,对于艺术家而言,真的是做作品时可算计出?

@理论车间后门看到一个艺术景观,就理解了世界的当前状态,智性上觉悟了,就会走向政治行动,这样看太幼稚:这中间不是直道。我们该问的反而是:在普遍的共识下,批判式艺术怎么还可能?我们在当代遇见的,都是狡猾的厚黑的共识:你可以有不同意见和感受,这完全没关系,但是,但是,

@理论车间后门你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利益和追求,但是,有一个独特的现实,是所有东西都与它相关的,这一现实是像数据库那样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的,而且,这一现实只有一种意义。这个现实,就是“经济全球化”,就是“艺术市场”,就是“画廊投入”,就是“买家目前的兴趣”。

@理论车间后门在中国的有关当代艺术的讨论中,往远处推溯,我们只见到两种“共识”:一是所有讨论和创作必须有助于建立一个以我为主人公的艺术史;二是,理论和学术必须搞得很好,这样,才有利于市场的正确定价,让画得好的真的能卖到好价钱,让那些价钱虚高的,能快点跌下来。

@理论车间后门朗西埃认为,布莱希特、戈达尔和Rosler代表的三种批判,在我们时代,也老掉牙,重复它们,已可笑(在2006年的《影像的命运》里还在表扬它们)。艺术作品里的那个批判装置(critical dispositif)的过程和修辞,太笨拙了,可以放进军事博物馆了!艺术家们对这个批判装置的后续效果,是没把握,缺准头的

理论车间后门:只有在这一块地方,大家仍认为,你我感性之间的冲突,责疑和重建已有的感性联系,是最正常不过。所以,艺术家是不是应该当一个好客的趴体主人,张罗和鞭策前来扎堆艺术空间的各种异感实践,像一个乐队指挥那样地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各种新感性扇得火狂,自己也就不用忙着去土法上马搞艺术了。

理论车间后门:关系美学向我们暗示当代艺术的两种矛盾态度:要么,艺术应谦虚地为社会重建被市场破坏的秩序,要么,艺术自己应该走进社会,在美术馆和社会之间躲猫猫,像孙志刚和赵红霞那样,用自己的遭遇,来让刺醒社会的觉悟。朗西埃对这种关系美学式的“批判”是:并不是美术馆外面才是世界,都是世界了,没有里外

理论车间后门:艺术干预世界,是大话。没有一个叫做“真实的世界”的场地可供艺术驰骋的。艺术的操作里就有世界和现实在了。艺术活动的每一步,都在捣散原有的关于地位、位置、资质和边界的局面;做艺术,本身就在破坏和改造这个真实世界或现实,不必另外再去干预和改造,正如,做政治,就已是在颠覆正在搞的政治,

理论车间后门:所以,批判性艺术在今天倒应该先责疑自己的权力和局限,不屈服于观众 和大众媒体的要求,去预设作品的后效。通俗地理解,觉得朗西埃是取的是马拉美的立场:掷骰子,掷的人自己脚 一的地盘,也被拖走,全变;艺术家是那个一意要将骰子掷到底的人,一次次去打开新的局面,也就是让偶然性来打开局面。

@理论车间后门朗西埃注意到,由于社会中共识太多,要哪壶不开专门开哪壶般地发言,几乎不可能,当代艺术(家们)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尽管如此,“当代艺术”仍是成了社会中的各种“异感实践(dissensual practices)”,各种反共识的刺毛话语和实践的庇护所(145)。

@理论车间后门朗西埃是不是在与我们强调这一点呢:与其直接用作品或实践或表演去批判和干预和改造,艺术家反不如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开局”的人:一看场面太冷清了,就像扇快要灭掉的煤球炉那样,放一点猪油或木屑什么的,到里面,将它弄旺。

@理论车间后门也许,根本用不着艺术家像要去月球或火星探险那样,身上配好所有装备,去关怀、去批判、去干预、去希望,而应该成为他们的本份:魔术师?让正在发生的,发生得更壮烈更翻天覆地些。对于他们,没有已完成的战役,而只有一次次重新去“点开”?

理论车间后门:“人只有在游戏时才完整地成了人。”席勒这句话是“生活的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样的说法的源头。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二百年来的实践,出了两个后果,一个是中国和苏联式的很集体权主义地将共同体变成了艺术作品,在西方,是自由社会中的日常生活被审美化,生活的艺术成了娱乐(《异》115 

理论车间后门:在古希腊,集体生活是自足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生活和政治,是不分的。自治和他治,是我们这几个世纪的事儿。在《审美书简》的最后几封里,席勒讨论到,原始人渐渐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去打量武器、工具和身体,将显现之快乐与物件的功能区分开。“自由嬉戏”就始于此,艺术从中来。

理论车间后门:人的自我教育因此是将人从物性那里解放了来;人的自我教育是要将世界转变成为他自己的感性域。朗西埃的艺术之“审美配方”,接续了席勒的这一传统:艺术不能不光只是艺术,它必须同时是另外的什么。它总是被“审美化”的,也就是说,它总是一种“生活形式”;艺术是一种自治的生活形式(118)。

理论车间后门:艺术可成为生活,生活可成为艺术。艺术和生活之间可交换它们的特性。美感根据三种时间性版本,有三种汇合方式:根据“以及”之逻辑,每一种汇聚又是审美之政治或元政治的一个变量:艺术生产出其自身的政治、向政治提议如何重新安排其空间,重新将艺术当作一个政治问题来汇聚,或强调艺术自身才是真政治

理论车间后门:从席勒、谢林到黑格尔,大家都还相信政治革命之上还有人类革命,所谓审美革命,也就是说艺术变成生活,人类通过审美自我教育,造就全新集体情愫,好像是在抄近道。二十世纪是批判性艺术配方主导。朗西埃的艺术之“审美配方”,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