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先看!39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 现场!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19   浏览数:4651   最后更新:2008/06/08 09:14:45 by
[楼主] 白社会 2008-06-05 06:38:08
展上海    陶大珉

“震 撼”

5月,直播、网论、不间断的捐助,瞬间爆发,蜀中惨烈的地震懵然成为了集体性的关怀,这场以数字“8”居多的“地动天灾”再次空前震撼到中国早已疲惫的脆弱神经。
而面对倦态日显的国内艺术界,不断爆发的众多展览是否还存有某种“震撼”性的突显,同样有待期许与等待,而“展上海”项目作为上海艺展的展评月报,试图在上海区域展览能量及传播力度日趋“软化”的局面下,借此在第一线挖掘出不乏品质,又不常现身于媒体的冷静乃至冷僻的各色艺展与活动,因而逢月“清理”出沪上的艺坛生态,便成为“展上海”的起点。
在探访5月上海地区展览后,留下8个展览的清单:《高发症候群》,《人质》,《另一种声音》,《流速》,《郭晋个展》,《全摄影宽幅展》,《叔叔,阿姨,好》,《Zeit-Foto藏品展》。挑选理由是其各自可以代表装置、绘画、摄影、女性、多媒材等几类典型展览,此外,还有独特的新媒体学生展和当代收藏展在此推荐。
[沙发:1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0:34
城市“症候”蔓延多伦

一场名为“都市症候”的由《美术焦点》杂志的出资方出面组织的多媒材群展,在位居虹口地区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与突兀的主题相驳的是展览作品倒显得不那么怪异:张念的上万盆鲜花与不锈钢鸡蛋和陈志光的硬币大型装置撑起整体展场的视效,而石冲、杨千、赵能智、忻海洲、徐文涛等十几位川籍画家拿出其标志性作品。
而前期策划略有仓促的《高发症候群——都市制造》,是依据艺术家旧作来出展览方案的类型展,指引我们看到都市生态的另一面:衍生出某种无尽的“症候”,而这正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体察和反省的素材资源,而此次展览的现场尚能集中检验和审视这些艺术家对都市诸问题的梳理和诠释。
而开幕当日不佳的“捧场率”,再次暴露沪上艺术圈向来不屑与“他人”抱团的习惯,同样也反映本土艺术状态渐入式微的窘境,不愿“出走”的后果导致自身展览系统和机遇被外来力量日益“蚕食”。
[板凳:2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2:01
证大的“人质”

国内新媒体的旗手之一汪建伟在位于浦东腹地的证大美术馆迎来其不多的个人展,以《人质》为名义亮相其新作。偌大的两层展厅被汪建伟的奶油般物理外观的大小装置划出以《普通报告》、《封闭系统》、《感染》、《候诊室》为名的装置作品和其代表风格的video作品。而由艺术家本人出面导览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展览推广的有效环节,而汪建伟一出现便受到媒体的多方关照。
汪氏的“人质说”来源于波尔迪欧的《再生产》,介于科学、历史、社会以及假说的产物,是一种可能性的知识与某种现实环境之间的想象性关系,简单说来,就是“个体”是历史与知识的人质,被今天与未来所“劫持”,而此间的“关系”作为科学、社会学等其它领域范畴的抽象概念,汪建伟似乎正以一个艺术身份来做着积极的尝试。
此次展览所主推的装置作品,是汪氏并不擅长的范畴,因而“人质说”尚能自圆其观念阐释,但落实到用“艺术的形式”转化出来,仍是不可避免的视觉障碍,因而展览后续未能形成外界对此的更多回应,可能出乎主办方的预期,但视频作品则依然延续了汪建伟对于“剧场化”日趋纯青的掌控。
[地板:3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3:43
艺术“流速”,如何护持?                           

以《流速》这一颇为玄虚的选题所带出的邀请展于位于东北部800号园区的元典画廊开幕,策展人没有拘泥于选取本土艺术家,而是集合了各地18位各个创作阶段的当红前辈和后生新锐,但显然是以50、60后的年龄代际为偏重,其中的后辈的艺术家们似乎成了陪衬。而因展览空间的局限,现场以架上绘画为主打,兼有雕塑、装置及影像媒介来作为展览点缀,显示出上海艺术机构精耕细作的调配手法:善于在小型空间内呈现出紧凑而丰富的视觉效果。
而“流速”展的意义似乎是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十几年来,仍持续探求和保持敏锐感的艺术个人与地域特点,如何面对当下市场化的洪流,而保有一个应有的流速便成为此次的主旨;而此次展览另一层意思是“文脉”,在不断被更替或碎片化的当代艺术活动中,不断的文脉,是这些艺术家针对身处的当下、社会、艺术、乃至内心的境遇勾连与回应。
[4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6:06
郭晋:“童年锈斑”                         

作为一次没有展览主题的艺术家个展,川派当代绘画能手——郭晋个展在升艺术空间揭幕,现场以整齐划一的郭氏绘画新作大小排开,尤如置身提前启动的“拍卖预展”,在展览效果陷入同质化的疲劳成为诟病外,细观其单品,还是有颇多玩味的方面。
这批《童年记忆》画作,记录到我们每个个体曾有的儿时情境,郭氏以巧妙的构图描绘出儿童纯真拙朴的行为,尤其“锈斑”的斑驳肌理在视觉上形成古朴闪烁的岁月美感。而另一题材则是探讨“时空的追寻”,乍看似乎是以中国古画的构图为基础,融入他特有的绘画理念及技巧以造成“古韵新腔”的视觉效果,而同时,郭晋追求到时间、空间交织中理出的真实“存在感”。
[5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6:51
“叔叔,阿姨”,好不好?

《叔叔,阿姨,好》是因为复旦视觉的美院临时开设的新媒体课程而扩充成型的正式展览,场地支持的比翼艺术提供了一周的免费场地,外加小量资金,而学生们做装置、摄影、声音、行为等由美院老师出面拉到马利颜料的资金赞助,而由老金锋授课的教学过程已沸沸扬扬与诸多媒体,也给这场课程汇报提前做了大量媒体热身,因而整个展览在没有学院的配合下体面、像样地落实了。
有关具体学生作品的争论,已在遍布网络,无疑是开创性的。而鲜活的开幕现场是历来实验性展览中从未出现的,这些主角们——三年级绘画班十几位男女学生们,以莫名的兴奋和躁动来迎接前去捧场的学院老师们和各路艺术家,有些作品是现场开始,包括采访、砸气球、裸体被踩以及邀请同性恋驻场,都似乎成为新一代突破学院范式的宣言,但同时也更像某种集体宣泄,这场“释放”在课程过程中启动,而开幕当晚的呈现便是一场必将迎来的高潮表演。
而此展览生发出一种有趣的现象,整个策划实际是从培养创作者开始的,这些学生在一个多月前还对观念一窍不通,老金锋负责了从其教学、定方案,再到实施和拉资金各环节,显然,被外界所诟病的教师过多的干涉已渗透于全盘,而课程之后学生自身的延续性,才是打消“速成班”疑虑的根本所在。
[6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7:39
摄影的“宽”度

“宽幅”作为一种作品尺幅的度量,被引用为摄影展的主题,这次莫干山园区的ofotogallery在新空间的充分扩容下,顾铮、罗永进、濮演、周明、朱锋、朱浩6位资深摄影人,在各自照片的“宽度”上做起了文章。
这49件作品,以宽幅这一共同形式,不仅是尺寸上的展开,更是艺术家视角、理念在跨度上的“双重显现”,他们以各自的镜头与光圈所呈现出理解后的现实,人们习以为常的场景透过他们镜头的演绎,被显影和转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视觉效应。
这个展览还有另一“派侬来眯看”的上海方言名称,不知其意。全摄影在历次展览品质上合理的把持,亦如现场井井有条的黑白灰的节奏,看得到布展方的用心,而此机构空间与爱普生影艺坊相对,互相之间积极的竞技与呼应而产生的共赢,将是不断地可以期待的。
[7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09:04
日系藏家的当代家底

来自东瀛的当代收藏系统一直不受国内关注,而随着中国市场的常青,低调、潜伏的日本藏家们也陆续抖露出其殷实的当代收藏。而此次浮出的Zeit-Foto画廊75件作品,竟全是架上绘画为主,而展览宣传也以功成名就的周铁海和马六明的绘画为封面,浓厚的以拍卖市场为导向的收藏趣味和取悦国人的意味,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这批收藏的主人石原悦郎倒是颇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可能更多是市场的状况,如包括季大纯、钟飚、丁乙、陈墙、张恩利、赵能智、何森等卖相颇好、不突出意识形态的一二线绘画能手,这种收藏的取向显然受制于日系藏家一贯的唯美、诗意品味。此外,也囊括了具有潜力的新人的作品,在层次的丰富度上可以说体现了目前中国当代架上绘画创作的多个层面。另一部份的日本艺术家作品虽然没有被突出,但品质可观,如耳熟能详的前田朋子、日野之彦等,亦是一流的日本年轻一代好手,而部分作品都是日方为展览所特制。
而这次小规模收藏展,在直观对比中日艺术创作图景之余,为研究日本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提供了一窥全豹的途径。
[8楼] 白社会 2008-06-05 07:10:16
聆听她们的“声音”

《另一种声音——我们》国际女性艺术展邀请到12位来自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女性艺术家参与,在上海美术馆三楼举办的此项活动也显示出女性策展人的独特眼界和筹划能力,而法国某文化机构则是另一促成方。展览意图通过不同年龄、国家的“她们”中东西方文化在作品内的交叉呈现,向传统父权社会表达和宣泄出女性想要呈现的:“我们在想什么”、“我们的观点和希望”,而“她们”不仅在质疑社会现存的性别关系,同时也在作品中反观自身,思考“女性”之角色。
从理念落实到艺术媒介上来看,展览作品涉及到有当代绘画、装置、DV、电子影像、摄影等,多样媒介以及法方机构细致的布展支持,结合这群女艺术家们在国籍、年龄、背景及个人性的诸多差异,使整个展场不仅有颇为丰富耐读的视觉趣味,更充斥着有效的观念碰撞。而整个春季档,女性展尤多的情形下,这次展览突现出对“第二性”内部多元文化的冷静整合。
[9楼] guest 2008-06-07 02:37:13
看这些脸熟的都老喽,是不是该退休喽
[10楼] 大粽子 2008-06-10 06:00:26
“这些学生在一个多月前还对观念一窍不通”

有一窍不通吗? 谁说的?[s:32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