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未:当代艺术作品的三六九等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912   最后更新:2015/09/23 21:14:10 by 橡皮擦
[楼主] 毛边本 2015-09-23 21:14:10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亚洲,是所有参展艺术家镜头下共同的母体,但它的多样孕育出了一个庞大的个体间相互未知的图像系统。对于观众、其它艺术家甚至拍摄者本人来说,在看到作品中场景的第一眼,都会被无法抗御的陌生感吞噬。这种陌生当然并非源于我们生长于另一种文化,因而并不同于西方世界观看亚洲时所生发的距离感。“亚洲”的定义之所以成立,并不仅在地理位置,更不在她曾同属于一个强势的西方视角下,这里要呈现的,是我们自己对她的凝视与思考。每一次对“陌生”的体察与关照,都是我们为无限地靠近她、理解她以及抚慰她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尊重、包容这片共同生活的区域,理解她的复杂,深谙她的创伤,更感念她的和平。


陌生的亚洲


死亡之城

From the series “Necropolis”, Desert Wall #21/ Photograph,B/W/120cm×150cm/1998
“死城”系列,沙漠之墙21号/摄影、黑白/120 cm×150cm/1998


吉拉德·俄斐的摄影作品以善于批判和考察的特点而著称。他作品中多样的风景和建筑,指向了历史、社会以及建制的种种进程。作为过去20年内活跃于以色列的重要摄影师,俄斐通过观察建筑物较少被展示的一面,如它们的兴建与坍塌,以及观察权力、政权及其产物之间的关系,来记录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发展。

俄斐的作品彰显出他细心的组织安排。这些安排不仅体现出他摄影作品的内在美学,也展现出他系统、有方法的作品创作形式以及清晰连贯的阐释解读。

《死城》(
Necropolis——死者之城(其中有一部分曾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并被购买成为常设展品),这些摄影作品成为了以色列摄影史上的传说。作品中被废弃的军事基地、军事训练场和射击靶子,都成为了暴力所留下的无声遗迹和有关权力的诸多纪念碑——它们战胜了冲动、土地和荒野;同时,在强烈的午日光中,它们也将以色列的后现代主义风景摄影,和战前战后一个惊悸社会受损伤的后遗创伤联接了起来。

俄斐的作品指向地方文化,但也同时和摄影史产生了对话。这种对话揭示出他大量的作品与欧美类型性摄影之间的有趣联结和个人糅合。

吉拉德·俄斐(Gilad Ophir)-以色列

1957年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现工作、生活于特拉维夫。1986年于纽约亨特学院毕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曾参加过的展览:

来自一系列墓地(泰特现代艺术馆,伦敦,英国,2001—2012年);超越记忆,一个记忆辅助的通往未来的旅行Museum on the Seam' Jerusalem,耶路撒冷。以色列,2012年);摄影以色列:改变的视域”德国Y画廊,费城,美国,2013年);邻居,来自以色列的照片(东京美术馆,东京,日本,2014年);吉拉德·俄斐的新作”Hezi Cohen画廊,特拉维夫,以色列,2015年)


伊朗·无题

Iran,,Untitled/120cm×80cm/2013
伊朗·无题/120cm×80cm/2013年


在近期的摄影系列中,乔哈尔·达什提从形式和实质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有关她祖国的反叙事。她从《今日的生活与战争》(Today’s Life and War,2008)开始“构筑”图像,并继续在《缓慢的腐朽》(Slow Decay,2010)和《火山》(Volcano,2012)中践行同样的道路。在这三个系列中,她尝试在被描绘的照片中心图像的背景之上,编织出一个叙事;但这其实是一个轻缓消逝的叙事。在《伊朗·无题》(Iran, Untitled)里,有一种地方的统一感,这种感觉撑起了缓慢生成的叙事(这个系列的名字本身则发展出一个更深的叙事),但同时这地方又是一个失去了它自身处所之地。它是无处之中的沙漠。

任何形式的叙事都倾向于在语言中找到表达。但是,在达什提的《伊朗》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与语言相关,而是与身体相关:在泥沟中的一群人举起他们的手以示异议。另一群人在一块地毯上庆祝着一场婚礼,但这块地毯并非一块会飞的地毯。一群被异化的女人,寂静地哀悼着。年轻人们躺在一块床垫上等待着某些事情的发生。其他人看起来则像是被困在一条滑梯上。而另一群更年轻的人,坐在一个浴缸里,似乎等待着阳光的洗礼。一群聚集的人看起来即将要开启一段旅程,他们像是准备好了,但却不抱有任何希望;而士兵们却在无边缘的疆界玩着战争的游戏。

摄影师在沙漠的表面撒上了大地的泥土。这浩淼沙漠的地平线一上一下地慢慢扩张收缩,为人们提供着空气。
达什提在这广袤的沙漠之中投射出如此场景,并将她自己的想象伫立在大地之上。这就好似她的想象,同时也是她国家现实的剪影一般。这些剪影成捆地在浩瀚无垠中被解放,他们不再朗诵故事,而是低声细语。事情的核心呈现于这个矛盾与那个调和之外。我们看不见故事;我们都被悬置在故事中,因而我们自己可以去构筑故事。我不知道达什提的照片是否给予了我们去构建故事的线索,亦或让我们误入歧途。可达什提的“沙漠”不是孤独凄凉的,我们的祖国也不是。

乔哈尔·达什提(Gohar Dashti)-伊朗


1980年出生于伊朗阿瓦士。现工作、生活于伊朗德黑兰。2005年于伊朗德黑兰艺术大学获摄影硕士学位;2003年于伊朗德黑兰艺术大学获摄影学士学位。

曾参加过的展览有:

“你需要的是爱”(森美术馆, 东京,日本,2013年);“战争的灾害”(Louvre-Lens博物馆, 朗斯,法国,2014年);“乔哈尔·达什提个展”(克莱因罗伯特画廊,波士顿,美国,2014年);“摄影的历史:系列与序列”(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中国,2015年);“佛罗里达摄影艺术博物馆个展”(佛罗里达州坦帕市,2016年2月开展)


挥之不去的伤痕

Lingering Scars-02/Print/60×40cm/2013-ongoing
挥之不去的伤痕-02/照片/60×40cm /2013年持续至今


《挥之不去的伤痕》故事中的主角,是孟加拉遭受酸性腐蚀和烧伤的女性。每天都有大量受到此类攻击的受害者入院接受治疗。除了毁容和身体损毁之外,有些人永远失去了视力;有些人永远无法再用嘴进食。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为女性,她们的烧伤由自己亲密的伴侣,配偶,男友或是她们拒绝去爱的人所造成。

对女性施暴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孟加拉,对此类事件的报道正成上升趋势。强酸是经常被使用的攻击手段。据估计,每两天就会发生一起强酸伤害事件,其中受害者大多为女性。女性遭受暴力与婚姻习俗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这样的习俗使女人在发生任何家庭破裂或是婚变时,被认为有罪,且让独自生活变得困难。这些婚姻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与社会经济风俗中。对女性施暴会受到社会与国家的惩戒,但有太多的女性受到以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之名的绑架,被迫与施暴的配偶住在一起,只为不破坏社会规范。

根据孟加拉强酸幸存基金会(Acid Survival Foundation)的统计,自1999年至2011年,有2539起强酸攻击事件,其中1084名受害者为妇女。女性受害者的比例显示出,在我们的社会中,妇女正遭受十分严重的暴力和歧视。

《挥之不去的伤痕》讲述了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挣扎在自己的痛苦与坚韧之间,等待着人类存在的深暗角落得以揭示。



法尔扎纳·侯森(Farzana Hossen)-孟加拉国


1982年生于孟加拉国,吉大港。现在生活、工作于达卡。2015年毕业于帕斯沙拉南亚媒体学院
Pathshala South Asian Media Institue)。

曾经参加的展览有:

“第一届查特格拉姆摄影艺术家俱乐部联展”(Photobank画廊,吉大港,孟加拉国,2006年);“吉大港城市生命线”(吉大港法语联盟,吉大港,孟加拉2006);“自我发现——第五届肖比梅拉双年展,莫滕·克罗格沃尔德讲习学生作品展”(亚洲美术馆,达卡,孟加拉,2011年);“局内人,局外人——多数派世界摄影展”(守卫者画廊,伦敦,英国,2013年);“私视角(伊恩·帕里奖学金展)”(母亲画廊,伦敦,英国,2013年);“缄默的声音——亚洲妇女摄影展(香港国际摄影节,香港,2014年);“数字幻灯片播放,暗箱摄影节亚洲女摄影家展示”(槟城,马来西亚,2014年)


贫困线

The Poverty Line: Singapore, Ang Ku Kueh, May 2013, USD 1.79/Color photograph/58cm×39 cm/2013
贫困线:新加坡,红龟粿,20135月,1.79美元/彩色摄影/58cm×39cm /2013年


《贫困线》要探讨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不同的国家,贫困意味着什么?

《贫困线》是摄影师赵峰和经济学家林惠义于2010年在中国发起的,进而扩展至6大洲28国家的计划。他们透过摄影镜头记录与检视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每日在食物上的选择。

目前为止,这计划包括澳大利亚、巴西、文莱、柬埔寨、中国、法国、格鲁吉亚、德国、丹麦、香港、印度、日本、老挝、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马来西亚、尼泊尔、荷兰、挪威、台湾、泰国、韩国、新加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和越南。

这个计划的目的并不单只为比较不同国家的贫困,它也让我们了解了各国的贫困情况。在发达国家中,赵峰和林惠义能掌握到当地的日常消费数据,因此他们能针对发达国家中贫困线下的人平均每日在食物上的花费作基准。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讯上的不足则以当地贫困线下每日平均所得来作为此计划的标准。根据他们收起来的数据,他们透过影像重置了一人在当地贫困门栏下一天能买到的食物。他们尽量选择了当地特色的食物。过程中在不同国家的制度下难以找到确定一贯可行的方法,因此我们透过整合收集来的所有资讯以视觉方式重现给大家。



赵峰-马来西亚
1980年生于吉隆坡。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3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

林惠义-新加坡

1980年生于新加坡。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1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


曾参加过的展览有:

“贫困线”(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2012年);“贫困线”(国家现代美术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2013年);“贫困线”(摄影开放工作室,伦敦,英国,2014年);“贫困线”(Studio 94,台北,2015年);“贫困线”(摄影之夜摄影节,巴黎,法国,2015年)


明日

Village of Dogs / C-print / 120x200cm / 2008
狗镇/有色印刷/120cm×200cm /2008年


人类的性格是复杂的。它被我们的经验与记忆塑造,联结着个体与集体的过去与现在。社会和我们的社群关系,加诸给我们了各种影响;而与此同时,我们的性格也影响着我们的同伴,以及我们所处和与之交流的群体。

在Won最新的摄影作品《性格第一集》(Character Episode I, 2013)中,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她的主题选择与拼贴技巧方面得到了体现。Won在很长一段图像采集的时间中,到访了许多地方并拍摄取材。然后,她将不同影像的局部拼接起来,从而拼接的接口都消失不见了,碎片也融为了一个细节丰富的和谐整体。她在电脑上创造出的童话及世界末日,暗喻出个体的执着、梦想、自我中心、完美主义,乃至群体焦虑。从这个角度来说,Won复杂的拼贴影像,触及了个体及集体深层的心理状态。


Won Seoung Won -韩国


1972年生于韩国高阳市。现生活、工作于首尔。2005年毕业于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曾参加过的展览有:

“Go-Betweens” (森美术馆,东京和& 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 名古屋,日本,2014);“Transfer Korea-NRW” (Osthaus艺术博物馆, 哈根市,德国,2013);“CITY STATES- Liverpool Biennial (利物浦,英国,2012);“Nostalgia-东亚当代艺术展” (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 2012);“混沌的和谐” (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 圣巴巴拉,美国,2010)


世界尽头

直到世界尽头/摄影/100 cm×100cm/2015

At end of world/photograph /100 cm×100cm/2015


在2013年到2014年之间,我去了很多地方旅行,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冰岛和北极……在漫长寒冷的旅途中,我开始听佛经和法师讲经。对我来说佛法意味着一种来自不同维度空间的智慧。

身为一个人类,我们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如飞鸿踏雪泥一样短促。但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感受属于我们自己的痛苦。

刘晓芳 - 中国

1980年生于山西大同。现生活、工作于北京。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

参加的展览:

“流连”展览 (百年印象画廊,北京,2010年);“reGeneratioin 2” 巡展(爱丽舍美术馆,洛桑,瑞士,2010年);“地标”摄影展(萨默赛特宫,伦敦,英国,2013年);“地平线”(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2014年);

“Flux Realities”(艺术科技美术馆,新加坡市,新加坡,2014年)



孩童

快乐健身, / 摄影 / 180x250cm / 2013

Happy Bodybuilders / Photography / 180 x 250 cm /2013

艺术家像孩子一样,迷惑中渴望探知孩童和成人的差异。“孩童有第三只眼”,可以看到三界的事物,而且孩童都有柔若无骨的灵活延展的身体,而长大后,这些“特异功能”就消失了。在《快乐健身》中,12位柔术演员(年龄9到17岁),被邀请在十人组的健身器材上施展她们的“柔软能量”。叹息的是目前柔术(也被称作杂技)早已经商业化了。这些女孩子被“老板娘”包下来,一天在不同地方跑场演出。她们身上的伤痕印证着她们童年辛酸的训练史,她们脸上的妆容预示着时光不再的困难路


王庆松- 中国

1966
年出生于黑龙江大庆市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9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曾参加过的展览有:

“人+:2000光州双年展”(光州,韩国,2000);ICP国际摄影三年展,(纽约,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2006年);“距离之美:风雨飘摇时代的生存之歌17届悉尼双年展,(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澳大利亚,2010年);变位,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中国馆,意大利,2013年);王庆松个展 心想事成,摄影美术馆(都柏林,爱尔兰,2015年)。


极夜之昼

极夜之昼/4频高清录像/900’’/2012年
The Day of Perpetual Night/4 Channel/9’00’/2012


“极夜之昼”描绘了一片超现实主义的人工城市夜色。艺术家以城市建筑的影像作为画笔,谱写以宋代峰峦叠嶂、充满细节的山水风格为蓝本的数码影像创作。城市化发展在滋养一个城市的同时也禁锢了他们;正如中国传统文化正因其悠久、深邃,而被固有的思想局限。古人通过描绘山水来赞美自然,而杨泳梁的山水则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现状的反思。

杨泳梁-中国

1980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


曾参加过的展览有:

“水墨艺术:当代中国古往今来”(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美国,2013年);“第4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新加坡艺术科技博物馆,新加坡市,新加坡,2014年);“2050 未来简史”(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布鲁塞尔,比利时 / 卢浮宫博物馆,巴黎,法国,2015年);“Copyleft:中国挪用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5年);“Prix Pictet摄影奖入围展”(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法国,2015年)。


人的庄园

人的庄园 NO.6 / 喷墨印刷 / 148x194.25cm / 2014年

Animal Farm NO.6 / Inkjet Print / 148x194.25cm / 2014


周庆辉【人的庄园】以动物园为创作发想和拍摄场域,双向铺陈了现代文明生活的浮华与困境;他带着工作团队反复进驻新竹市立动物园及高雄市寿山动物园,在野生动物聚集的人工饲养环境中,置入了梦幻化的表演舞台剧场和真实感的家居生活空间,以荒谬、错置的手法,让活生生的人类搭配标本化的动物,在一种既是家园也似牢笼、从文明内室延伸到野外自然的诡谲情境中,共同演出一出出看来视觉华丽却又哑然无语的哑剧。

《人的庄园》含括三大框架:一、身体意识的框架;二、生存意识的框架;三、集体行为意识的框架,内容包括演员的定装肖像照、九幅在动物园排演拍摄的史诗式超大影像,九个以摄影棚及回收厂为演出场域的录像装置。

周庆辉全数以8x10吋彩色大底片进行拍摄,透过精致细腻且色彩饱满的影像,显现超越肉眼所见的画面质地,结合一种超现实的景境氛围,引导观者逐步搜索检视画面中的所有元素和每个角落,从谜样的画面中寻找解读的线索,与个人的生活经验产生连结或共鸣。借用动物园现场拍摄作品时,周庆辉刻意选在日夜转换之际进行拍摄,他认为这个光色模糊/明暗过渡的时刻,正可以对应书写人类心理显性与隐性层面的交迭状态。

在开创一种宏大剧场、社会论述型的「编导摄影」之同时,他也特意为场中的个别角色拍摄一种近观的、同情意味的人像,这些基于70年代流行服饰与造型风格的世俗人物,除了关联到艺术家本人对过去某个美好年代的特殊怀念,藉由呈现一个个自然人的面容姿态,反而对映出他们置身当代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因无法摆脱而日渐麻木的人文处境;此计划试图显示出我们走的每一步路都受到由社会引导的无形框架桎梏,从而让观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对自己所遭受到的约束有所觉悟,进而省思挣脱的可能性。


周庆辉-中国台湾

生于1965年台北。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


曾参加过的展览:

“停格的岁月━痳疯村纪事”个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1995);“消失的群像━劳动者纪事”个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2002);“野想—黄羊川计划”个展(佛罗伦萨育婴堂,佛罗伦萨,意大利,2010);“2014台北双年展”剧烈加速度(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台湾,2014);“人的庄园”个展(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台湾,2015)


关于展览

本届展览分主题展、收藏展、摄影书展三大板块。主题展将围绕“陌生的亚洲”这一主题,挑选来自中国、印度、日本、以色列、沙特、伊朗、叙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孟加拉、土耳其、伊拉克、黎巴嫩、韩国等21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作品参展。收藏展板块分为两个展览,一个是“关于中国的照片:来自CAFAM的摄影收藏”,该展将在798艺术中心展出;另一个“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此展将在草场地艺术区的Cipa画廊展出。而“摄影书”展将围绕近几年国内外出版的优秀摄影出版物(包括独立出版和手工书)进行集中展示,力图将当代摄影领域在拍摄、编辑、创意、设计、印刷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一定水准的摄影出版物现状呈现出来。

展览海报


主题

中文: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

英文:UnfamiliarAsia:The Second Beijing Photo Biennial(2015)


时间:2015年10月15日(周四)至11月29日(周日

开幕式:2015年10月15日(周四)下午5点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98艺术中心、Cipa画廊

总顾问:范迪安

艺术总监:王璜生

策展团队:长谷川佑子、尼莉·戈伦、秦伟、蔡萌、段君

学术研讨主持:王春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