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2015伦敦弗里兹艺博会顶级画廊作品抢先看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639   最后更新:2015/10/05 22:08:40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olin2010 2015-10-05 22:08:40

来源:汉雅轩

《栖居如诗》   2014

单频道录像    5'00"

《栖居如诗》: 袁广鸣个展

艺术家出席酒会:2015年9月23日(週三)下午6到8时

展期:  18. 09 - 17. 10. 2015

创作感言

栖居如诗|袁广鸣个展

在我的创作当中主要来自於我个人的生命经验及日常中的影像元素,其意图除了反应现实外,并同时翻转这些影像所代表的「理所当然」的想法,使其影像產生另一种思辨的空间,让观者在熟习与陌生之间得到未曾有过的感知经验并同时成就新的「观看」现实。

2001年开始从个人的生命经验扩及对城市及全球化的的状态描述, 透露出台湾普遍的思维:「理想的地方一定是在它方」,某种「去当地化的地方」的潜在意识,一个典型混种并随时更改自身面貌的城市、或者说是一个无法描述自己、不知身处何处的状态。地方感(the sense of place)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之下,我们对於「家」的概念更為流动且脆弱,对於所居住城市的记忆更加的模糊。

《预言》   2014    动力装置    182x 85 x 75 cm

本次展览延续2007年来对於「居住」、「废墟」等想法的延伸,扩大到整个所生处的状态。这「状态」我统括為一个「日常中的不安或不舒适感」、这「不舒适」状态可能来自於这个台湾岛国在政治、社会或居住的一种「不确定性」、「模糊性」、「漂浮」等所隐约深扎的肇因。

「栖居如诗」命名。其典故出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以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的诗句為题,在1951年所给的一篇(……人诗意地栖居……)讲稿。他指出,人存在天、地、神灵之间,唯有这四者合一,栖居/安顿才得以实现。但是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处境下,栖居难以為诗,栖居何以如诗?我们只有奋力的朝向栖居如诗的方向前进,不然,就一起坠落。

袁广鸣

2015年9月

策展引言

在家园与废墟的边界:袁广鸣的《栖居如诗》

任卓华

汉雅轩在九月為臺湾新媒体艺术家袁广鸣举办首次香港个展《栖居如诗》。袁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投身录像创作,长期活跃於国际大展并颇负盛名。近十年来,袁广鸣持续围绕「家」、「居」及「废墟」的观念与现象深入探讨,涉及政治和自然生态的考察,延伸至对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探问。他运用精湛的拍摄及数位技巧,发挥其独特深邃、富诗意的美学,呈现一种他称為「不舒适」的感受。这种「不舒适」来自他对生命与日常生活的关怀,平时潜藏在意识深处,但每遇到迫切的困境便会被激活。本展览以多件影像及装置作品捕捉这种「不舒适」的感知。

《点出中心》   2012    单频道录像    2'36"

袁广鸣常以出人意表的手段去干扰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在与展览同名的录像及摄影《栖居如诗》中,他在一个「宜家风格」的中產家庭客厅内策动了一场大爆炸,然而观者最后恍然发现这一切是在水中发生;在动力装置《预言》中,一张精心佈置的餐桌不时猛然地发出震耳巨响,犹如突发灾难般惊吓。虽然两组作品中都没有出现「人」的具体形象,观者却可从那些日常景物中深刻地感受到「人」的踪影。

「人」的「在」与「不在」是袁广鸣作品的一个重要观念元素。他有时候会拍摄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然后把影像裡的人删走,只留下活动的痕跡──物与场所。在另外两件录像作品《佔领第561小时》和《能量的风景》裡,袁广鸣利用钢缆直线拍摄技术,纪录了两个极為诡异的景观。镜头犹如漂浮著的幽灵在监控人类活动,见证生活世界中的矛盾和不确定性。《佔领第561小时》摄录去年在臺湾发生的「佔领国会事件」。在一片狼藉的会议厅中,抗议人士逐渐「被消失」,慢慢只剩下零落的食物、家具、衣服、横额等青春吶喊过后留下的「遗物」。

《佔领第561小时》(录像截图)    2014    单频道录像    6'00"

在《能量的风景》中,镜头先穿梭於烂尾的住宅工地、空置的小学校园以及荒废的游乐园等多个荒凉废墟,接著掠过海滩上一片欢悦的人群后,再飘向海岸前方的核电厂,自此「人」又再度消失於画面裡。而在一幅同名的摄影中,那个原本热闹拥挤的海滩却又莫名地变成一个无人之境,只留下那些色彩绚烂的活动用品,激发观者各种不祥猜测。

《能量的风景》(录像截图)    2014    单频道录像    7'00"

袁广鸣以阴森綺丽的视觉使观者陷入对「在」与「不在」的沉思,直面内心对「失去」的恐惧,并指出万物皆有瞬间毁灭的可能。他看来是个令人极其不安的预言家,不过他更像是一位用心良苦的诗人。他的创作在呼唤我们觉醒,甚至在强化我们的斗志。人类的故事究竟会不会终结?「创造力」是否该被用来创建一个更适宜「栖居」的未来?假如我们正踏在「家园」与「废墟」的边界,是否该懂得「回头是岸」?

(中文翻译: 林昶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