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对话】方璐 x 杨北辰 展览对谈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341   最后更新:2019/11/28 11:00:16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9-11-28 11:00:16

来源:博而励画廊


方璐:任物者”对谈现场

嘉宾从左至右:雅昌艺术网资深主笔罗书银,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杨北辰,艺术家方璐 | 图片提供: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展览“任物者”开幕后,我们邀请艺术家方璐,当代艺术与电影研究者、策展人杨北辰,在画廊一层展厅进行了一场对谈,内容涉及艺术家近期生活与创作状态的变化、影像媒介的选择、研究内容的延展等话题,并分别编整成视频和文字,作为观看“任物者”以及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详实资料。欢迎大家于展期内前来观展,展览将至12月8日。


方璐

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从2016年至今年的创作,展览名称“任物者”来自《黄帝内经·灵枢》里的一句话:“任物者,谓之心”,指人的意识活动产生的过程。而“唯心”是最初始的阶段,是之后的思、虑、意的前提。我们接收外界事物的过程的第一步,生发于“心”这个很具体的脏腑里,这个时候是没有任何判断和偏见的。而之后当信息被大脑处理后,在心里有所记忆后就变成了“思”,再之后是“虑”等等。我觉得在这些之前的“心”的阶段是生命体验中很重要的阶段,在本次展览的作品里,我想尝试回到这个阶段。


杨北辰

展览开幕之前,我和方璐打过一次电话,讨论了一下这个展览的内容,但当时没有完全确定的题目,后来她告诉我要用“任物者”这个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词比较陌生,但我知道方璐这几年一直在研习中医方面的知识,她拿出了《黄帝内经》作为依据,我觉得非常有趣,我在为这个展览写的前言里也提到了。对我来讲,她追求的是一种既自由又节制的、修行式的生活的状态。我最近在给方璐写关于这个展览的文章,暂定的题目就叫《自由的修行》,一方面这个展览呈现出了一位成熟艺术家自然自在的创作状态,另一方面,她近几年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有了孩子等,都反映在作品里面。

我们其实是认识很多年的朋友,如果不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展览意味着方璐个人生活境界的一次飞跃,作品中完全透露出她对于生活的某种全新的认知,带给我了非常深的印象。当然,具体到每个作品,可能都有所体现。就是我也非常想听听方璐就每个具体的作品谈一下创作的背景。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方璐

第一件作品叫《心动》,里面讲的是一个女孩(钟若含饰),她没有讲述某个故事,而是描述她高兴的时候,她听见的声音、她看见外面的事物变成了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她描述的是非常具体的、感官上面的体验。当这个时刻发生的时候,一个人成为了外部世界的载体,个人身份变成了透明的,可以把外部世界发生的一些包容在身体里面。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个作品作为进入展览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而且这个开端也是很美丽的,我在拍摄的时候,不想用通常打光的方式,而是用投影仪替代光源,把一些植物花卉的照片投影在钟若含身上,墙上的照片是我父亲很多年以来为搜集绘画素材拍摄的照片,他到任何地方去写生,都会去搜集这些素材,我使用了这些图象来作为光源的内容。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杨北辰

进入展厅后,左边先看到的是《移动物品剧场》,它和你之前的很多东西也不太一样。不仅因为它是用Super 8摄影机拍摄的,而且被投影在一件白色的T恤上,另外我也了解到,这件作品是你们一家三口在旅行的过程中拍摄的,在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内一点点积累起来,所以我很感兴趣实现这件作品的起点是什么?因为它好像是用一种很天真的视野和维度去观察的,关于这一点我也想听你谈谈。


方璐

做《移动物品剧场》的初衷,可能是从一句玩笑开始的,因为我们总是在说影像的历史是移动图象的历史,我在想,能不能做一个作品是关于移动的物品。在开始创作这件作品时,我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在一个新生儿童的眼里,一切事物只要是在运动,哪怕是最简单的运动,都能得到他长时间的凝视,这种简单的运动从某一个程度上为他统一了外部复杂的世界。于是我想,能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记录今天的生活,而且用一种看不出是今天还是过去的拍摄方式、只是借用物品去记录。Super 8摄影机是一种最简易操作的工具,它最早是很多美国家庭用来拍摄小电影的,只要把磁带塞进去一按有可以开始拍摄了。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杨北辰

确实像你说的,超8这样的设备,也曾一度成为实验电影人热衷选择的媒材,对我来讲,8毫米胶片所提供的质地非常像记忆本身,有点斑驳、有点不清晰。现在当我们谈论高清时代的影像时,基本已经忽略掉了影像其他的层次,胶片给予影像的一种物质质地、那种不完全平滑的东西,有点充满了摩擦、不均质的、浑浊的东西,其实也是胶片给我们最好的馈赠,因为它不像我们现在通常的影像,充满着技术矫正后过于精确、“完美”的气息。

所以在这件作品里面,你既拍摄了“移动的物品”,又把它投影在一个非常规的荧幕上面,在这里,我能看到影像物质的重叠。对于这个荧幕,你是如何选择的呢?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方璐
我希望这个展览的影像,整体高度都稍微偏低一点的,把影像放在我们身体中间的部位——既不是头部、也不是下半部,而是中间。
T恤能够把拍摄者带入作品的呈现中,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关于人的作品。


杨北辰

而且你掏空了,所以很像一个幕布。


方璐

对,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幕布,也就是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一种幕布。只要你把你的衬衫给剪掉,你就可以做一个投影的幕布。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杨北辰

《广州新语》跟其他几件作品相比,它的时长长度,包括它的内容,都要稍微复杂一点,所以我也很想让您跟我们的观众朋友介绍一下《广州心语》创作的背景,三个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方璐
这个作品始于一个《艺术家的电影》的项目,最开始的想法是邀请艺术家做一个网络电影。这部片子预想了一个非常简单故事结构,三个好朋友一起到广州过暑假,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发现了自己有非同寻常的能力。


杨北辰

超能力。


方璐

对,可以说这种能力是因为这几个人在一起而发生的,也可以说是这一段时间让她们有了特殊的能力,所以她们希望去记录这个时刻,而且她们是用自己身边的机器拍摄的,也就是她们自己去拍摄类似日志一样的东西。其实这种“超能力”就是直觉,和《移动物品剧场》一样,用的是简易的方法去实现的。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杨北辰

这个片子我当时看了很喜欢,虽然它是在一个所谓的艺术家电影项目的名义下开始创作的,但其他艺术家为这个项目创作的作品,选择了更接近电影工业的方式,反而是你这部作品,不仅远离了所谓“工业化”的东西,也甚至远离了你之前的某些创作。创作出了一个很灵活、轻便的一种拍摄方法。

二层展厅可以说是两件系列作品——《浮仓》系列一和二,涉及到你对于沉思、冥想方面的思考,分别是在香港和以色列的沙漠中拍摄的,我想听你谈谈在作品声音或者音乐方面的处理,以及声音和画面之间的配合等问题。


方璐

“浮仓”第一部是我和艾瑞在香港拍摄的,我们用了平常经常用的一种练习,听一个重复的节奏,一个鼓声,然后不去做过多的预想或者准备,让意识跟随任何你脑海中能够出现的图像或者形象,跟随它,甚至和它对话。后来我在想,能不能把这种练习放在一个繁杂的城市环境里面,从另一个维度去体验一个城市,所以我们把它带到了香港。

展览现场,作品. 图片: 博而励画廊,摄影: Anita Zheng


杨北辰

空间里的声音是什么呢?


方璐

空间里是放着“浮仓(第二部)”的声音,也是一个重复的节奏但是跟第一部一不同,是一个笛子的声音。这种声音是很亲密的,因为你会感觉一个人一直在你耳边。这个距离很近,而且这种重复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就如同你看到的影像,是处于运动过程中的风景,而运动是由拍摄时候的呼吸带来的。作品实施于以色列南部的沙漠,所以你会看到沙漠的景色,而它又像漂浮在水上一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