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艺术家,带你去赏不一样的月亮!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917   最后更新:2016/09/15 21:46:16 by babyqueen
[楼主] 天花板 2016-09-15 21:46:16

来源:artnet


“为什么表演?”,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千千万万,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这个致力于实验剧场和多媒体展演等先锋表演艺术的机构,将在9月18日,通过展览“为什么表演?”把这个问题抛给观众。


这个提问,既是疑问句又是设问句,其重点已不在于形成一个怎样的答案,而在于启发观众主动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同时激起更多的疑问。

《父之屋》在明当代美术馆的表演现场。图片:致谢明当代美术馆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创立于2015年,此前策划出品的展览有“实验剧场三十年”、“明和电机:超常识机械”、“杨·罗威斯:无声无名”及《父之屋》。其中的《父之屋》带来了一场时长20小时的表演,在看与被看之间,既挑战表演这一媒介的界限,又拓宽了剧场的维度。而这一次,经过一年来对历史语境中的“剧场”及“表演”形式的展演实践,美术馆将策展视角拉回到“表演”这一概念本身——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表演,还有公众的表演,观众的“提问”和“回答”,一并成为了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


《父之屋》预告片。视频:致谢明当代美术馆


早在“85新潮”的中国当代艺术圈中,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就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而其至今仍然被大多数人视为一种“小众”的艺术形式。在国际艺术圈中,表演艺术/行为艺术早已和流行文化、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以及新媒体艺术融为一体,跨越媒介的限制,在各大当代艺术机构及双/三年展中绽放——上一届在纽约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周(Asia Contemporary Art Week)主题就是表演/行为艺术。专注表演/行为艺术的Performa双年展亦越发壮大,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和克力·提拉瓦尼(Rikrit Tiravanija)甚至把交响乐队和厨房搬进艺术机构中。尽管有着娱乐化的倾向,表演艺术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大行其道,而它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相对“小众”,除了收藏、保存,或是交易的限制之外,更大的原因也许在于大部分人对表演这一媒介的单一理解。

DominiqueGonzalez-Foerster,“T. 1912”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为什么表演?”试图超越媒介对于表演的限制,考察表演在社会日常中的各种形态,探讨由此延展开来的一系列问题:

  • 在政治成为表演的今天,表演如何成为一种政治?

  • 表演作为一种被注视的意识,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如何重新诠释观众的权力和围观的政治?

  • 表演作为宣传的武器和奇迹的演示,如何将意义赋予日常生活、带来高潮的体验?

  • 在社交媒体泛滥、表演性人格普遍化的泛表演时代,表演如何成为去意义的手段,又应如何应对其被娱乐化的处境?

曹斐,《谁的乌托邦》(单频录像,2006)。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明当代美术馆


表演和政治一样,蔓延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你只需要打开手机,刷一下微信或微博,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表演,只不过这些表演使用的并不是肢体语言而已。“为什么表演?”除了试图跨越媒介的限制,还力求让观众重新审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的表演来探讨集体主义(周啸虎《集训营》)、身份认同(Katarzyna Kozyra,《男澡堂》)、网络空间(Jon Rafman,《静物(次男)》)、全球资本主义(Hito Steyerl,《In Free Fall》)等思想实验。当然,任何人都欢迎从这些作品中解读出不一样的议题,正如展览的名字“为什么表演?”一样,任何作品都没有统一的答案。

Hito Steyerl,《In Free Fall》(单频录像,2010)。图片:致谢艺术家及Bank画廊


作为一个持续发生的展演项目,“为什么表演?”包括一个在明当代美术馆中呈现的展览、一系列在展期中密集发生的表演活动以及在美术馆周边地区开展的社区项目,参与者包括国内外50多位艺术家以及他们于不同时期创作的与“表演”密切相关的作品,涵盖装置、影像、声音、行为、偶发、剧场、舞蹈、诗歌等诸多领域。同时,美术馆还将通过展期中不断进行的艺术项目向社会征集与表演相关的各类作品,共同提问/回答:为什么表演?

徐震,《平静》(水床,机械装置,废墟,2009/2016,没顶公司出品)。图片:由艺术家和没顶公司提供


artnet × 付了了(联合策展人)


作为国内首个以实验剧场和多媒体展演为核心的当代美术馆,在美术馆林立的上海,McaM是如何定位的呢?希望展现怎样的当代艺术作品?


如大家所知道的,McaM致力于推动视觉表演及其相关领域的当代艺术实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当然包括行为艺术、剧场、音乐会、舞蹈等现场表演领域,同时美术馆也试图将审视表演的角度从时空上的现场转移到表演本身的“现场性”,尤其是在今天当观看从技术上变得非常容易之后,表演更加无处不在,如何打破媒介和专业领域的局限、呈现更加丰富的现场,将是我们的主要挑战。

周啸虎,《集训营》(8频道录像装置,2007-2008)。作品/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长征空间


之前在就“明和电机”演唱会进行的报道中,你提到明当代美术馆是一个“很包容的一个容器”,不太像现代美术馆体制下的场馆。McaM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展望?你心目中的观众是谁?


明和电机个展和开幕音乐会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他们近20年来所创作的乐器。虽然明和电机的创作并不以艺术市场为依托,但这并不能掩没他们作为艺术家的先锋性以及他们的作品在艺术界和公众中间的影响力。美术馆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公共空间,对于展演活动首先有两个考量,一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实验性,二是它们是否能在公众中激发讨论和创造力。


我们没有设定观众人群,虽然现在美术馆已经聚集了一批热爱表演艺术的忠实观众,但是随着展演项目边界的拓展,这里必然会成为更多人来聚会、表演的场所,借此我们希望美术馆能够成为某种产生公众自治的现场。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一些社区项目,我们组织艺术家到社区里和群众一起进行舞蹈调研和练习,他们当然也既是参与者也是观众,这个项目在以后会和大家有进一步的汇报。

汪建伟,《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高清数字录像,2011)。作品/图片提供:艺术家和长征空间


这次的展览“为什么表演?”云集了5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年龄跨度、创作背景和创作重心都迥异的艺术家。除了创作主要媒介都是表演艺术外,他们有什么共通点?策展团队当初是如何选择这些艺术家的?


实际上“为什么表演?”这个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媒介对于“表演”的限制,这次展览的作品除了行为、剧场之外,还涵盖了影像、装置、声音、文本等等。在构思这个展览的时候,首先就否定了按照媒介去划分作品的刻板思路,而是回到“表演”这一概念本身,去讨论社会日常中的表演及其相关问题。从作品的角度说,有《集训营》(周啸虎,录像,2007-2008)这样反应社会组织中的集体表演的作品,也有像《男澡堂》(Katarzyna Kozyra,录像,1999)这样探究性别身份表演的作品,有像《静物(次男)》(Jon Rafman,录像,2013)这样审视网络文化和主体性关系的作品,也有像九龙皇帝这样的“素人”在城市空间进行书写的的作品,当然还有像《无题》(张玥,装置,2014)、《迷宫:无穷的开始》(杨健,装置,2016)、《鸟林匹克》(组合嬲,现场表演、装置,2016)这样邀请观众表演作品。如果说共通点的话,应该是这些作品都直接或间接的关注到社会日常中的表演或表演引起的反应。

曾灶财(九龙皇帝),《布上书法》,2003。图片:版权「张颂仁收藏」


“为什么表演?”究竟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它的本质是一场提问还是一场回答?如果是“一场提问”的话,展览希望观众如何回应以及有怎样的解读?


既是疑问句又是设问句,通过这个提问,从艺术家那里观众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答案,也或许引出另外的问题,重要的是引起这种对于表演的回答或提问。


展览中由许多作品都有极强烈的互动性,你是如何策划展览,以确保作品和观众的互动的呢?


在“互动”这个议题上,我们在上一个展览“无声无名——杨·罗威斯个展”期间已经有过讨论和实践。艺术家对于观众合作品的互动(或者说参与吧)形式和程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设定,在“无声无名”展览的开幕表演《父之屋》长时表演中,观众有20个小时的时间和演员一起在美术馆里度过,我们最后选择了一个开放的观演方式,既不设置观看区域,观众可以自由走进表演区域中,同时也不刻意暗示观众去参与,我们希望这个空间能在这20小时中形成人们之间自发的“自治”,最终我们也实现了这一愿景。在本次展览中,我们设置了一些强制参与的路径,例如要进入展厅必须通过《迷宫:无穷的开始》这件作品,这可能在开幕当天造成一定的拥堵,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个政治性的场所;还有一些作品是艺术家自己根据美术馆空间的特点进行参与性的设定。总的来说,我们无法确保作品和观众互动与否,但置身于展演中的观众应该会对于表演、围观产生自我警觉。

耿建翌,《做到正确的自己》(装置,视频,多路视频,2005)。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明当代美术馆,私人收藏


50多位艺术家参展是否为筹办过程带来困难,又或者是一些有趣的事呢?


这次展览研究性的准备周期很长,可以说从去年7月美术馆开始运作以来,就在通过不同的展演实践为这次展览进行历史语境和理论梳理。然而展览实际开始筹备的时间却比较短,主要原因是美术馆目前人手方面的限制,同一个团队要负责从2015年7月到今年9月之间进行的5个大型展览和30多场现场表演,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一次筹划已久的即兴创作,而作为一个持续发生的项目,这个创作要一直延续到11月20号展览闭幕那天,除了目前的50多位参展艺术家,我们还在开放公开招募作品,所以这个名单直到今天都还在调整,所幸每一位艺术家都对展览给予了相当的支持,当然由于它不是一个严格按计划实施的项目,现场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它有趣的地方,我想在开幕那天会集中体现出来。

张玥,《无题》(装置,2014)。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明当代美术馆


表演艺术在国内还是相对边缘的艺术形式,McaM未来是否会进行更多有趣新颖的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将如何扩大影响力?


回顾自现代艺术以来的美术史,我们会发现“表演”正如幽灵一般出现在每一次艺术运动的现场,而恰如刚才提到的,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表演现场更是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它在国内的艺术界仍然处于边缘,除了由于它难以收藏和再现,对于当代艺术展示机制来说难以呈现以外,问题的原因或许显而易见,或许值得思考。事实上表演艺术本身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领域,举例来说主要依托于当代艺术体制的行为艺术和主要依托于剧院和戏剧市场的剧场艺术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McaM希望做的事情正是打破体制和媒介的限制,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为所有和表演相关的创作提供平台和支持,创作者包括艺术家,也包括“素人”和其他领域中的创作者,这里就体现出表演相较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因为它的身体性和现场性使得它能摆脱很多物质上、形式上的局限。拿这次展览的开幕表演来说,7个表演项目中除了大家熟悉的行为、剧场、声音之外,还包括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时装秀和参与性的游戏/竞技项目等。

章清,《侧成峰》(单路视频,监控录像,2014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香格纳上海

“为什么不表演!”

——“为什么表演?”展览开幕现场表演

及公开招募


主办: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策划:王韦伟

时间:2016年9月18日 15:00-19:00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免费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开馆大展“为什么表演?”将于9月18日以现场表演“为什么不表演!”拉开帷幕。艺术家陈陈陈、Oliver Herring、The HAPPENING X 模特队、UFO、野孩子肢体剧场、原弓、组合嬲将分别带来自己的现场项目,美术馆还将继续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现场表演,邀请你的作品也加入这个4小时无间断的表演项目中!


开幕表演名单

(按作品首字母排列)


《安全距离》UFO

Sphere  UFO


《Be My Guest》姚尚德

Be My Guest  Yao Sunteck


《不杀之恩1.0》陈陈陈

The Mercy Of Not Killing 1.0   Chen Chenchen


《哈姆雷特机器-家庭相册》原弓

Hamletmachine-“Family Portrait”  Yuan Gong


《秘之静》The HAPPENING  X 模特队

SILENCE The Occult  The HAPPENING X Model Girls


《鸟林匹克》组合嬲

Niaolympics  Zuhe Niao


《行动区域-叙事》奥利弗·赫尔宁

Areas for Action-Narrative  Oliver Herri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