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街头艺术家回应疫情:焦虑与恐慌,呼吁与思考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234   最后更新:2020/04/08 20:24:34 by 橡皮擦
[楼主] babyqueen 2020-04-08 20:24:34

来源:没顶画廊


香港M+博物馆近期为2019年首届希克奖入围艺术家拍摄制作了艺术家宣传短片。在此,我们很高兴为大家带来沈莘的视频《沈莘:信念游移》。


沈莘于2019年12月入围由香港M+博物馆主办的首届“希克奖”,并参加于香港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M+展亭的群展“希克奖2019”。希克奖旨在遴选在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而作品与区内息息相关的艺术家,意在呈现这一地区多样的杰出艺术创作,并向国际推广。至2020年5月17日,展览呈现了六位入围艺术(胡晓媛、梁硕、林一林、沈莘、陶辉、杨嘉惠)在近两年内的新作。



视频致谢香港M+博物馆

由香港M+博物馆制作

影片制作:Adam Studios

策展研究:皮力,谭雪凝,胡宝雯

M+制片人:Chris Sullivan,丘雪君,伍韵怡


“当我搬到伦敦后,越来越意识到我存在的一面,以及我他者的一面。然后我开始制作一些纪录短片,这些纪录片跟我在伦敦的处境甚有关联。最初几部包括从寿司店顾客的角度拍摄,我与经理之间的某种深厚友谊。或是从一个用中国水墨绘画西藏少数民族的画家的女儿身份拍摄。

沈莘《WASABI 先生》2012,单屏影像,8'

沈莘《细数祝福》2014,单频影像,37'30'’


当我在伦敦的生活继续向前之际,我亦改变了方向。我想了解虚构作品的力量,特别是关乎对于他者的赋权,从虚构处境、虚构身份所得的赋权。我着手研究宗教体制是如何难免受到社会政治结构影响,特别是那些被移植到不同社会背景的宗教体制。而《夜莺的挑衅》则是以进一步的虚构手法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沈莘《夜莺的挑衅》2017,四频影像装置,23’,10’34”,20’39”,20’39”


这是一个探索不同信仰体系的多频道录像装置,所以这不仅是关于宗教,也牵涉到DNA 检测科研以及其商业化手段,亦以不同的宗教为背景,包括中国的回教或泰国佛教。这个装置由三个不同的空间组成,观众可以在不同段落中观看。而每个空间都有其观看时间的要求,这是个颇有导向型的体验。观众观看时,可以将「表演性」设想为这件装置作品的导览原则。


我通常会用英文写作,然后把剧本翻译成演员的母语。他们收到翻译后,我会请他们随意愿去演绎,可以去简化它、拆解它,甚至弄得支离破碎,我都不在乎,因为我想他们读起来感觉自然。然后我会再翻译一次,待他们表演完,影片拍好了,我再聘请翻译员,将演员的对白翻译出来,写进剧本里。他们给剧本的间歇添加了情感,我非常感激他们,因为你给予演员自主权,他们反过来有所贡献,并令作品的境界得以升华。”


原视频链接:https://stories.mplus.org.hk/en/channel/shen-xin-n**igating-belief-systems/


参展作品


沈莘《夜莺的挑衅》2017,四频影像装置,23’,10’34”,20’39”,20’39”,“希克奖2019” 展览现场,图片:Winnie Yeung @iMAGE28,致谢M+, Hong Kong


《夜莺的挑衅》通过四频装置和音效循环交叠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对集体记忆和个人关系的敏锐探索。作品以纪录片式的肖像、表演和采访等视角的转换,叙述了关于信仰和权力的系统,来探讨关于权力与信任、佛学或是孔学的宗教角色等一系列问题。该作品拍摄于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的剧场中,四个频道分别呈现了一对情侣之间的对话、分享基因测试结果的动画角色、两个舞者的表演和在剧场中的电视里播放着的视频素材。作品由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资助,受光州亚洲文化中心,和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支持。


关于沈莘

沈莘(1990年生于成都)工作生活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他的创作通过探索影像及事件来实现,同时运用虚构和真实的信息与手法。通过影像及事件,沈莘的创作探索情感、价值判断和伦理在个体及群体层面的循环运动。他的实践专注于人与人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的叙事,影像往往致力于创造反身性,以此解构占统治地位的权力结构。


他最近的个人项目包括:《使饱和》,没顶画廊,上海(2019);《居住的方法》,K11艺术中心,上海(2018);《Sliced Units》, CFCCA,曼彻斯特(2018);《半说半唱》,“公园之夜”,蛇形画廊,伦敦(2017);《据点》,荔枝一号,伦敦(2017);《原本包容》,CFCCA,曼彻斯特(2016);《在家》,剩余空间,武汉(2016)等;他近期参与的群展包括:《希克奖2019》,M+,香港,(2019);《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广州,(2019);《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德国(2019);《LANDSCAPTE WITH BEAR》,De Appel 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荷兰(2019);《重蹈现实》,OCAT,上海(2019);《新冶金者》,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 杜塞尔多夫(2018);《破坏之歌,新美术馆三年展》,新美术馆,纽约(2018);《例外状态》,UCCA,北京(2017)等。沈莘于2017年被授予“BALTIC艺术家奖”,2018-2019年参与久负盛名的荷兰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家驻留项目。


关于希克奖2019


希克奖2019


展期 | 2019.12.7 - 2020.5.17

入围艺术家 | 胡晓媛、梁硕、林一林、

沈莘、陶辉、杨嘉惠

策划 | 皮力

希克奖主席 | 华安雅、刘栗溧

希克奖评审委员会 | Maria Balshaw、Bernard Blistène、龚彦、赖香凝、华安雅、Uli Sigg、徐冰


M+展亭 | 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28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