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热土:艺术家与乡村建设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6   浏览数:2918   最后更新:2012/12/13 09:07:53 by 宁静海
[楼主] 文鹏艺术 2012-12-11 09:01:47

非现场第七回刘洵老师现场发言

还是要感谢下文鹏我记得近两年来他倒腾了两个年度的项目,第一个是那个长沙时间,是在一个非艺术的空间里面,每个月请一个艺术家来展现一个他最近的一个成果。文鹏是很爱好一个月来一次的。这一次又是每个月要交一次作业,在我的个人理解里我觉得这个非现场他布置了一个作业,然后呢还允许我们暂时不交。就是不一定要把成品拿到这里来。那么,如何来面对这个项目呢,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艺术家除了吃喝拉撒睡,可能其实都在考虑自己的一个艺术的问题。那么我在这儿就交了一次作业,就是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愿意来跟大家一块来分享。这个题目呢,我把它叫做一座居民楼能否演化为是“圣维克多山”。这个熟悉美术史的哥们都应该圣维克多山实际上应该是老年的塞尚面对的一座山。然后老年人塞尚类似于一个隐士一样的描摹那座山。他把那座山当做一个课题,如何通过那座山的形态分析、解构西方三百年的绘画。乃至于给后来的毕加索铺平了道路。我这里用了居民楼,这也是我待会要跟大家探讨的。这栋楼其实并不太老,但是它应该也是,我没有去详细的考证过,但是我感觉应该是个五六十年代的那个建筑。或者统称为筒子楼。其实那栋楼就在我住的那个小区的边上。然后我来谈谈的我的想法。因为我们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可能很多人已经从传统筒子楼搬到现在这种商业楼里面。我也不例外。大概是05年我搬到我住的那个小区。在我的住处紧挨着就有这样的房子。这个房子现在是公交公司的一个修理厂职工的宿舍。是有人居住的,他离我们家就很近。从我们家厕所的那个窗户看过去就正好面对的那栋楼。我们家是住在七楼,所以从这个窗户看过去它不是平视,所以我的实现有点高,拍出来的照片稍微有点俯视,但这个俯视,并不是我刻意要用一个俯视态度面对它,而是我的一个居住点就决定的我的一个视点。这个房子里面当然居住着那个厂里的职员,我们知道城市中心要去找一些厂房是很困难的,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厂房都慢慢的外迁了。所以这栋楼按常规能够保存多久,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但是我们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判断,这块地方也迟早会被开发。那也就是说这栋楼的命运,很有可能会被拆掉的,但是具体的时间还不确定。开始我谈的是生活层面,就是我自己居住的房子边上就有一栋这样的房子我不需要跑到岳麓山去写生,也不需要去寻找一个什么,就是说它完全就在我身边的。然后我谈下这个心理层面的,就是我们做这个当代艺术已经很多年,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可能都有一个步伐,从85然后不断的怎么来学习西方的语言,怎么来让自己的一个这样的一个思维系统进入到国际化的语言系统里。但我最近这些年,我自己有一些感悟啊我写了几句话但不一定对啊。我们说这唯一知道也就是说日常的,我说日常生活一地鸡毛啊。就是跟日常生活应该是平行的关系,今天如果说当代艺术还有意义的话,当然很多人在谈到当代艺术的时候,离不开近年来这些资本的运作,那我以为当代艺术的魅力,可能还是他伸长的这种实验精神。还有艺术家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当下,虽然有很多学界在谈当代艺术的属性,如何定性等等等等。因为最近这两周我正好在学校在给学生讲当代艺术的课。我以为从时间来划分至少有三个时间点,一个是四五年一个是六四年代一个是八九年就是有三个年代来卡这个,我们称为前现代后现代的一种分割,在我个人看来我觉得当代艺术今天的魅力,无论它怎么样的资本化,可能还是这种独立发言的精神。还是这种对文化何社会不断的批判实验精神。当然这个实验精神我强调一个在地啊。远离这种东西方的理论的宏论,或者完全把你的艺术变成一些图解。我觉得需要回避的一个事情。另外就是我们做一个作品来说,我们能否把它变成一个问题来研究,也就在前几天,我重新读那个哥德尔的访谈,那时候他谈到一点,我觉得蛮有趣啊,对我也蛮大的启发。他说那个美国电影是没有问题的,美国的电影是完全为了情节而展开,它里面没有深涵的问题。所以哥德尔甚至批判了《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的名单》是获过很多奥斯卡奖的,他就批判那个影片。那个影片就是没有问题。所以这个对我个人而言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就是说一个艺术家你做一个作品,那它深涵的一个什么杨的课题,来进行研究。那么这栋楼对我来说,我觉得它实际上是构成一个空间和一个邻居的关系,但是我是没法介入的。我放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这个是拍摄于七四年,这个七四年,四岁的小孩还拿着一个卡钉枪,非常是暴力,这玩具是枪还有红领巾都是那个时候的符号,我们从那个时候过来所以我们很难摆脱那种意识形态的畸形。甚至用安东尼奥尼的话来说就是童年都是唱着政治歌曲长大的。比如北京天安门的这种歌,其实是政治歌曲。那么我面对这栋楼的时候,一方面构成突兀我自己的一个童年记忆。我母亲单位的就是筒子楼。就是通阳台的那种楼。我记得我们的假期就是在那阳台上面阅读那个水浒啊或者是那个西游。都是那样的一个记忆。那种楼也很有意思,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人际关系,哪一家就是煮牛奶,整个那个楼道都闻得到。哪一家要是吵架,整个楼道都听得到。一个孩子可以从这家跑到那家去,那个人家的孩子有新图书的话,那都会钻到那去看。但是现在我们这种商品楼。反正我跟我们对面的那个邻居很少打交道。同进电梯最多也就点个头。然后你一进门就关掉。就是说这种建筑的不同的格局它导致不同的这种人际关系。就更不要说北京的那种四合院了。包括那种以前的那种老的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一样了。所以我以为它这个一方面是我个人有一种童年记忆在这里。一方面它也可能是见证着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的一个发展。所以我就所能否把这栋楼变成我的想法的一个起点。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可以从一个任何的起点来作为他的艺术探索和实验的一个点。但是我们就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发展。这个是我们家阳台的照片,靠近推开这个窗户,我就可以看见外面这个楼,这也是我后来拍摄的一个视点。这个楼里面是有居民的,然后从这个表象上看这个楼已经很破了。这些窗户都比较破了。完了根据这个我就想我怎么把它转化成我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我用什么样的媒介来面对它,我首先从一个媒介的角度来切入。前面我谈的一些想法的由来。我用了营造这个词。

想拍一部电影,首先是关乎这栋楼的电影的想法。那么就是我没隔一天我就拍一张对面的筒子楼照片,是一个不涵美学趣味的。就是完全的一个简单的记忆。而且是用胶片来拍摄,这个拍摄我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自己每一天都执行因为每天执行难度太大。因为我预计的周期是五到十年,甚至与更长,因为我估计我十年内不会搬家。所以如果十五年不搬家,那我就连续做十五年,就变成了一个日课。只要我不出差,或者ub出远门的话,那我每天,无论是上午还是晨昏,都会拍一张这样的照片。那么这个照片里面,我们说拍照片是时间跟空间的切片,就是一个静止的照片,那它当然也定格了一个普通人的历史,它也是一个时时还原的一个记录,另外我们说电影都是运动的画面,我现在想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完全用静帧就是一张一张的静帧照片把它组接成电影。而且是一个黑白的处理的,就是完全是淡入淡出的处理的。而且没有现场的录音的但是我最后做成这个片子呢会加入一个声音系统进去,这个声音来自于电视,就是我们的另外一个窗口。就是每天这样的一个或者是新闻的或者是电视的这些声音,这些声音就构成了声音片段,因为我不断的换频道。就可以切出,各种各样很乱的这种声音系统,那么把这个声音系统跟我这个采集似得这样图形系统进行组接。所以这个片子呢,可能会很长,而且我特别用一个中性的名字叫《邻居》。这个大概我是从今年的九月份开始进行我的拍摄,有可能我是两年或者三年一集。根据我具体拍的这个数量来决定。所以这是个漫长的工作。这是那个胶片上的显影。因为我是用那个反转片来拍摄的。其实这个很不讨好。实际上用数码便宜的多。但是我觉得胶片的质感是蛮迷人的。我特别想要那种质感。这样也非常的麻烦。所以你必须拍下来以后,同步拿一个本子来记录。这是不同时间段拍的楼。我有段时间基本上养成毛病了,就是说早上爬起来,漱口也不漱,就第一件事就拿着相机拍一张。就先把这事完了,再去做别的。也有时候,我如果早上有课的话,那我就上午做不了这个事,那我就下午拍。所以这个拍摄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常态。这个是放在那个关闭器上。然后同步有个本子来记录。我是要准确到时间的,你比如说, 1022号的上午915分下雨,这个就等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就印在照片上了。起码证明这个时间点,我没出门。这是前面我讲的我要做的一个电影的计划。这个计划可能要两到三年才看的到一个成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