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纳奖2015年移师格拉斯哥:从争议喧嚣转入沉思内向?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942   最后更新:2015/10/09 16:35:08 by babyqueen
[楼主] 元典美术馆 2015-10-09 16:35:08



中华HB——李迪艺术展

Chung Hwa HB -- Li Di Solo Exhibition


出品人:谷燕

策展人:梁克刚

主办单位:元典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5年10月11日  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15年10月11日——11月2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广顺北大街利泽西园112号


Producer: Gu Yan

Curator: Liang Kegang

Organizer: Yuan Art Museum

Opening: 11th October, 2015  3pm

Exhibition Duration: 11th October–2nd November, 2015

Venue: 112 Lizexiyuan North Guangshun Street Wangjing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灰色的减法


其实我与李迪开始并没有想到一次展览的动议竟然能够带来如此有趣的一场关于绘画的实验。原本我计划在元典美术馆策划一个系列的成熟艺术家的个展,每个个展只需要特邀参展的艺术家根据美术馆的空间用一定的时间创作一件作品,大半年前当我与李迪就这个笼统模糊的设想具体沟通时并不确切地知道这件作品和这个展览会是个什么样子,这些不确定却让展览筹备和作品的创作过程充满可能性和神秘感,也让我们都对随之而来的过程和结果充满期待和兴趣。


我相信李迪花了很多的心思去思考这件作品如何做如何展,反而这个没有具体要求的个展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展览对他的挑战。几个月来李迪与我也为这个展览和作品的准备约见深聊数次,整个思路也如抽丝剥茧一样一点点一层层地逐渐清晰起来。但要真正理清楚李迪为何在今天这个展览中选择这样一种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形式恐怕还要从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对艺术的专业学习之时说起。



1982年从小受到热爱美术并常年从事美术宣传工作的父亲影响的李迪从大兴安岭一下子考入了中央美院,当时成了轰动那个边疆小城的重大新闻。他考入的是由吴作人先生言传身教的央美一画室,从资讯匮乏的边陲小城一下子来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核心地带让年轻的李迪异常兴奋也促使他如饥似渴地在美院学习提高。学业刚刚进行了一半,李迪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先生学习并且已经开始萌生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创作愿望。他的一幅名为《冷香》的大学二年级之后暑假期间创作的油画获得了当年美院创作的一等奖更加鼓舞了李迪的个性表达的冲动和创作意识。之后又有作品《多思的年华》在“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获得了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没毕业就已经小有成就李迪可谓少年得志,但这一切也让他更快更早地反思中国式美术教育和学院派艺术的问题与局限性,令他很早就开始尝试去背离这个庞大的系统寻求更加个人化更加原生质朴与真实的表达,并且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学院艺术的反叛者。这些改变与尝试在88年他开始组织筹办89年在革命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的“中国表现艺术展”中有所体现。应该说李迪在学习艺术和初涉画坛时期个人的发展一直是比较顺的,可谓意气风发少年得志。八九之后对时局的失望令他开始寻求远赴海外深造,并且很快就在90年初离开北京去了德国。在德国李迪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艺术的含义,德国所呈现出来的国际现当代艺术系统的多样性与在中国时学院艺术的局限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欧洲海量的信息转换改变了他曾在中国建立的知识系统。很多在海外学习生活过的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往往能感觉到他们仅仅是从样式、风格、语言方式方面去学习西方的,而李迪却更多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创作内在的本质需求和趋势,也许这得益于他本身性格中的反叛意识和内心始终如一的不满足感。这一切构成了今天的李迪,始终想去重新开拓和颠覆自己。在他过去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从不会去把某种创作的样式固化下来然后一直重复下去然后去确立某种“李迪式”的风格,而是希望以最简单、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去呈现一个不同于从前的作品。



基于这些前提,这个展览变得更为挑战,经历了几个月的苦思冥想,李迪决定这件原本计划根据元典美术馆空间现场的唯一展出的作品,不能够去为了画一个什么东西而创作,而是应该试图尝试一下能否去不画一个什么东西,这是一个创作理念上的巨大的不同,以往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带有太强的主观意愿,总是我想画什么我想表达什么我想让别人看到什么,尤其当代艺术以观念为核心的价值系统更是要求作品不能没有“想法”,创作过程不能没有“观念”,然而一个力求去除主观意愿和想法并且不想去画出一个什么的过程是否也会是另一种更加有趣的观念呢?为此元典美术馆特地为李迪此次展览的现场创作重修了一面墙,李迪在十天内只用最简单的一种型号的铅笔,争取以毫无目的毫无章法毫无主观意愿的状态把整面墙画满,希望剔除绘画的概念,放弃追求绘画性,只强调“绘制”本身的行为与过程,不预设结果,争取呈现一种随机、偶然和不做控制的结果呈现,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特定时段“绘制”的行为过程终止的状态记录。之所以采用一种型号的铅笔其实是隐喻回到绘画的原点,所有学习艺术学习绘画的人在开始的时期都会被教会用铅笔开始素描和造型的基础训练,铅笔在这里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也让艺术家很有亲切感,而此次李迪的个展名字就叫“中华HB”就是想剔除所有的概念、意义、问题,客观而中性地将观者引入艺术家试图呈现出的对于艺术、对于绘画、对于创作以及展览机制所进行的反思,从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和可能。


这是一件做减法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做减法的展览,而它所针对的正是这个处处绚丽复杂地无以复加的时代与现场,希望李迪制造的那一面密布“中华HB”铅笔线条的浅灰色的墙能够让你真正驻足凝视,安静下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艺术的本质,甚至压根就什么都不去想只去感觉那一片巨大的简单而又无限丰富的灰色。


梁克刚

2015年9月29日于青岛


展墙制作



Day 1


Day 2


Day 6


Day 8


Day 10

?


李迪:一次对空间综合媒介的实践


早在九十年代德国留学时,我开始接触除了绘画之外的其他媒介,尽管再早十年在国内中央美术学院主攻油画外,也接触过类似于石版画的技术问题,但大都没有成为我习惯使用的媒介。在德国期间,由于德国美术学院的艺术科目都是开放式教学,这让我开始大面积对其他媒介产生兴趣,最初自然是先了解绘画之外的其他传统造型语言,比如铜版,石版画,雕塑等等,之后开始系统学习摄影与暗房冲洗技术,这个时候我开始对图像语言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是全新的角度,对录像与电影语言也非常的关注,包括后来在瓦尔特?丹的工作室开始对空间艺术的理解,都是这个时期的启蒙和重建的重要过程。


特别是空间艺术的理念这是当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枢纽,我曾经在德国不同的复杂空间里,包括无法想象的困难的条件中得到德国老师的启发,帮助我建立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基础,也付出许多的实践得到珍贵的经验。回国这些年,看到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朋友们,由于缺乏空间意识,使得许多精心之作损于展示的方式陈旧之中,甚感惋惜。我这次得到元典美术馆的全方位支持,使我有机会展示我对空间意识的理解和空间综合语言展示,也就是空间始于原初,之后才会考虑作品的实施,以及如何协调运用综合媒体展开多维度配合。


这个展览我使用了最简单的绘画语言和材料,用中华牌HB铅笔和橡皮在巨大的墙面现场实施我的个人绘画表达,同时围绕这个时间不断延续的绘画过程,用四个监控录像完成现场拍摄,装置语言完全是和这幅作品相关的现场保留,同时也包括图片记录和展示,是我近几年最全面运用综合媒介的一次展览,也是这几年我的艺术尝试的一条线索和上下文关系。我不祈求一个完成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艺术不可能完结,它是生命生态的鲜活的状态,它随着生命的延续而生长,繁盛,随生命的逝去而消亡,它是再好不过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贴切显现。这个展览就是我生活状态和艺术实践过程的表达,是时间,和在时间中的行为过程的暂停瞬间,或许也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命意义的未知答案的求索。


这个答案我留着展厅之中,和大家分享。


温馨提示:由于美术馆附近停车位紧张,呼吁大家选择地铁、公交、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