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艺术就像是一次“叮咬”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05   最后更新:2020/02/17 22:34:32 by 小白小白
[楼主] colin2010 2020-02-17 22:34:32

来源:豆瓣


《妈妈的纪念碑》,作者不详。


咱不敢说,咱也不敢问.jpg


南非坐落着一座硕大的前总统曼德拉肖像。
站在雕像正面,看到的是曼德拉的侧脸像。
看向细节,则会发现是一根根竖起的钢柱。
五十根钢柱代表着曼德拉入狱的50个年份,诉说着和平与自由的来之不易。
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真的喜欢这个大红球!
纽约当代艺术家Kurt Perschke 发起的Redball计划。
他把红气球放在建筑物的中间,或者卡在博物馆的大门,反正只要是“缝”,他就想方设法把球挤进去。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公众介入,解放他们的想象力。“每一次一个行人路过,都会说,你知道吗,我知道有个地方非常适合放这个球!”


刚刚骑自行车路过不禁停了下来
怎么看都觉得是一件艺术品
对他表示了三百六十度的敬意
想起了对亚历山大大帝说“不要挡住我晒太阳”的第欧根尼
也想起了宗萨仁波切所说的“**之中的佛陀(觉者)比寺庙里更多”
他还一再强调“我不是在开玩笑”
我也是一直这么觉得的


涂鸦大师Banksy的作品,偷情者。布里斯托


我一直觉得 这种对称设计最完美


学校公寓某个隐秘的角落~
不知道是哪位高人画的。


藤本壮介是我特别欣赏的建筑师之一,而他特别擅长制作公共艺术装置。这件位于日本直岛的钻石亭就是他的作品之一。其实藤本壮介的作品每件都赋予了不同意义,但是因为奇异的形状,观客可能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的用意,但是正是因为没有那么直白,观客可以大胆想象。而他的作品另一特色就是可以走进去看,让观客参与其中,让更多普通人走进艺术,这在我看来才是公共艺术的魅力。


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
花了半天,每一站都下来,坐了两条线。


无关性别


非常喜欢的一个,《沙漠的呼吸》【Desert Breath,初建成于1997 年,由装置艺术家 Danae Stratou、工业设计师 Alexandra Stratou 和建筑师 Stella Constantinides 用三年的时间在埃及红海西岸沙漠完成的,占地 10 公顷的公共艺术装置,至今仍伫立在沙漠深处,用谷歌可以看到。双重螺旋形,中心是一个湖,从早晨到黄昏,湖水的颜色会随着阳光从明亮的蓝渐变成金色,而螺旋两臂一组凸起、一组下沉的圆锥形金字塔,在阳光角度发生变化时也会产生美妙的阴影变化。随着时间推移,作品中心直径 30 米的水面会逐渐蒸发,终有一天这个作品会在自然的侵袭之下消失不见。如同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沙漠是个无穷无尽,又很残酷的地方。


伦敦Waterloo站旁边的地下通道入口


香港


《梦想家的自画像》荷兰艺术家joseph klibansky 用来表现失重状态下漂浮的特征,如在梦境一般,让已经变成忙碌都市中疲于奔波的成年人,也能保持幻想和想象。


公共藝術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是打卡。
有時候,公共藝術並無「意義」——其實大多數藝術也是如此,只是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呈現,有更多的機會面向公眾。於是,沒有「意義」,我們便賦予它「意義」。
像這樣一個躺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的大型充氣公仔,可以說是對香港市民勞累生活的最佳比喻。而它在展示後不久的意外漏氣,又再加深了這個比喻——被注視,即使躺著,又何嘗不是一種勞累的生活。


某商业大厦一楼大厅的公共艺术,一进门就能看见,粗看以为是一副巨大的画,走进了才发现,欸?是一个个键盘按键组成的,创意之余也让我想到《1984》里的“老大哥”,我就这么看着你看着你目不转睛…


这个竟然没人提,绝了!


来这里的第一个星期,从铁路一侧去实验室的路上远远看到街上伸出这么一个颤颤巍巍保持着平衡的雕塑小人,心里一惊,像某种…生存状态的隐喻。直到好久以后偶然从实验室下楼抽烟,一抬头才发现这雕塑原来还有另一部分,当即几乎想哭。有关…那种温柔而尖锐 迫切而恒久的 危险与平衡 威胁与拯救的 共存。我觉得我再没见过比这更具象的关系和爱。

每次看到都会停下来拍一张。时晴时雨,有时背景里还有飞机和云。看到这个话题终于去搜了一下,是 Hubertus von der Goltz 的作品,叫The Encounter,后四张是他的其他作品。这个作品从讨论到最终放上去历经了十年,如今又是十年,(不那么)有趣的是,搜到几年前呼吁关注镇上精神健康和自杀问题的报道说 coincidentally, 自从这个雕塑放上去出现了四例了从车库顶楼自杀的案例,而我们也无法知道他们在最终掉下去前,到底怎么看这岌岌可危的小人了。


2018年阿姆斯特丹灯光节主题:“媒介即是讯息”
“被光吸引(absorbed by light)”,由Gali May Lucas设计
这可以说是当下我们在公园经常看到的“人机昼夜不分离”的场景了,设计雕塑的英国艺术家 Gali May Lucas就是捕捉到了这个瞬间。她认为手机和电脑屏幕不仅能照亮人脸,更成了我们与另一个世界接触的入口。在延伸交流的同时,人们与真实世界的来往越来越浅。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