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洋:角力下的香港夜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2342   最后更新:2012/06/28 12:23:15 by 之乎者也
[楼主] 之乎者也 2012-06-28 12:23:15

来源:东方视觉

 

是夜,香港。从机舱门走出,迎面而来没有想象中闷热,带有一丝海腥味的微风令人心情愉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香港即将迎来以ArtHK为核心项目的艺术周,包括我在内的几万名艺术工作者从各个角落正在赶来、降落、攒劲蓄力投入到一场看得见也看不见的角力中。

今年ArtHK被强大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收购后,参展机构达到266家,来自除南极洲以外的四大洲38个国家地区。按照平均每家机构携带来15件作品的话,每件观看1分钟的话,需要3990分钟,如果按照每天不吃不喝不去洗手间,参观足开放的七小时计算,需要9.5天时间。因此,这样一个体量的博览会上弥漫着一股行色匆匆的气氛,就不足而怪。而形色匆匆也正是许多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第一感觉。

事实打破了一些人的怀疑:人气和看不清但能明确感受到的交易结果证明,香港成长为全球艺术市场的班霸地位再次加强。据我了解,仅仅来自UCCA的艺术商店在5天内的营业额就逾300万人民币。这一数据超过了之前参加其他三家博览会成果的总和。为疯狂的交易助兴,香港每天上演着各色晚宴、酒会和派对,你唯一需要顾虑的是自己的体力。而在数不清的外围展和推杯换盏间,我也分明感受到一种情绪上的矛盾滋生的逐渐明显起来。

面对着外来的势力和野心,我愿意将本地的龙头机构(虽然还没有建设起来)M+实施的街头流动项目,看做是本地艺术界在体现本体性。今天的麻油地,已很难分出古惑仔、站街女和艺术青年在扮相上的区别,而作品“应景”程度,在一个不在乎文化是否缺位的地区要比作品的质量更为重要。

来自中国北方的艺术精英们,试图用习惯的方式为香港的艺术相关的发展制定规则,提供标准,期望通过交流和输出项目将本地潜移默化打造成一个稳妥、熟悉的艺术行业语境。而来自西方的经纪人们也抱着类似的目的,展现着所谓来自成熟艺术市场的高级把戏。无论你来自何方,总会希望一个新兴市场能够适应你本身的节奏,但现实也总会和这份期望摩擦不断,更何况你所身处的系统,也正处在环境背景下的水深火热中。

但角力的过程中,最终胜利的可能只有香港这座城市:这里早已习惯了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不慌张的在夹缝语境中生存,而经过发展和容忍而形成的多元标准正是这里维护最有活力的艺术市场的不二砝码。同时香港也不忘用自身姿态挑逗着野心家们,比如在著名大排档桥底辣蟹一份要价上千港币的优质椒盐撒尿虾面前,我们都变成了来自北方的屌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