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娜拉回家——“甜蜜之家”的多重边界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677   最后更新:2017/12/26 16:26:42 by 宁静海
[楼主] clclcl 2017-12-26 16:26:42

来源:凤凰艺术 Aleph


观者权利:陈丽华的新语境

近日,“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于荔空间开幕。此次展览为艺术家陈丽华的首次当代艺术个展,展览为观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空间和特殊的艺术氛围。如同此次展览主题“观者权利”,陈丽华在真正意义上将观众视为一个主体——不仅是作为展览的接受者,同时是一个参与者,决断者或体验者。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


观者的权利是什么?作为陈丽华的首场当代艺术个展,近日在荔空间开幕,她将试图向观众揭示关于这个问题之下更深的含义。当进入展厅之后,我们将会看到艺术家为观者提供的要求:“请打开您的手机参与作品,行使您的权利”,陈丽华说:


“我用了七年的时间忘记自己,迈出艰难的第一步,每位观众都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策展人顾振清(左)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开幕上致辞

艺术家陈丽华(右)与当代著名艺术家、艺评家、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左)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陈丽华(右)与当代著名艺术家、艺评家、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左)在展览现场

▲ 左起: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批评家栗宪庭,艺术家陈丽华,策展人顾振清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现场

▲ 左起:策展人顾振清,艺术批评家郑胜天,艺术家陈丽华及嘉宾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现场

▲ 艺术家陈丽华及其嘉宾在展览开幕式现场合影

▲ 艺术家陈丽华及其嘉宾在展览开幕式现场合影


“这是一个有模有样的展览,但展览上却没有像模像样的‘作品’。”人们在这场展览中,却看不到一件常规的、常识化的“作品”。陈丽华呈现的新语境,要点在于既不即图像,又不离图像。艺术家将超市的鸡蛋蛋托、纸上水墨笔法练习文本等介乎现成品与艺术品之间的特定表达媒介变为展览的主体,并加入墙纸铺陈、视频转换、灯光效果、观者互动等环节,把表达媒介的抽象因素不断扩张、扩散,从而淡化、虚化表达媒介自身的作品感。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现场

▲ “请打开您的手机参与作品,行使您的权利”


整个展览处于一个幽暗封闭的空间内,当观众进入展厅后,根据指示,他们需要需要打开手机照明,去参与整个展览。艺术家陈丽华将整个过程的参与、观看、领悟全权归还于观众。可以说,这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通过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来打开关于当代艺术的一种新语境。


于是,过去惯常的观展模式和思维定势被打破,观众如好奇的孩子般进入艺术家设计好的神秘世界,如同拿着寻宝图寻找宝藏的水手,提示着观众主动的思考空间和自我裁决的权力。在这里,宝藏就蕴藏在艺术家为观众所准备好的作品里。


▲ 观众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上用通讯设备同作品互动


策展人顾振清表示,观者的权利,是要认知、理解艺术作品内涵、本质和价值,而不是仅仅观看、迷恋、魅惑于艺术的表象,浅尝辄止,得形忘意。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要观者通过表象看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借由能指看所指,以致捻花微笑,悟道见性。


图像与图式,符号与隐喻,皆指归义理。但这种艺术的形式语言本身只是善巧的符号,并不等于义理。所谓义理,无非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对于宇宙规律、自然法则、存在意义、精神真谛的不断认知和不断探索,以及对于公正、公平、关爱、信仰、创造、知识生产等永恒价值的不断追求。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的蛋托、5幅长方形的纸本水墨笔法练习文本等,都是需要观众与之交互和体验的作品,它们构成了艺术家关于世界的不同位面之间的思考。来自工业化流水线所生产的蛋托,它们形成“地板”,形成“墙纸”,包裹的易脆性的生命之托,似乎又暗含着破碎的欲望。实际上,当行为被禁锢时,它就会转变为欲望。艺术家使用踩踏蛋托的方式,来让观众释放他们从未真正经历却又被想象所填满的欲望。在这当中,是一种打破秩序的快感游戏,又是一种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桥梁。而那些纸本水墨笔法练习文本,则更像是一种被符号和隐喻充溢的媒介。它们使观众在交互过程中,反复地去激发、反思、质疑和刷新对艺术的认知和对自我经验的体验。


▲ 观众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上体验作品


陈丽华深知图像以及构建图像的形式语言,虽不了意,却不能缺少。形式语言作为渡河之舟,指月之指,可以让观者认知、理解并领悟的艺术的真谛、义理。但是,艺术家又不期望观者执舟而忘渡、执指而忘月,执着于名相而不能通达实相。因而,以观者权利为展览主题,成为陈丽华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新的艺术诉求。展览上,暗空间的沉浸与体验,作品感的虚化和淡化,旨在阻断阅读惯性、打破思维定势,还观者以更多自我决断的权利。


顾振清谈展览的意义


观者这样的角色承担,其实赋予了当代艺术一个开放的空间。当代艺术活动成为开放空间条件下一种开放的交流、互鉴机制。在这种机制中,艺术家是表达的主体,观者则是参与、体验和决断的主体。当代艺术的权利并不锁定在艺术表达与表现的主体即艺术家之上,也不锁定在艺术家的作品之上,而是与观者分担、分享。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现场


陈丽华的展览主要使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质地的纸质材料。一方面,她使用的是现成品蛋托,这些纸质蛋托是她美国家居生活中的日用品,也是美国超市中最常见的承载新鲜鸡蛋的工业化媒材。有些蛋托地盘上的印有十字符号具有典型欧美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她还使用了五幅宣纸上水墨笔法练习文本及其衍生图像。陈丽华画传统水墨画出身,宣纸水墨是她的文化根性和文化血脉。水墨分五色,干、湿、浓、淡、枯。水墨笔法分五种,勾、皴、擦、点、染。陈丽华正是选取了中国传统水墨最基本的元素、笔法,秉承笔笔相生的理念绘制成五幅具有抽象意味的笔法练习文本,再以此为源文件衍生出墙纸喷涂和视频图像。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水墨文本视频1


两种中西传统,如何互鉴?如何融合?中国艺术家所面临的文化挑战与机遇也被陈丽华在展览中预设的暗空间融进了一种独特的展览情境之中。空间中,两盏蓝光布景灯灯光,与观者参与的互动体验的手机电筒照明在地面镜面贴纸上产生的反光,营造出一种波光粼粼、犹如身处水下的灯光效果。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水墨文本视频2


其实,陈丽华所刻意打造的是一个沉浸式体验的艺术感受空间。她通过对作品的解构和对自身艺术经验的颠覆,来阻断日常化艺术观者的粗浅阅读、审美惯性和思维定势。陈丽华的企图心是最大程度解放观者的洞察力、感知力、想象力,激发观者的自性,给予观者更多主导权和决断权。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作品在场的展览上,观者不必依照常规来寻找作品,不必痴迷于作品,不必执着于作品。


当代艺术所关注的不仅是人文脉络上知识生产和艺术史贡献,更是文化艺术表象背后的宇宙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普世价值。也许陈丽华的整个展览就是一件作品。她在《观者权利:陈丽华艺术展》这件作品中所呈现的,是一个奇妙的、结合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符号和隐喻的新语境,让观者通过参与展览感知当代艺术蕴藉的、并不断生成的诸多重要意义。



▲ 观众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上体验作品


当代艺术在欧美较为普及。欧美的批评家、艺术家已经进入了一个对当代艺术自我反思的阶段。而在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很多艺术家其实是以当代艺术的名义演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故事。所以,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还需要一个逐步推广、普及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阻碍艺术家探索的前瞻性努力。


▲ 观众在“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上用通讯设备同作品互动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必须跟欧美的当代艺术家站在同一个高度上来看待艺术的未来,并作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贡献。当代艺术起初是小众的,但经过展览的传播和媒体的推广,当代艺术势必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当代艺术不只是一个审美的对象、审美的载体,更是人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跟科学、哲学同样重要。


如果每一个观者重新打量当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发现当代艺术不仅是人类探知自身价值、获得身心解放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人类探索整个外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


▲ “观者权利:陈丽华个展”展览现场


当代艺术的中国经验,其实在中国文化基因和本土符号体系的当代转换、刷新形成了一个不同于欧美文化中心的发展方向。这种差异性的发展正在构成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积累,从而不断形塑一种文化多样性并存的、“和而不同”的全球艺术新格局。也许,这便是《观者权利:陈丽华艺术展》的所在意义。


展览信息

观者权利:陈丽华艺术展展出海报


观者权利:陈丽华艺术展


策 展 人  :顾振清

艺术总监:杨荔

执行策展:李娇妮

展览开幕:2017年11月19日(周日)下午4:00  

展览地点:798荔空间(北京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6-6)

展览时间:2017年11月19日—12月18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30 — 17:00  


©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


撰文/顾振清、Aleph、芒果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