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三影堂教育计划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280   最后更新:2017/11/24 09:20:29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7-11-24 09:20:29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三影堂青少年课程


共同成长——三影堂教育计划

Growing Up Together - On Three Shadows Education Program

杨圆圆 | 采访

三影堂教育计划 | 图片提供


概述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教育计划正式成立于2012年。如今,它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主要部门之一。教育项目的课程主要分成两大板块——当代摄影课程青少年课程一方面邀请国内外艺术家、访问学者、摄影理论家开设讲座和工作坊;另一方面开设面向青少年的通识课程,力促当代摄影教育向更广泛的人群延伸。在众多当代摄影课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方向分为“先锋课程”“名师课程”“暗房课程”。青少年课程则有“亲子课程”“未来艺术家”课程。除此之外,还有线上课程与即将展开的海外定制艺术游学项目。


自成立至今的十年里,伴随着中国艺术系统的高速转变,三影堂的机构规模与人员也进行过多次调整。在2015年,三影堂在厦门成立了分馆,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合作更名为“集美·阿尔勒”并于每年11月在位于厦门集美区的场馆举办巡展。


同众多国内摄影艺术家/爱好者一样,我也曾在不同阶段参与过该机构的公教活动,既曾作为过观众与学生,也曾作为老师。在我看来,艺术机构就像是始终处于变动中的容器,赋予其生命力与个性的是不同时期的工作人员。机构与人相互影响,二者共同成长。在本篇采访中,我与三影堂教育计划当下与过往两位年轻的负责人进行了一次对话。


受访人


:三影堂教育计划目前的负责人郭晓珊


:三影堂教育计划过往的负责人魏龙文


ArtWorld:请你们二位先自我介绍一下吧?你们的背景是什么,在三影堂的工作时间与具体的工作内容?


:我2014年从伦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的摄影系毕业。选择这份工作的一部分理由是毕业论文写到了荣荣&映里《六里屯》。自2014年12月来到三影堂后的一年里,我都在负责教育计划的海外课程。2016年初,因为三影堂教育计划本身的一些变动,我调到中心开始负责设计及相关的独立项目。


:我本科是学摄影的,在上学期间就有关注三影堂。最开始我是在三影堂厦门工作,今年基于教育计划的一些发展情况,开始各地出差,后续被调到三影堂北京工作。


ArtWorld:似乎是在教育计划成立后,三影堂的公教活动才有了更系统的规划?


&:在2012年之前,三影堂已经陆续举办过很多讲座、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活动。可以说,教育计划的成立是顺其自然的。在经过这些年不断的积累经验,教育计划的课程系统相比于成立之初已经越发完善。

“沈玮:肖像与环境”工作坊


ArtWorld:目前脱离场馆的流动性的公教项目的比例是怎样的?


&:对于我们的工作坊而言是否脱离场馆,仅仅取决于工作坊进行中是否需求场馆的设施帮助。除了与暗房相关的公教,我们大部分的工作坊和青少年课程都是可脱离场馆的。青少年的课程以独立的课程形式在周末开展,除了在三影堂的场馆发生,也会走进很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将青少年摄影艺术课带进了学校的课堂。2016年我们有了专门的青少年课程设计团队,根据高中、初中、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课程也由之前独立形式课程转为现在的进阶形式课程,使青少年对摄影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影堂现代暗房基础课,讲师:付羽

付羽暗房课程,学员王涛作品

三影堂青少年课程


ArtWorld:可否请你们二位分别讲述自己认为最难忘的三影堂公教活动?


:我相信前年和去年开设的两期“町口觉:摄影书的制作方法”,大概是我短暂负责教育计划时期最难忘的课程。课程除了会学习摄影书的设计、印刷、装订等专业内容外,还涉及书的实际出版。有时候去逛书店,在书架上看到这本投入了几十个人热情和努力的一本书,这其中的感情,只能说上过课的人都明白。现在,第一本《太宰:森山大道》已经于前年正式出版,第二本《寺山:森山大道》也已历经各种磨难,即将与大家见面。

“町口觉:摄影书的制作方法”工作坊海报

2016与2017年“町口觉:摄影书的制作方法”工作坊现场照片


:对我来说应该是曾璜老师的《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课程。课程的前期准备对我来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中涉及的影像艺术品金融创新、藏品的原版与原作以及作品如何进入二级市场等都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我要做的就是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再与老师进行多次沟通,在无数次电话沟通、邮件沟通后,共同制定一个囊括所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短期课程。学员中有想开画廊的、有已经小有名气的青年藏家、艺术创作者,亦或是多重身份,但对课程内容的规划都非常的认可。

曾璜工作坊“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


ArtWorld町口觉真的是一位充满生命力又无比严苛的设计师,作为工作坊的参与者,能与他密切相处并共同完成一本摄影书的制作流程,着实是宝贵的体验。除此之外,能在工作坊中接触到诸多背景不同的参与者,也令我非常难忘,参与者除了职业摄影师,还有婚纱影楼的工作人员、摄影输出中心的工作人员与设计师等等。相较于其他当代艺术媒介而言,摄影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而三影堂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当代摄影艺术机构,如今推出了教育计划又有了新的分馆,所面对的观众群体在未来将会更加宽泛。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观众群体的过于分散,是否会造成课程设计上的问题或难度?你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怎样的?


:观众群体广泛说明了对摄影课程感兴趣的人群在扩大。虽然从课程宣传上来讲,我会觉得针对一类背景的人群去招生会更有效,比如町口老师的课,会觉得除了摄影外,有设计背景的人会对课程更有兴趣。但不管是怎样的课程,都是针对想要学习摄影的人群,就不太会存在规划上的难度。


:关于摄影课程的受众人群,其实没有想得那么分散。尽管如今我们面对的学员数量在扩大,学员的年龄跨度也在拉大。但因为我们都是以工作坊的形式在设计这些课程,每一位讲师的课程,不只是单纯的某一个规定的方向。所以大部分学员都是根据我们的课程介绍、电话咨询以及对讲师的一定了解,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参加某一个课程(工作坊)。当然,每年我们也会做课程设置问卷调查,方便我们来年更加精准的制定摄影课程。


ArtWorld:做公教活动时,二位曾遇到过比较棘手的困难是什么,之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倒是没有遇到过真正棘手的困难,但确实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与讲师协调工作坊选题时,虽然算不上艰难,但需要非常慎重,课程设置既要与讲师所研究的方向相符,也要顾及到学员的所需。


:确实,晓珊说的做工作坊选题是一个需要反复讨论和调研的工作。另外,因为三影堂经常会有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策展人及海外院校的摄影老师到访的关系,我们也会邀请其中一些适合我们公众的导师开展工作坊。但有些时候,可能由于导师本身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导致人数不足无法开课,真的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导师都是经过我们认真的考虑和多次的沟通最终决定的,是我们相信能为想要学习的人带来他们所需的。

摄影: 吴桐,13岁


ArtWorld:在你们看来,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是怎样的?


:町口的课我觉得基本就是一种接近理想的学习模式。虽说课程本身是有一个明确目的——中文书的出版,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抱着自己的期望来参加这个课程,甚至这个期望是当事人也说不清的,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抱着“参加完这个课程我就能做出一本优秀的书”的目的而来。大概这个课程就是把对做书这件事感兴趣的一些人聚集在一起,在过程中找到更多兴趣,而不是给你一些快知识吧。这个课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知识、有感情,又充满正能量。


:课程的最根本的是解决你的所需,但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将最开始的所需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因为就像龙文说的那样,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你想不到的点吸引着你。


ArtWorld:关于教育,你们是否有一个更长远的工作理想与期待?还是说,这只工作历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龙:在教育计划的经历对我来说更多是一个过渡。因为这段经历接触了一些艺术家和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些人有的是课程老师、有些是学生),在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更专注的部分。现在更多想尝试设计,尤其是书的部分。


参与到教育计划的工作中,不是插曲,是我教育工作的开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