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你可以去昊美术馆和尹秀珍一起修路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073   最后更新:2021/05/08 11:47:4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21-05-08 11:47:49

来源:凤凰艺术  于奇赫


尹秀珍


被科技持续加速的平凡生活中,个体越来越无力自持。自由意志和各种秩序之间的张力空间,艺术可以发酵。在阻挡惯性经验的美术馆里,尹秀珍把干净整洁的展厅变成工地,欢迎大家和她一起浇水、和泥、压印并注入黄油,一格一格的制作出“一块高速路”来。2021年3月27日,昊美术馆持续性项目《我与博伊斯》的第四个展览 “我与博伊斯·尹秀珍:制动”在昊美术馆(上海)拉开帷幕,以下“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评论报道。


相信很多人都在城市中遇到过修路现场:数道警戒线绑在黄黑色斜纹隔离桩上,水泥地被工具抹平的痕迹还还能看到,但是它浅浅的颜色表明其尚未干透。这时候生活经验就会提示我们“绕行”,否则自己的鞋印就会永远地留在水泥路上,还会惹恼了修路的人。水泥,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是人类文明中十分重要的媒介。

▲ 高速公路 图源:于奇赫


而以水泥为基底的高速公路,成为链接城市与城市之间重要的交通纽带。公路建设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所到之处也意味着征地、补偿与搬迁;公路也意味着生活的便利程度,挨着高速公路的小区房价也被人们所看好。公路,见证了一个地方的繁荣与衰败,也见证了人们的迁徙与再迁徙。


3月中下旬,艺术家尹秀珍在昊美术馆(上海)的2层展厅开始铺设高速公路;3月27日,观众可以正式参与其中。这种艺术实践的雏形见于尹秀珍参加2002年韩国光州双年展的作品,但是那次没有护栏,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地像一个高速公路。水泥滚筒式拌合设备就放在美术馆展厅中央,红色的塑料盆里乘着水,还有一袋袋的水泥摞在展览前言下面。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于奇赫


艺术家基本上按照正常的顺序制作一块水泥,并且还在靠墙的一侧安装了高速公路防撞护栏。等到水泥尚未干透时,观众可以在上面将生活用品按压下去,留下一个凹陷的造型。有的观众拿出了自己经常使用的手机印在水泥中,有的观众把现场能找到的瓶装汽水、还有的观众将挂自己脖子上的坠饰取下来按入水泥。尹秀珍另起炉灶将一个封闭的系统开了个口子,让大家可以自由地在这里表达此时的情绪。

观众使用木棒让物体嵌入水泥中    图片来源:于奇赫

观众用力将坠饰嵌入水泥中    图片来源:于奇赫

尹秀珍使用木棒让物体嵌入水泥中    图片来源:于奇赫


大块的固态黄油被分割为小块,放入不锈钢壶中后,在电磁炉上加热、融化为清澈见底的液态黄油。之后,黄油就会通过细长的壶嘴流入水泥中的凹槽,待到填满凹槽与水泥面接近时停止,清澈的黄油慢慢变回奶黄色的固态。在这个过程中,黄油会悄无声息地深入水泥之中,感觉是一种对于“铁石心肠”的滋养。这种行为让高速公路变得不再冷漠,无机物的世界里融入了各种造型的有机物;而高速公路也不仅仅具有工具的形态,同时也具有了记忆的形态。尹秀珍将黄油注入水泥的行为带有一种仪式感,充满着浓郁、具有香气的人文关怀。

展览中的固体黄油  图片来源:于奇赫

工作人员在融化黄油  图片来源:于奇赫

尹秀珍在向水泥中注入黄油  图片来源:于奇赫

尹秀珍在向水泥中注入黄油  图片来源:于奇赫


此外,尹秀珍将一个人们生活中的“非地方”,变成了一个具有“恋地情结”(topophilia)的地方。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吉(Marc Augé)在《非地方:超级现代性人类学概论》(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叫做“非地方”(non-place)的概念,指的是“因应加速人或物的运输而产生的必备设施(快速道路、交流道、火车站、机场),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车、火车或飞机),也包括顾客川流的大型连锁旅馆、超市,甚至是那些让全球难民、流亡者短期栖身的中继站。” 所以马克·奥吉说“人们始终、但又从未在‘自己家’。”

《一块高速路》局部   图片来源:于奇赫


高速公路将人们从一个城市输送到另一个城市,或许只有司机才会熟悉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睡觉或是看手机,或是窗外的风景,没有人会在意高速公路的样子。但是,尹秀珍将高速公路移到了美术馆,邀请观众使用各种物件亲自按压出与众不同的形状,那么这块高速公路就与个人的记忆发生了联系;即使若干年之后,笔者依然会记得那个按压水泥、注入黄油的下午。

《一块高速路》细节   图片来源:于奇赫


作为策展人杜曦云主持的持续性项目“我与博伊斯”的第四个展览,尹秀珍用这样的形式与馆藏的博伊斯展览进行对话。此次展览名为“制动”,杜曦云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制动,俗称‘刹车’。系统越是持续加速,被裹挟其中的个体越是微弱乏力,这很容易让人心灰意冷。但世界充满系统无力测度的未知,持续加速的系统,往往会出乎意料的被制动。这时,很多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敞开。《一块高速路》是朴素温和的行动,欢迎众人一起来工地上劳动,在触摸物料中捉摸制动的潜欲——高速路上的惯性让它或隐或现、难以捉摸。”

《一块高速路》细节   图片来源:于奇赫

《一块高速路》展览标签  图片来源:于奇赫


“公共参与”是此次艺术项目的特点之一,也就是邀请所有进入美术馆的人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之中。早在1995年,尹秀珍就在成都府南河实施了一次多人参与的行为艺术——《洗河》。尹秀珍把抽出来的河水冻成泛黄的冰,再拉回到河边用清水刷洗。路过的市民都可以参与到这个看似徒劳的行为中,直到这些冰块的形状完全消失在众人眼前。

洗河,行为,尹秀珍,1995 图片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微博


尹秀珍在此次展览中所使用的水泥与黄油,以及“填充”的行为,至少已经跨越了25年的时间。1996年,尹秀珍发现自己生活的地方都在进行拆迁,早上路过的房子可能下午在回来看就被拆掉了: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地上也都是打扫后的碎砖烂瓦颗粒。于是,尹秀珍回家之后就把水泥砂浆灌入每双鞋中,在栓上一段麻绳挂在弹簧秤上,将它们一字排开、鞋尖点地。《水泥鞋》中的水泥表示着一种“负重前行”,尹秀珍说:“它们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我觉得那是人的灵魂的重量。”

水泥鞋,装置,鞋、水泥、麻绳、弹簧秤,尹秀珍,1996 图片来源:Hi艺术


同年,尹秀珍第一次去了遥远的西藏。那时的西藏宗教氛围还很浓郁,在各大寺庙中,虔诚的信徒人手一个小桶,桶里面放着黄澄澄的酥油。他们回去寺院中所有供奉佛祖的房间,然后用勺子将小桶中的酥油挖一勺放入油灯中,有的时候也会吃上一口酥油。尹秀珍看到这种景象后十分惊讶:“他们怎么还能一边吃一边添灯油?”而对于藏民来说,酥油既是生活中重要的食物,同时又是供养佛陀的圣物。所以,尹秀珍在酥油中看到了物质和精神的融融,一种生活与信仰的交汇。尹秀珍搜集了一些当地人的鞋,在里面放了满满的酥油,成为了一件作品《酥油鞋》。

酥油鞋,装置,照片,鞋子、酥油,120×180cm,尹秀珍,1996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


1998年1月,冯博一在北京东郊策划的“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邀请8位国内外艺术家呈现涵盖绘画、影像、装置等多重媒介的作品,力图反映艺术家在不同语境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特定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之下作品修辞的构造方式,即其创作的“痕迹”。尹秀珍用水泥把鞋镶在路上,她将这个作品称为《路》。在她的眼中,人们使用过的物件包含着一种私密的记忆与不为人知的经历。物本身不会言说,艺术家也没有让它言说。很多说不清的物集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无法识别的记忆综合体。只有懂它们的人才能注视着它们,眼眶湿润了。

路,装置,砖路、 水泥、 收集的不同人穿过的鞋,尺寸可变,尹秀珍,1998 图片来源:Hi艺术


1999年4月10日,飞苹果(Alexander F. Brandt)、杨振中与徐震在淮海路上海广场四楼联合策划了一个名为“超市艺术展”的展览。在此次展览中,尹秀珍就将每双小塑料鞋中的一只,用水泥沙浆灌入其中,并签上字;而另一只将由观众任何可装入的任何东西装入其中,这样,这个观众就可以得到另一只小鞋。笔者不知道多少人还留存着这只小鞋,那里面装着的是一个时代。

1999年上海广场“超市艺术展”展览中的作品 图片来源:没顶公司


尹秀珍在佩斯北京举行的“以终为始”展览上,摄影作品《酥油》与本次展览的关系更为直接。脆弱与坚强并置在一起,被尹秀珍用镜头定格。艺术史家巫鸿在《材质艺术的特性与美学性格》一文中这样写道:“材质艺术的这种对解构主义根深蒂固的兴趣,将其与物派、具体派(Gutai)及任何基于无生命材料和由之产生吸引情感感受的流派区分开来。上述例子表明,吸引材质艺术实践者的并非材料的本质性或持久性,而是它们转变和转化的性能。”

酥油-1,摄影,照片,119.5x119.5cm,尹秀珍,2017图片来源:艺术与设计


在尹秀珍作品中很少能够看到粗糙的挪用行为,更多是感受到那种女性的细腻、耐心在作品中流动。历史记忆和私人生活对于艺术家的影响很大,所以她所选用的现成物的背后均有多重的社会含义。在工业化和数字化叠加的今天,中国这一特殊的后社会主义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社会作为一部机器也造成了个人的日常经验的迅速历史化,人们很难挣脱日常与诸多牵绊而审视自我。所以个人的物作为一种个体的历史,在尹秀珍看来这是一种不可重复的独立经验。

种植2018,装置,混凝土、100个汽车尾喉、不锈钢管、植物,尺寸可变,尹秀珍,2018  图片来源: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侯瀚如在谈到尹秀珍的作品时候说:“谈起尹秀珍的作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语无伦次却又言辞激动。衣服、鞋子、家具、相片,这些个人物品亲密、精致、柔软,尤其带有女性记忆和渴望,而拆迁剩下的残垣瓦砾粗糙而激烈,极具公共性,而尹秀珍的作品就生发形成于这两种材料的持续性冲突之中……理想主义在今天的生活中已遥不可及,现实在失控中发展。疯狂追逐物质‘发展’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现实,甚至连‘创造力’这个词眼都被庸俗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为充满创造力的心灵争取一个空间?这是‘后理想主义’一代艺术家最根本的关切。有的人变得玩世,将自己掩藏在安慰性的自嘲与商业上的成功之后;而尹秀珍等另外一些人,还在继续为这样一个观察、批判、抵制现实的空间(即使看似不可能存在)而努力。”

已经开裂的黄油  图片来源:昊美术馆(上海)


尹秀珍仍在昊美术馆里修高速公路,你可以加入她的艺术项目中,地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关于艺术家

尹秀珍1963年生于中国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作为目前全球最活跃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尹秀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参与了多次重要群展。曾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并在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地举办过个展。2014年,费顿出版社著名的“当代艺术家”系列丛书为尹秀珍出版专集,这也是既草间弥生之后的第二位入选的亚洲女性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被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英国伦敦佩特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日本森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M+美术馆等重要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展览信息

我与博伊斯 · 尹秀珍:制动

展期:2021年03月27日- 2021年07月04日
艺术家:尹秀珍
策展人:杜曦云
地址:昊美术馆(上海)二楼特别项目展厅(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