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的影像边界:6个正在展出的影像现场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2039   最后更新:2015/06/06 17:35:37 by 小白小白
[楼主] 点蚊香 2015-06-06 17:35:37

来源:Hi艺术  文:杨天帅

香港艺术学院最近搞了个叫做“公共艺术大师班”的课程。一看名字,不禁感叹,香港人对胜利与优越的迷恋,真已到达无可救药的地步──人人都要做大师,好让自己能比那些“非大师”的凡人级和学徒级人士更高等、厉害。

起这个名字的人简直是天才。当他有意无意把“公共”与“大师”这两组字拼在一起,成为一件商业产品(六百五十港元两个半小时)的时候,一股荒谬的张力便立竿见影似地浮现起来。一方面它是“公共”的,意味着人人平等、共享、公有;另一面它又是个“大师”。一个人既可称为“大师”,则按照字义,他一定比那些不是“大师”的人能力更高。因此它又不是平等的,而是有阶级之分的。“公共艺术大师”,简直就是一首后现代诗歌,一讲这六个字,一切关于公共艺术的矛盾都好像虫虫钻穿烂苹果那样,尽爬出来了。

我想起一件事:从前有个公共艺术家,一天他受命去为一个社区做一件作品。他来到社区,问这社区的人最需要什么,最讨厌什么?这个社区的人齐声答,他们最需要开饭,最讨厌艺术。

于是这个艺术家便面对一个冲突:如果他继续做艺术,那他做的就不是公共艺术。所以他只能放弃艺术,而跑去给这个社区做他们想要的饭。但他既已放弃艺术,那又怎么做“公共艺术”呢?于是他只好为自己开个借口:“艺术即生活”。既然生活就是艺术,那做饭也是艺术,那么他作为一个公共艺术家,就有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当然你不可以问他的问题是,既然“艺术即生活”,那每一天每一个人,无一刻不在生活,那公共艺术,岂非分分秒秒都在诞生?那请问艺术家先生,到底你的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

你不能这样问他,因为只要一问,他便无路可逃,只能把自己推向死胡同。他只有一种方法处理这问题:“彻底放弃艺术”。

他真的这样做了。他变成了一个做饭的人。而另一边厢,有一间叫做Hong Kong呃School的东西,开了一个叫“公共艺术大师班”的课程,上两个小时半的堂,盛惠六百五十港元。
[沙发:1楼] guest 2015-06-07 00:46:02
兄弟,不笑你会死吗?
[板凳:2楼] 顏慎及 2015-06-07 22:38:54
按照表面文字拆解,根據文字的基本解釋進行闡述。把自己束縛在這幾個字里你自己覺得好笑??
[地板:3楼] guest 2015-06-08 16:35:17
香港人的水平很高,很直接。
[4楼] guest 2015-06-08 19:01:47
“大师班”是一种通俗的常规的说法和用词。比如很多电影节或者电影培训项目就经常有大师班,上课的导演未必一定是公认的世界级大师。

英文中的master、great,有时候没有中文的大师、伟大那么严肃和隆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