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做雕塑,你得拿命跟它怼,跟它“睡”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310   最后更新:2019/09/29 12:01:0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9-09-29 12:01:01

来源:墙报


导读:“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今天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这是迄今为止隋建国艺术生涯中最大规模的个展,展览200多件作品包括雕塑、行为、装置、影像和手稿、纪录片、文献记录等多种媒介和形式。呈现出隋建国自1997年以来二十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思想体系的转变历程。


在展厅现场,墙报与隋建国就其二十多年以来,艺术创作和思想体系的转变历程展开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我们发现了一位甘于吃苦、绕30年弯路、用肉身死磕创作的“艺术劳模”。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开幕现场

策展人崔灿灿进行媒体导览


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隋建国从1997年的《衣钵》开始,不断的在不同体系中穿梭游弋,其间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政治波普、观念艺术、后观念的传统逐渐推进,又彼此推翻。最终创作出和雕塑历史一脉相传,却又独树一帜的个人体系。展览的标题“体系的回响”由此而来,它一方面指涉艺术家二十年来创作体系中的内在结构,体系之间的回响关系;另一方面,它暗示着艺术家始终保持着更为宽广的历史意识,重新评估和建立雕塑体系的雄心与壮志。


或者说这个展览最终目的,既是完整的呈现隋建国个人的创作线索的多元性、混杂性、历史使命和理想主义,也是以个案研究、个人史的方式,再建一条历史的参照体系,以此重新书写、勾勒、反思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发生。


——策展人 崔灿灿


艺术家隋建国在展览开幕现场


墙报×隋建国


墙报=Q 隋建国=S


Q:这是一个宏大的展览,200多件作品……在展览筹备期,梳理的线索依据主要是什么?创作体系的构成主要有哪些因素?


S:主要线索是从97年,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并且为什么是这样走到现在。《体系的回响》其实更重要的可能不止是体系的构成,而是我在各个体系之间的穿行和游离。它不是直线型的,有多个分支,有时是U型回转,逐渐形成脉络。其构成主要包含艺术家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以及本能的感知,最后越来越回归生命本体。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Q创作的不同时期,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其契机是什么?会受潮流的影响吗?

S:很多方面,潮流的影响是其中之一。面对潮流,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反应形成了艺术家这个特别具体的人。潮流大概八年、十年就会有转变,巧合的是我自己的工作大概也是七、八年产生一些变化。但不仅仅是潮流,时代在变,生活在变,经历和体验,还有科技发展等等,都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衣纹研究--马克思在中国13#》玻璃钢喷漆 雕塑 1998年


Q:做了30年雕塑,在当下的语境你怎么来理解雕塑这个概念?

S:雕塑就是物体、物质跟肉体碰到一起所产生的结果。


我有一次跟朱青生讨论,他说“肉身成道”是从基督教的“道成肉身”得来,指的是耶稣的肉身证明了上帝的“道”。我说,是因为耶稣来了,上帝的爱才被大家感受到。如果没有爱的行动,怎么知道上帝的爱?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和“恋物癖”有类似,不同的是我并不为占有,而是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感到可信,感到踏实。我喜欢雕塑,就是因为它永远是有形的,比绘画要实在,它不是符号,可以触摸得到,我更信任它。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Q:在你的创作中,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政治波普、观念艺术、后观念的传统逐渐推进,又彼此推翻。现在看,为什么是此过程而非彼过程?

S:艺术家有点像手作,“动手”是第一位的,不可能说先个有理论,再去工作。我觉得世界上的事都是肉身成道,特别是艺术家,都应该先做了才知道。在做的过程,推进和推翻的行进或者说规律,都是后来一边做一边思考总结出来的,并不是概念先行。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Q:《盲人肖像》是你持续创作最长时间的作品,是怎么想到要把眼睛蒙起来去做雕塑?

S:90年代,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罗丹的展览。他晚年的作品越来越写意,基本都是泥巴的痕迹。当时我想,如果罗丹随便拿一块泥,上面留有他的手印,放到今天,就能成为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带有他独特的手纹和气质。


后来2005年,我在纽约赶上惠特尼美术馆正在展出蒂姆·霍金森的回顾展,在这个展览中有一件橡皮泥的泥塑。艺术家很幽默,戴着大手套去捏橡皮泥,留下了很大的痕迹。看到橡皮泥,你会以为这是一个巨人捏的。我一下就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想,如果捏一个巨大的手印,应该很有意思,这算是一个萌芽状态。

《肉身成道》7m18s  2012年

直到2008年在卓越空间做展览时,主办方表示:“不管你有什么想法都能实现”。我就提出了这个方案。一开始我是睁着眼捏的,我发现,你要想捏个形象出来,它就又变成具象雕塑,要想捏个没形象的,它就变成抽象雕塑,这工作没法干。最后干脆把眼睛闭上,闭上眼捏泥,却恰恰是观念主义的方法,因此我才能说服自己。捏完放大之后,那些偶然的细节一下子出来,很感动,所有人都被触动了。

《盲人肖像》 泥及综合材料  2008年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其实人的眼睛已经被训练的太灵敏了,它反而会屏蔽很多内心真实的感受。所有的雕塑,无论是抽象还是写实,都是通过不停的调整,靠视觉经验去判断好与不好,修修改改。闭上眼睛,少了对于好坏的判断,更多依靠感性,它是最自然的创造力。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Q:作为著名雕塑艺术家,雕塑语言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其中你关注最多的是?时代变迁、时间流逝、自身经验?还是?

S:我觉得我是逐步的。一开始的中山装,跟个人经历有关,同时有97年香港回归这个契机;做《时间的形状》,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到了《运动的张力》,身体的感觉一下子被强调了出来,后来才有了《盲人肖像》。

《衣钵》 高240×160×130cm 玻璃钢 1997年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我的当代艺术入门,是89年毕业后我带着学生下乡进山打石头那段时期。当时也因为社会环境的关系,情绪处于低潮期。打到后来,手上血淋淋的,我一下感觉到:任何作品,都得用生命作为代价。我之前认为,艺术就是形式游戏、形式创新,那时突然意识到这完全是瞎掰。你要感觉到它(雕塑)跟你发生关系,不是你看一眼,想一想就成了,你真的需要拿生命来跟它怼、跟它“睡”。

中国制造 霓虹灯 长2000cm 2005年

《运动的张力》 钢结构、钢管、钢球等 2009年


到了《盲人肖像》的时候,不用想太多好坏的问题,直接弄就行。这是30年的一个大弯路,说起来挺浪费的。

《风城恐龙》 540cm 钢板焊接喷漆  2009年


Q:一个展览,囊括20多年的创作,您有什么感慨之想?觉得自己成功吗?怎么看待成功?

S:目前的感慨就是:我真是个雕塑家啊!


你没有办法,就要这么麻烦、费劲地干。去年,在深圳展出了这十年的作品,想着也要给北京的“武林大会”汇报一下。但又觉得光搬回来多没激情,于是再加上十年。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其实我感觉自己一点儿也不成功,我每件事都要绕很大的弯。只是这段弯路本身也是不可替代的,人生没有直路,只是不同的弯而已。

《偏离17.5°装置》  120cm×120cm×120cm  铸铁  2007年


Q:在生活中你是怎样的人?怎么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环境的变化?
S:喜欢工作,永远闲不住。也不能说不累,但是很享受。布展期间,我天天住在旁边的旅馆,早上八点我就到现场,一直到晚上下班,很多工人都累的不行了。我觉得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时间的形状》  2006-2018年


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处于一个低潮期。一方面,受到整个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全球艺术领域不再是热点。原先正好赶上了欧美地区在解决种族平等问题。如今中国/亚洲人已不再是他们特殊对待的一个群体,他们认为你已经很好了,应该平等竞争。这是艺术家必须要面对的时代性问题。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Q:你觉得身处这样的时代,是否因此才造成了“隋建国”这位卓越的雕塑艺术家?技术、材料的变换对于你的雕塑创作产生过哪些影响?
S:个人努力、先天的素质、性格等因素都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作用。
材料每个人都可以用,我认为重要的是你怎么面对这个材料。每一个不同的材料,他总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我现在主要是研究3D打印材料,用光敏树脂等不同材料,和3D打印技术背后的那些神秘的东西。其实艺术语言也是不断延伸的,比如受到技术的影响,就能带来艺术语言的变革。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展览现场

前两天,策展人崔灿灿我们聊起中国菜系。一个美食家说,中国炒菜是宋朝才开始,慢慢的形成这么丰富的中国饮食系统。灿灿后来查了说:“老隋,你知道为什么宋代以后才有了中餐系统吗?因为宋代之前没有铁锅。宋代之前铁起没有得到大量使用。”你看,就是这个铁的技术发展,居然创造出中国的中餐文明。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展览现场


Q:和年轻策展人崔灿灿是第二次合作吗?可以聊聊你与崔灿灿的工作方式?怎么看待这位策展人?


S:我遇到的策展人里面,崔灿灿是最认真的一个。他理解、消化艺术家的资料,然后想办法落实在展厅的空间里,包括动线的设计、展览作品的组合。同时,他善于找到一个线索和逻辑,也是因为这样,我才拿出十年再加十年,让他去“炒”,我对他说:“黄瓜、土豆我都给你了,去炒吧!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Q:你期望观众从你的展览中获得怎样的收益?
S:对于一般的观众,能感受到一个雕塑家能做这么多东西,能感受到艺术的创造力、活跃度,我觉得就可以了。
对于90后、00后的艺术家,让他们看看这些老艺术家走这么大弯路,获得了这些宝贵的经验,才走到这个地方。他们会想,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原来这么努力。



《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览现场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一职多年。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之一,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理解和认识。隋建国曾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其中近期的有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第四届广州双年展、第九届巴腾贝格雕塑双年展、罗丹百年大展等,个展曾在旧金山亚洲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纽约中央公园、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纽约PACE画廊等重要艺术机构举行。2016年发起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并于同年联合中央美院雕塑系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组成《现当代雕塑理论译丛》编委会,并于2016年至今每年在北京中央美院举行翻译新书发布与相关国际研讨会。


展览名称:体系的回响——隋建国1997-2019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总策划:周旭君

策展人:崔灿灿

展览日期:2019年9月28日 – 2019年11月1日


文中部分图片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