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以艾未未的“烛照杨//佳”的生活行为为例
发起人:110  回复数:25   浏览数:3549   最后更新:2009/04/14 15:13:03 by guest
[楼主] 110 2009-01-03 11:20:08
转吴味“艺术国际博客”





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
——以艾未未的“烛照杨//佳”的生活行为为例
吴味

〔按〕
金融危机了,新的一年了,我们该静下来思考:艺术是什么?我们还需要艺术吗?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我们需要怎样的艺术?……

“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命题是我在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观念下,对后现代艺术的“艺术就是生活”命题(或“生活就是艺术”)的一种重新界定。杜尚以来的前卫艺术能指的“不确定性”的神秘主义现象发展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大众生活的审美”后,变成了能指的“无话可说”。艺术在“大众生活的审美”中变得“怎样都行”(无可无不可),变得没有针对性,变得没有价值判断,即变得无意义,也无所谓意义,艺术成为了大众文化本身。所以,艺术到了后现代艺术阶段就有了“艺术就是生活”的命题。而我的“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命题,旨在克服前卫艺术能指发展到后现代艺术后的“无意义化”。

在“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命题中,“意义”是指艺术能指在社会问题语境中的文化批判意义,即在具体的社会问题语境中艺术能指提示出特定的文化问题(文化局限性)。这种提示就是通过社会问题(现象)来反思文化问题。而任何社会问题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问题,任何文化问题都会表现为一定的社会问题,或者说社会问题总是一定的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它可以说是文化学问题的社会学形式,而文化问题都会引起社会学问题,它可以说是社会学问题的文化学根源。所以这种反思构成了社会学意义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学意义的社会学批判,从而形成了艺术的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具有这种社会、文化批判“意义”的行为,这种行为因为“批判”而有了“自由”与“尊严”。所以“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命题就是艺术重新建构“意义”的一种选择。

因为“自由”与“尊严”正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本身,所以“自由”与“尊严”的行为才是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而“自由”与“尊严”是在特定问题反思(批判)中体现出来的。对特定问题的反思(批判)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在“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命题中,艺术与生活的区分不再具有艺术意义,而需要区分的是有“意义”的艺术(生活)和无“意义”的艺术(生活)。

“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命题使艺术的“形式”(语言)不再局限在“艺术”(艺术史中的艺术形式),或者说艺术的“形式”已经无所谓“艺术”与否,因为在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中,艺术的“形式”是为了有意义的“观念”,重要的不是“艺术”与否,而是“观念”与否。而且,艺术的“形式”是“观念”的形式,艺术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观念”一旦生成后,“形式”也就随之生成了。而“观念――形式”或“形式――观念”取决于问题及其有效提示方式,问题千变万化,有效提示方式多种多样,“形式”就会无奇不有,岂是“艺术”的“形式”所能概括。这是艺术的“形式”解放,在“艺术”之外,艺术的“形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那种不将有“意义”的生活的“形式”视为艺术的“形式”的艺术观念,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本质主义。

艺术关注问题的“意义”本来就隐含了“意义”的社会性。艺术的个人性问题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艺术的个人性问题隐含着对他人的价值(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对他人的价值就是社会性意义。实质上,所有的个人性问题本质上都是社会性问题,所有的社会性问题本质上也是个人性问题,只是不同的个人性问题隐含着的对他人的价值(社会性意义)的大小不同而已。所以,任何个人性问题都是当代艺术关注的对象,但艺术总是更容易、也更需要关注那些社会性意义较大的问题,这其实并不是排斥艺术的个人性,而是这些社会性意义较大的问题更大地影响着人的进一步完善,它更需要、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让人容易误解当代艺术的“问题主义”关注的“问题”都是直接的社会学问题,而其实“问题主义”关注的“问题”包罗万象,只是直接的社会学问题的文化反思更能体现出对于人的进一步完善的意义,而其它的问题(文化的、科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民俗的、心理的等等)如果影响人的进一步完善(解放)的话,实际上都隐含着一定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问题都是社会学问题,也都是个人性问题,都是当代艺术关注的对象。

再也没有比“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命题更能使艺术促进人的进一步完善(解放)了,所以我不得不将我的艺术的目光从艺术转向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因为当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的时候,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是人的有意义的生活本身,或者是人的生活的意义本身。也所以,我不得不关注艾未未的“烛照杨//佳”的生活行为,并认为它就是当代艺术的经典作品。

从杨//佳事件发生后,艾未未即敏感于该事件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而及时进行了深切的关注。艾未未发表了大量的关注“杨//佳事件”的文章和图片,并发起拯救杨//佳的法律行动。他的这些文章、图片和行动不仅及时跟进了“杨//佳事件”,而且针对“杨//佳事件”深刻反思了中国社会的法治、文化、道德、人性等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艾未未的关注“杨//佳事件”的一系列行为,人们可以从独特的角度看到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危机,并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灵魂震撼。在我的“问题主义艺术”思考中,艾未未的关注“杨//佳事件”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问题主义艺术”。由于在杨//佳被执行死刑后,艾未未即开始在博客发布燃烧的蜡烛图片,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将他的关注“杨//佳事件”这一“问题主义艺术”取名为《烛照杨//佳》。如果不出意外,艾未未的蜡烛图片(伴随文章)将会一直撰写和发布下去,乃至伴随他的一生,直至他关注“杨//佳事件”行为提示出的特定中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止。这种不灭的“烛照”仿佛艾未未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思想的光焰,成为中国当下社会与文化变革的象征。

我一直说,“问题主义艺术”是用“独特方式”提示“独特问题”。《烛照杨//佳》行为作品的独特艺术方式就是由艾未未不断在网络发布的文章(已有60多篇)、蜡烛图片(已有30多幅)和采取的与“杨//佳事件”有关的行动共同构成的独特方式。他的文章的独特文学风格也构成了《烛照杨//佳》作品的独特艺术方式的重要部分。正如颜俊所说:“艾未未的文章,词语有诗的跳跃和奔放,气势酣畅淋漓,有连贯的快感。排比不腻,大词不空,九分实,一分虚,修辞点在刀刃上。他的行文,有短有长,点到为止或者滔滔不绝,从心而发,倚马可待,五十岁以上还能让激情自由来去,不是我辈谋篇布局步步为营的人能够企及。他有箴言的空白,诗歌的节奏,对景观的描摹,对细节的吝啬而精确的勾勒。他把写作当成休息,或每日的生活,人在文在,这是境界。风格本身说明了态度:进攻,批判,愤怒下面的平常心。还有幽默……”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此外,他的行为的日常性、时间性、历史性、信息化、互动性、对抗性、社会性、个人性……尤其是它的“长期性”乃至“终生性”,都是作品的独特艺术方式的组成部分。至于这种独特艺术方式提示出的“独特问题”的“独特性”就在艾未未的独特行为的对应中,只要是读过他的相关文章、图片和了解过他的相关行为的人就能感受得清清楚楚,即他用独特方式提示问题就是让人从独特的角度感受了问题,它让人们对中国社会的法治、文化、道德、人性等的一系列问题有了独特的体验。

这就是我要将艾未未的关注“杨//佳事件”生活行为视作“问题主义艺术”的原因。它不是为了艺术,却进入了“问题主义艺术”――当代艺术的本体论;它不是“艺术”――艺术的既定形式,却更张扬了艺术精神――自由精神,使艺术回归了生活――回归了人的生命意义本身。从艾未未的关注“杨//佳事件”生活行为中,我们应该更能认识到“艺术是有意义的生活”的当代艺术命题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将艾未未的“关注杨//佳”生活行为作为当代艺术(问题主义艺术),那当代艺术就太多了。是的,也许当代艺术的状况本来就是应该如此(当然,能够以独特方式反思问题的生活行为也不一定很多),只不过人们常常关注的是那些有较大意义的生活行为,并把它作为“艺术”予以展览和评论,而这种展览和评论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2008年12月下旬于深圳


[沙发:1楼] guest 2009-01-03 11:50:02
吴同学需要再教育
艺术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是"可能世界"的创造
[板凳:2楼] guest 2009-01-03 15:39:10

[quote]引用第1楼guest于2009-1-3 11:50:02发表的:
吴同学需要再教育
艺术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是"可能世界"的创造...[/quote]

有意义的生活难道不是"可能世界"啊?它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位老兄真是要好好学习!
[地板:3楼] guest 2009-01-03 18:24:20
字太大,品味不高
[4楼] guest 2009-01-03 18:30:36

[quote]引用第2楼guest于2009-1-3 15:39:11发表的:

[quote]引用第1楼guest于2009-1-3 11:50:02发表的:
吴同学需要再教育
艺术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是"可能世界"的创造...[/quote]

有意义的生活难道不是"可能世界"啊?它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位老兄真是要好好学习!...[/quote]

这位老第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概念,胡乱划等号凑近乎,大家要警惕。
[5楼] guest 2009-01-03 18:41:11
蜡烛或者象匕首一样的文章,多少是一种知识分之的表态(抑或无奈?矫情?),这又怎么艺术了?还有“意义”的生活?还问题加主义?
[6楼] 二奶 2009-01-03 18:46:51
掐架铁

继续往深里批
[7楼] guest 2009-01-03 21:11:56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09-1-3 18:24:20发表的:
字太大,品味不高...[/quote]

楼上的,设计还是科班出身呢!
验证码:8841
[8楼] guest 2009-01-04 03:09:24

[quote]引用第7楼guest于2009-1-3 21:11:57发表的: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09-1-3 18:24:20发表的:
字太大,品味不高...[/quote]

楼上的,设计还是科班出身呢!
验证码:8841...[/quote]

一傻B
[9楼] guest 2009-01-04 05:42:28

[quote]引用第8楼guest于2009-1-4 3:09:24发表的:

[quote]引用第7楼guest于2009-1-3 21:11:57发表的:

[quote]引用第3楼guest于2009-1-3 18:24:20发表的:
字太大,品味不高...[/quote]

楼上的,设计还是科班出身呢!
验证码:8841...[/quote]

一傻B...[/quote]

再加个圈,吧你这b 也套进去!
[10楼] guest 2009-01-04 08:48:05

[quote]引用第4楼guest于2009-1-3 18:30:36发表的:

[quote]引用第2楼guest于2009-1-3 15:39:11发表的:

[quote]引用第1楼guest于2009-1-3 11:50:02发表的:
吴同学需要再教育
艺术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是"可能世界"的创造...[/quote]

有意义的生活难道不是"可能世界"啊?它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位老兄真是要好好学习!...[/quote]

这位老第混淆了两...[/quote]

混淆了哪两个不同的概念呀?好像它没有混淆哦?
[11楼] guest 2009-01-04 08:52:33

[quote]引用第5楼guest于2009-1-3 18:41:12发表的:
蜡烛或者象匕首一样的文章,多少是一种知识分之的表态(抑或无奈?矫情?),这又怎么艺术了?还有“意义”的生活?还问题加主义?...[/quote]


艺术家的变态可以成为艺术,“知识分之的表态”就不能成为艺术?凭什么呀?
[12楼] guest 2009-01-04 11:43:42
新动向!值得关注!
[13楼] guest 2009-01-04 12:56:09
吴味到底懂不懂艺术?怎么会把艾未未的关注杨佳的行为当做艺术来说??????????????????
[14楼] guest 2009-01-04 21:53:29

[quote]引用第13楼guest于2009-1-4 12:56:10发表的:
吴味到底懂不懂艺术?怎么会把艾未未的关注杨佳的行为当做艺术来说??????????????????...[/quote]



吴味就是这样。好像要彻底消解艺术。
[15楼] guest 2009-01-05 08:49:38
消解了艺术,艺术才有可能性。
[16楼] guest 2009-01-05 12:38:22

[quote]引用第15楼guest于2009-1-5 8:49:38发表的:
消解了艺术,艺术才有可能性。...[/quote]


严重同意
[17楼] guest 2009-01-06 17:48:04

[quote]引用第5楼guest于2009-1-3 18:41:12发表的:
蜡烛或者象匕首一样的文章,多少是一种知识分之的表态(抑或无奈?矫情?),这又怎么艺术了?还有“意义”的生活?还问题加主义?...[/quote]


把艺术的形式扩大化,确实有利于认识艺术的发展。
[18楼] guest 2009-01-06 23:06:45
艺术如果这样确实终结了。
[19楼] guest 2009-01-07 09:00:17

[quote]引用第18楼guest于2009-1-6 23:06:45发表的:
艺术如果这样确实终结了。...[/quote]



吴味说:没有艺术,只有生活;没有艺术家只有人。——《在问题现场摇摆》
[20楼] guest 2009-01-11 09:24:21
按吴味的说法,911也是艺术吧?!
[21楼] guest 2009-01-21 12:36:47
你就喜欢搞政治的,艾微微就是混混一个,你就吹吧..瞧瞧,那个姓高的你肯定也喜欢吧,都被人家陈大狭批的体无完肤了.

陈履生:当代艺术中的三聚氰胺

作者:陈履生    2009-01-05 09:30:36    来源 :《美术报》

  当代艺术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有许多与艺术无关的添加剂,政治的、社会的、观念的等等。虽然这些添加剂使艺术和社会产生了关联,并引起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实际上即使不是利用艺术的形式,这种人文的社会关怀也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无疑,艺术的方式既不是最佳的方式,也不是最直接的方式。和任何添加剂一样,都是为了改变其属性,或者增加某种功能化的内容,艺术的添加剂也是一样。但是,因为添加的改变,往往会使事情的本质发生变化,尤其当添加剂是一种有害的物质时,添加本身的危害既危及到艺术,又危及到社会。

  最近,中国有两位行为艺术家在莫斯科上演了一场被称为“轰动莫斯科”的行为艺术。重新激醒了已经被人们淡忘的对行为艺术的关注,也可以说是死灰复燃。当两米多高的金色毛小姐雕塑与身穿黑色制服头戴红色毛小姐面具的两位行为艺术家出现在舞台上时,不用表演就会激起一些人的追捧,因为所谓的“毛小姐”是挂在天安门上的中国前领导人的卡通形象。这种运用调侃国家领导人而获得某些人的掌声、喝彩的手法,在近2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可是,这次在莫斯科的突破,不仅让中国人、也让许多俄罗斯人刮目相看。行为艺术家“首先以幽默的方式模仿官僚政客向观众挥手致意、相互握手与拥抱,然后,揭去面具,抡起大锤,砸向毛小姐的额头。几锤之后,透过砸烂的部分,一个被固定在毛小姐雕塑内部十字架上的红色的列宁雕像显露出来”。接着,“又将大锤砸向列宁雕像,从半边破损的列宁雕像内拿出一个象征死神的黑色骷髅”。最后,他们一起托起骷髅,“向观众示意并发出模仿死神的笑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完全政治化的街头活报剧,也可以称为是一个活动的政治漫画,其内容包括行为艺术家自身。关于列宁,其墓仍然位于莫斯科心脏红场,对此尽管在俄罗斯有着不同的争议,但是,根据俄罗斯媒体年初的最新民调,42%的人认为,列宁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将来也不会过时;此外,还有19%的人坚信,列宁将俄罗斯带上了进步和公正之路。64%的受访者赞成将列宁墓保留在红场上,34%的人不希望迁葬列宁遗体;只有12%的人建议彻底拆除。这样的数字已经明确表明了列宁与当代俄罗斯的关系。因此,前任总统、现任总理普京强调:“我反对将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相提并论。每种意识形态都有自己对正义的理解、存在自己的问题,在它们之间画等号是绝对不合适的。”并表示:“将寻求符合大多数俄罗斯公民意愿的解决方案。我们的每项决定都要推动社会和谐及民族团结,而不是导致社会分裂。”这是政治家的判断。显然,艺术家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缺少政治的判断和政治的智慧,因为艺术家不是政治家。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热衷政治不知为哪般,这会让那些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吃尽政治苦头的几代艺术家难以理解。改革开放所形成的艺术的春天就是挣脱了极左政治的束缚,而现在当代艺术家则将政治成为谋生的一种手段,用政治的添加剂来消解艺术,尤其是像这样的当代艺术中的三聚氰胺,危害到了国外,也丢脸丢到了国外。


[22楼] guest 2009-01-28 14:04:12
果然,艾未未的蜡烛还在亮着!
[23楼] guest 2009-01-28 14:05:11
艾未未的烛光:http://blog.sina.com.cn/aiweiwei
[24楼] guest 2009-04-14 15:13:0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