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黄汉冲-新加坡非盈利空间“灰白计划”创始人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386   最后更新:2014/03/17 16:58:4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陆小果 2014-03-17 16:58:49

来源:艺术世界微信



霾与雾:来自异域的花边新闻


曹斐作品《霾与雾》(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英国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

2013 年 10 25 -12 7


  (徐杰|文)曹斐的《霾与雾》(haze and fog)在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萨佛大学以及泰特当代美术馆,Frieze 艺术博览会中播放。这部长达一小时的僵尸电影,安排在影院环境播放,而不是放在开放的美术馆或者画廊当中。显然,这样一部失败的电影引不起任何影评人的兴趣。因为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相同题材的《天注定》正在世界范围内上映,并获得好评。有趣的是在这部电影之前,曹斐的所有经验全部来自于当代艺术,其作品有视频、摄影以及装置。显然当代艺术的成功经验没有能够帮助导演拍好处女作。


  《霾与雾》几乎囊括现实中国的所有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小保姆偷穿女主人的高跟鞋这样的桥段几乎已经被用滥,比如王小帅的《17 岁的单车》);性饥渴(外来务工人员、独居老人、失和的中年夫妻都存在着性的问题);人的异化(最为典型是房产中介员销售行为);空气污染;人性冷漠。最终,达成现在的中国人都是僵尸(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隐喻。然而,电影涉及的问题太多就等于没有谈,而且仅限于问题的现象而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深层。



  从表现手法来说,《霾与雾》是现实主义基调的,但其中夹杂着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让演员在象征现代城市生活的超市中翩翩起舞,最终的僵尸出现又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但是,突然让一个僵尸弹起吉他,唱起民谣,似乎又有了浪漫主义的情怀。然而,手法用得太多就成了肥皂剧的手法。


  此外,大多艺术家创造的视觉作品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当中,观众走走停停,并且一般不会停留很长时间。其实观众是在一种碎片化的时间或者关注度中观看当代艺术作品。此时当代艺术更像一个触发器,它对于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去“再创作”,整个过程是开放性的。而电影的空间是封闭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观众“被迫地”只能看向荧屏,并不能交谈、离开。此时视频不能再灵光一现般地碎片化呈现了。“叙事性”成了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去叙事性”是当代影像的一个大趋势,如无调性音乐一样。“去叙事性”的方法是没有办法完成托尔斯泰式的写作蓝图的,这也成了《霾与雾》失败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曹斐指出的社会问题确实是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甚至实际情况会更加尖锐;但作为艺术家,她失控了。一个视觉艺术家要面对叙事性、电影音乐等新问题时露了怯。并且,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运用影像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流于表面;可见在拍摄之前,曹斐没有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或许,《霾与雾》给英国观众带来的也至多是来自异域的花边新闻。

[沙发:1楼] guest 2014-03-18 10:38:34
曹斐从来就没拍过什么像样玩意儿
[板凳:2楼] guest 2014-03-19 00:00:15
[地板:3楼] guest 2014-03-19 22:43:51
引用guest的发言:
曹斐从来就没拍过什么像样玩意儿

哈哈哈哈哈~语气有意思

[4楼] guest 2014-04-09 23:56:23
[5楼] guest 2014-04-13 17:59:21
[6楼] guest 2014-04-14 02:21:0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