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最佳展位推荐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818   最后更新:2014/10/24 22:05:06 by babyqueen
[楼主] clclcl 2014-10-24 22:05:06

来源:凤凰艺术


新奥尔良双年展Prospect New Orleans,2008年由纽约博物馆馆长丹·卡梅隆Dan Cameron)创办,是美国最大型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去年因天灾而夭折的“第三届新奥尔良双年展Prospect.3: Notes for Now,下文简称Prospect.3)”将于明天(10月25日)强势回归。有趣的是第二届新奥尔良双年展就曾因筹款困难而推迟一年,可谓是最“多灾多难”的双年展了。Prospect.3由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弗兰克林·西尔曼斯Franklin Sirmans)组织。今天“凤凰艺术”将带您走近Prospect.3,同时我们还为您独家编译了外媒对弗兰克林的专访,看看新任总策展人是如何解析本次双年展的。


(图注1:第三届新奥尔良双年展总监鲁克·戴维斯·安德森(Brooke Davis Anderson)和策展人弗兰克林·西尔曼斯(Franklin Sirmans)发表讲话)


全球58位久负盛名和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将在Prospect.3举办期间汇聚于新奥尔良,而中国艺术家刘鼎与季云飞也是其中的参与者。双年展将在遍布城市的15个场馆内举行,并在其中穿插委托定制的艺术项目。这些场馆既包括重要的文化机构,也有非艺术场地和公用空间。而每位艺术家都会在这些场馆中获得一个专属空间用于作品展示。


(图注2:总策展人弗兰克林·西尔曼斯)


(图注3:中国参展艺术家季云飞的代表作之一《文村纪事》)


以下是策展人弗兰克林专访实录。


问:第一届双年展好评如潮;第二届双年展虽然遇到经济衰退,仍然留给我们不少难忘时刻;那么由您掌舵的第三届双年展,和之前的两届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弗兰克林(下文简称“弗”):首先今年最直接的改变是:参展艺术家均没有参加过前两届双年展,作品内容不会重复过去。展览不会像卡特里娜飓风一般,我相信它会带来持续性的效益。前两届双年展都非常成功,丹·卡梅隆是我非常敬佩的馆长和策展人,今年我们将延续他创办双年展时的血统。所以会有相似的地方,也会有创新。


问:展览主题是“注意当下”,其灵感来源于美国沃克·柏西(Walker Percy)存在主义的哲理小说《看电影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主题,能告诉我这部小说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吗?


弗:我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思考,避免一开始就产生任何主观想法。我只是去参观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倾听他们的观点,并且尝试着感受周遭的变化。在某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参观时,艺术家向我推荐了这本书。虽然之前没有读过这本书,但这本书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为了演出的成功,不管在哪里都应该根据相应地点做出相应反射和改变。这启发我去思考,新奥尔良双年展该如何与其他地区发生关系?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们是如何看到彼此的?”


(图注4:南非摄影师Pieter Hugo将在Prospect.3中展出作品)


问:那么本次双年展将如何诠释“我们如何看到彼此”这个观点呢?


弗:在新奥尔良你有机会遇到一些缘分,与某些人甜蜜相处、与人共饮或者与陌生人跳舞;但它也是一个“心门深锁”的城市。我们该如何看到彼此? 即便讨厌对方,我们将如何欢聚在一起?历史上为何有那么多次欢聚在一起的时刻?十九世纪晚期,普莱西对弗格森的诉讼案催生了种族分离法案。法案上规定我们甚至不能同乘一辆车,今天看来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促成了今天的结果。小说《看电影的人》开启了城市自身的定位,改变了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无法想象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所带来的冲击有多大。从哲学角度考量,展览为新奥尔良提供了机会,让我们看到其他人眼中的自己。


问:您能透露一些会场信息吗?


弗:最有趣的莫过于布展时,将展品融入到新奥尔良这座城市当中。这为您讨论当代艺术和文化提供了方便,因为展品会作为工具出现。得益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大功能,展览的亮点传遍整座城市,甚至到达更广泛的范围。一旦开展,这将不只是我们自己的展览,还有成百个展览借双年展的东风同时拉开帷幕。因为不只在新奥尔良、在巴吞鲁日,哈蒙德和拉斐特等城市都会有展览。这种自由流动性的、或者说嘉年华风格的创意盛典是当下最流行、最受关注的模式。


问:全美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都在参展花名册上,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后殖民地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也将参展,选择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他们想通过展览传递什么想法?


弗:几乎每一位被选中的艺术家都有具体的原因。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观众的反应,但我希望大家能通过展览本身感受到选择他们的原因。所有的艺术家都适合被放到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讨论,当然其他可能性也是允许存在的,比如有些艺术家成长于多元化的艺术环境:出生在这里、成长在那里、现在住在这里、或者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相当长时间。新奥尔良是国际化大都市,你很容易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位来自越南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却与美国路易斯安那有密切关系;一位艺术家比如扎琳娜·比姆基,生在乌干达、长在伦敦、并且她的作品多数与地理位置移动有关,像这样的艺术家在这次双年展中比比皆是。


不过我们也很高兴看到没有任何关联性的艺术家,比如来自中国的刘鼎。他来奥尔良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基于生活经历创作出一个表演作品。对我而言,每一位出现在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图注5:艺术家刘鼎在展览中会呈现他的最新创作《十字街头:白天和黑夜》,图为创作方案手稿)


问:此次展览中最大的惊喜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出生在纽约、有海地波多黎各血统的新表现主义巨星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经典作品也会展出。能阐述一下展览对他们的包容性?他们的艺术风格又是如何融入到展览的多样性中的?


弗:可以说高更是艺术史上历史性的新开始,在十九世纪晚期的当代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今他对艺术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当然,高更不同于三十年后的另一位具有历史开拓性的艺术家,即早期巴西现代主义艺术家阿马拉儿(Amaral);阿马拉儿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表达方式,跟高更的艺术表达是不同的,也是高更无法想象的。


(图注6:让·米切尔·巴斯奎特在此次新奥尔良展出的作品)


而巴斯奎特系列作品的展出对于新奥尔良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在短时间内解决作品出借等具体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此外,我还要推荐生于1891年的抽象画家阿尔玛·托马斯(Alma Thomas),他的抽象画作品引发了业界的讨论。这些都是体现展览多样性的基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小说《看电影的人》引发了人们的哲学讨论,那么生于十九世纪的艺术家们就应该追问关于抽象主义、表现主义,以及人际关系的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高更已经完成的标志性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你看!在1898年,一个简单的人类学问题就已经被艺术家提出了。1896年的美国——或不仅是美国——决定了我们要基于肤色而走上不同的旅程。


(图注7:高更生平最大幅经典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问:您如何定位新奥尔良作为承办城市所担负的角色?


弗:对于这类展览,新奥尔良毫无疑问是最佳的选择。我并不喜欢做总结,因为这不是我的风格。但我有自己的主张:它跟威尼斯不同,因为靠近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湾,它能满足大家的地理漫游幻想。相对于21世纪的概念性全球化城市,新奥尔良有深厚的、充满生气的历史文化底蕴,尽管它是个不大的城市。跟美国一样,它充满了冲突性、幻想和晦暗的角落,但同时也有深厚的音乐、文学和市井生活文化的积淀。


问:对于大多数的观察家来说,将这些作品汇集到一起是细致而复杂的工作;而把这些看似拥挤的作品都放在双年展中,很可能是疯了。您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弗:的确已经疯了!但我又怎么可能说不?我有一个总监在洛杉矶,还有一个总监常驻在纽约和新奥尔良,并且在两人中间有一大帮财务人员和精神上的支持者,所以在我看来,这是可能发生的。


问:您期待参观者能从本次展览中得到什么收获?


弗:我希望他们能有一次美好的观展经历,也希望他们收获乐趣、汲取知识并领悟艺术要传达的精神,那将会是一次完美的体悟。


嘉宾简介:弗兰克林·西尔曼斯从2010年1月起一直是洛杉矶美术馆当代艺术部的领导和策展人。在加入洛杉矶美术馆之前,他一直是休斯顿梅尔尼收藏博物馆现当代艺术的负责人,他曾经在那里成功组织了展览“NeoHooDoo:艺术作为一个遗忘的信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