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美术馆,程然导演了一部关于纽约的“狂人日记”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619   最后更新:2016/10/21 20:02:33 by babyqueen
[楼主] 叮当猫 2016-10-21 20:02:33

来源:典藏今艺术 刘星佑


历史的还原始终是力有未逮,在这样的前提之下,透过个人单薄的感性,拼贴田调文献与档案,在藏不住的个人预设中,仅能妆点成「貌似客观」的表象。倘若面对文献与档案又极力的绕道而行,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命题则像平行的双向道,始终是隔靴搔痒。许家维于凤甲美术馆的个展,以历史为对象,展出四件作品,包含单频道录像《回莫村》、《废墟情报局》,与装置《回莫村:国防部1920区光武部队大陆工作组》(简称《回莫村国防部工作组》)和《情报局纪念所》,艺术家部署著一种泛音式的叙事逻辑,面对特殊的历史境遇。


泛起


田约瑟,田老六,田仲文,赵立基,父母赋予的名字被改了三次,名字之于个体的意义便不再是传承与记忆,而是遭逢遗忘与随时抛弃,至此作者变成主人公,意即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从自导自演变成被编导与被观看。片场、访者与受访者、听众,在《回莫村》的单频录像中,观者可清楚地看到这些元素在影片中被调度著,的确,人生很少是全然自主的,影片中田牧师与他孤儿院的孩童们在娓娓道来的话语空间中,铺展了一个因为战争而被调度的人生。


水泥方基是泛音的开始,建物的逝去在田牧师旁白的引导下,身穿华服,猴面人身的哈奴曼穿插登场了。这个由三人操作的剧种名为「倥」舞(K hon),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主要剧本。在《废墟情报局》中看似舞台的水泥基座上,过去曾是蒐集情资解读密码的地方。倘若《回莫村》中的自白是由对话引导的发声,在《废墟情报局》中,对话的引导转成说书似的诵读,田牧师变成用回忆撰史的作者,而哈奴曼做为史诗故事的主人公,在此与田牧师相逢,观者从中才有缝隙,寻找「1949年后一批撤退泰缅边境的中国军队」的大叙事历史内容。哈奴曼在史诗中解救军队的事迹,与现实历史的关联性是何等的幽微,正因为幽微,不同文本时空的挪用与并置的巧妙,既可近听历史的渐行渐远,又能遥望回忆中的事件,如何亦步亦趋。

许家维│情报局纪念所 装置 260x620x40cm 2015 图│凤甲美术馆


泛止


水泥方基是泛音的结束,《回莫村国防部工作组》是当地的老兵根据记忆,按照比例与工法重现的建筑体,该建筑体是回莫村过去的情报局,作品放置在模拟的水泥台座上,在《废墟情报局》与《情报局纪念所》之间,串联了历史的过去与未来。隔壁村(满星叠)是回莫村的世仇,建了一座纪念领导人昆沙的博物馆,因此回莫村的居民也想要一间博物馆,许家维为此邀请建筑团队,以「可以付诸实现」为初衷、以建筑设计图为主体,完成《情报局纪念所》一作;情报之于博物馆的关系,彷彿祕密要被摊开一般,是无法被允许的,提案再三修改后,该蓝图最后欲实践的建物,为表面上看似水泥地基,实则是一个逐年往地底下陷,以祕密为主题的大型装置,这是一个「真的」可以付诸实现的博物馆,博物馆内毫无藏品,即将消失的建筑体即是唯一的「展示」品。


倘若历史的还原始终力有未逮,历史文物即使被完整保留至今,仍是抽离情境的物件,仅能为当时情境中的人,提供日后说故事的道具,或成为后人单方面揣测、遥想与凭弔对象;展场的观者彷彿与哈奴曼在同一个舞台上共舞,用视觉参照老兵国共内战后撤退到泰北边境的历史,用这段历史对照泰国当地的神话。一旁《废墟情报局》内所说的,「哈奴曼终于来到了这万山之王,他看到许多仙人跟神仙在那裡修练,就像神话裡面所讲的一模一样。」观者来到展示历史的空间,跟历史见证者所讲的一模一样,在《废墟情报局》内看到了20多位前情报局的老兵,在《回莫村国防部工作组》看到了前情报局的住房,现在国共历史成为异国神话的一部分,亦成了异国历史的一部分。


现成物与文件在《回莫村》与《废墟情报局》撩起的泛音中划下泛止的符号,以萦绕之姿另闢一种无叙事的叙事,与老兵集结的记忆,与居民对于「纪念」的愿望产生探索式的对话。探索历史的过程中,彰显的即是永远被遮蔽的历史。


趋近最真


泛音即是弦外之音,原意为乐器的馀音,后来引申为言外之意。历史在被陈述的过程中,有许多连当事人都无法企及的言外之意;历史也无法透过大量的陈述累积其真实性。许家维面对的历史脉络,处理的不光是档案再现的问题,也不单只是停留在口述历史的影像纪录,更不是以艺术之姿再造新的历史座标,艺术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记录再现的历史?如何展示记录历史的纪录?以及如何利用当代的语境,在共时与历时集结的当下,环顾自身处境?


历史的弦外之音已成事实且未曾消失,艺术家善用影像与物件自身的力量,弹奏历史之弦的同时,让历史见证者的独白,在弦上的原位被他者听闻。许家维撩拨了历史的泛音,泛音式的历史趋近最真。


注 泛起泛止是古琴打谱的—种记号,泛起标志处为泛音的开始,提示琴人所有接续的音符都是「泛音」;泛音应结束之处出现的符号读为「泛止」。本文偏向引用弦乐的泛音技术,以泛音探讨影像,探询影像之于历史叙事,如何启动泛音的效果, 并引用泛起与泛止的概念,比喻艺术家作品中的影像与物件装置的关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