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宇:论艺术家的婚姻(附李燎作品中的家庭对话)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698   最后更新:2014/09/01 18:58:18 by 点蚊香
[楼主] wangxiaoer97 2014-09-01 18:58:18

来源:艺术世界


展览现场图 © Carl Andre/Licensed by VAGA, NewYork, NY. Photo: Bill Jacobson Studio, New York. Courtesy Dia Art Foundation,New York


[卡尔•安德鲁:作为地点的雕塑,1958-2010]

美国纽约|迪雅比肯当代艺术馆

2014 5 5 日—2015 3 2



纯粹极简主义

陈琳琳|文

从曼哈顿坐火车沿着哈德逊河北上,一个多小时以后可以到达一座安静的小城比肯(Beacon)。2003 年起迪雅艺术基金会(DIA)把这里一排建于 1929 年的印刷厂房改建成当代艺术馆,专门用以展示基金会收藏的、1960 年代至今的艺术作品以及特别展览,从此让比肯成了北美当代艺术地图上一个重要的坐标。由厂房改建的画廊有着宽广的内在空间,十分适宜展出大体量的极简主义作品。相对于纽约城中杰夫·昆斯回顾展上的艳俗与热闹,迪雅在此展出的卡尔·安德鲁的作品为艺术爱好者们在这个夏日带来了些许清凉。除了雕塑作品,本次回顾展还囊括了以往难得一见的安德鲁的诗作、手稿、拼贴与现成品作品,是对其一生创作生涯的总结与致意。

与同时代的美国艺术家相比,卡尔·安德鲁是相对安静却又极富争议的。安德鲁 1935 年出生于麻省的工业小镇昆西(Quincy),二十岁出头就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搬来纽约。与他差不多时期活跃的丹·弗拉文(Dan Flavin)、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索尔·勒维(Sol Lewitt)、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等人都已作古,而年近八旬的安德鲁至今仍与第四任妻子住在曼哈顿格林尼治村的一栋高层公寓里,过着大隐于市的平静生活。从1965年举办第一个个展,到 2010 年正式退休时,安德鲁已经在艺术道路上探索了半个多世纪。1985 年,因为与同为艺术家的妻子安娜·曼蒂耶塔(Ana Mendieta)在家中发生争执致使其坠楼身亡,安德鲁饱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女权主义者与女性艺术家的非难,近三十年来在美国境内再无大型个人展览,因而这次迪雅的回顾展也就显得格外珍贵。

走进迪雅比肯瑞吉尔画廊(Riggio Galleries)的主展厅,安德鲁的作品被安放在斑驳的木地板上,或置于展厅中央,或背靠墙角,无一例外没有底座,与周围的空间融为一体。这是安德鲁对传统雕塑的“极简”化,去除一切多余的装饰与铺垫。他对于自己的创作手法与所选材料极度吝啬,力图将简约推向极致,很少在一件作品中使用两种以上的元素,实际上大多数作品只有单一一种材料,创作手法也极尽简单之能事。安德鲁采用原木、混凝土、防火砖、铜片、锌板、锡块等工业材料,加以简单的削凿、切割、打磨,再用并置、排列、层叠、累积的手法将单个元素一丝不苟地组合成作品,作品每个部分之间并不粘连,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重新摆放,甚至可以毁掉重做。只此几项,安德鲁就重新定义了现代雕塑的概念,奠定了极简主义雕塑的基础。

展览现场图 © Carl Andre/Licensed by VAGA, NewYork, NY. Photo: Bill Jacobson Studio, New York. Courtesy Dia Art Foundation,New York



第二展厅中的《为了孩子的哀悼》(Lament for the Children)是一件 1976 年作品的重新制作。一百块统一尺寸的水泥块森然排列,占据了一大片空间,使人如同置身于一片国家墓地,不由地想起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年轻士兵。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不难看出这是艺术家对刚刚结束的越战作出的回应,而简单划一、不含表情的抽象几何形状作品精确地传达了肃穆、哀痛的心情,体现了艺术家的反战立场。安德鲁坚信“艺术是一种体验”,是“通向现实的一个视角”。他曾将自己的雕塑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形式的雕塑(Sculpture as Form)”,“作为结构的雕塑(Sculpture as Structure)”与“作为地点的雕塑(Sculpture as Place)”。最后一个阶段的作品是安德鲁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也被策展人选作这次回顾展的标题。安德鲁常将作品放置在室内地面或者户外,与所在的地点浑然一体,有些作品直接用创作地点命名,他还会鼓励观众踏上作品,体验站在一件雕塑作品上的感觉。本次展览中的《46 块咆哮 40 度》(46 Roaring Forties,咆哮 40 度是远洋水手对南纬 40 度到 50 度之间海域的俗称,得名于这一地区常吹的强劲西风,曾为帆船行驶起到重要的作用)就是一件可供观众徘徊其上的作品:46 块经过风化的钢板安静地排列在一起,长达数米的作品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而不是纵向站立,完全颠覆了观众心目中对于雕塑的传统理解。

与贾德等人反感“极简主义”这一标签不同,安德鲁谨慎地接受了这个名词,纵观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实践,极简主义也的确贯穿了始终,即便是他的诗歌创作,也一样遵循了极简主义的原则。安德鲁称自己对语言基本要素的兴趣与对雕塑基本元素的兴趣旗鼓相当。他于 1957 年搬来纽约后即创造出了第一首较为成熟的诗歌,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他的许多大型雕塑无法实现之际,安德鲁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对美国历史、现代诗人庞德等人的兴趣都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使用打字机写诗,采用红、黑、蓝等色带,以字母、单词、句子在纸上构建诗歌、绘画、乃至雕塑;对词语的简单重复、随机排列,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与他的雕塑一样,他的诗歌也是基本语言元素的并置与排列,有些是来自经典文本的句子被打乱重组,有些甚至需要读者自己去构筑意义。回顾展上特别以两排长长的展柜分批轮换展出了安德鲁丰富的诗歌手稿,以飨观众。


展览现场图 © Carl Andre/Licensed by VAGA, NewYork, NY. Photo: Bill Jacobson Studio, New York. Courtesy Dia Art Foundation,New York


迪雅比肯的其他展厅内展出着迪雅基金会永久收藏的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贾德、弗拉文等人的作品,得天独厚地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安德鲁艺术创作的历史语境。安德鲁的有些作品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乍看之下的确难以区分,如《锡带》(Tin Ribbon),一条半卷曲的锡质宽带几乎被我当作塞拉的早期作品。但是在完整的回顾展中,观众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德鲁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安德鲁与同时期的艺术家们保持着频繁的互动,在本次展出的录像作品《晚餐聚会》(Dinner Party)中,我们看到安德鲁与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开怀畅谈,言语间充满了幽默与智慧。除了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互相影响,安德鲁也向艺术史上的前辈汲取养分。地下展厅展出了安德鲁的特别作品《赝品达达》(Dada Forgeries):20 多件拼贴、装置、现成品加工作品被放置在一个大展台上——中间被钻了孔的文学评论,手掌大小疑似罗丹巴尔扎克像的干面包,香烟盒,商店的铜牌,插上一根蜡烛的高跟鞋——是对达达主义和杜尚现成品艺术的戏仿调侃。

与“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作品中通过笔触与痕迹强调自己的存在不同,安德鲁特意选取冰冷的工业材料与元素,并减少艺术家的干预;他理想中的艺术就是作品本身,没有复杂深奥的能指与所指,而是通过材质肌理之美,颜色形状之美,秩序排列之美直指人心,让观众体会当时当地的美,关注瞬间的体验,不问过去与未来,是为极简主义的纯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