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城”: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大展开幕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1   浏览数:4562   最后更新:2015/08/16 11:17:36 by guest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5-08-08 10:11:57

作者:Chris Sharp,寒露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

Tibor de Nagy画廊艺术总监John Bernard Myers和
画廊主人Tibor de Nagy在画廊中,1951年;图片来自Tumblr

今年,外媒Art-Agenda推出了一个基于实体和空间特点的画廊主题系列文章,它的首个主题就确定为“公寓画廊(Apartment Gallery)”。Art-Agenda邀请了在墨西哥城工作生活的美国撰稿人和独立策展人Chris Sharp特别撰文来为大家讲述关于公寓画廊的那些事儿。Chris Sharp写道,现在提起“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一词时,基于某种政治正确性,似乎言语之中就自带了对画廊或博物馆传统的“白立方(White Cube)”形式的批判,但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他还是很喜欢那样的“白立方”,为欣赏和体验艺术提供了一个适合的空间(当然展览开幕式时除外,毕竟开幕式的社交特点和作用更重一些)。此外,严肃艺术和严肃观看在“白立方”出现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认为白立方是艺术固有形式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随着时代发展和多方面条件的改变,艺术空间的发展演变出不同的形式,而其中最受关注的形式之一就是公寓画廊。Chris Sharp就在文章主体中对公寓画廊的前世今生作了梳理和分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hris Sharp使用了诸多语言学术语构建起自己的写作框架,其涵义更值得体味,这些术语也将在译文中一一注明。

纽约Green Gallery举办的《Claes Oldenburg》展览现场,1962年9月24日至10月20日
图片来自Art-Agenda所发布的原文配图

公寓画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等地,特别是纽约的60年代,当时在57街和第五大道周围出现了很多画廊,其中包括创建于1950年的Tibor de Nagy,其创始人是John Bernard Myers和Tibor de Nagy,最初位于53街,靠近第三大道(现在位于第五大道上,靠近西56街);由Richard Bellamy担任总监的Green Gallery,创建于1960年,受到收藏家Robert Scull的赞助,位于57街西15;还有Leo Castelli,1957年他把自己在77街东4(麦德森大道和第五大道交叉)上第四层的公寓改造成了他的第一个画廊空间。再往城市北边一点,1962年Allan Stone在86街东48重新安家,在那里一安顿下来就是40年。这些空间原本都是公寓,被改造成兼用作画廊的类白立方形态,因此在画廊向正统的白立方建筑结构过渡过程中,它们的角色不可忽视。但在本文中,我们感兴趣的是当今画廊公寓的样貌、其出现和发展的因果缘由及其中所隐含的微妙含义。

Allan Stone画廊入口,约为1975年4月

图片来自Art-Agenda所发布的原文配图

[沙发:1楼] 艺术眼artspy 2015-08-08 10:02:04

作者:Chris Sharp, 寒露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

 

空间样式×关于公寓画廊的那些事儿 Pt.2

 

Hauser & Wirth画廊,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大致可以把当下的公寓画廊分为四种(原文中Chris Sharp使用了Phyla一词,意为语群)。第一种公寓画廊可以被称为“灰色高地(éminences grises)”。纽约有很多这样的公寓画廊,它们主要集中在上东区,坐落在庄严的、保存完好(护墙板没有被动过)的复层联排住宅中,所处位置威风凌凌,和离岸银行一样神秘。写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东69街的 Hauser & Wirth画廊、东77街的Luxembourg & Dayan以及东67街的Graham & Sons等等。这样神秘的光环是很多因素结合产生的副产品:不为普通人所知的地理位置(上城区),将联排住宅的家庭私人性和看起来面向公众的服务结合起来,画廊只是公众服务的一个隐性托架,最终产生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在二级市场开展业务的样子,但实际上这样的交易通常所涉及的暗箱操作无一缺席。此外,这一“灰色高地”群的运作方式与欧洲大不相同。

Neue Galerie的开幕展,展出了Egon Schiele的作品,维也纳,1923年
图片来自Art-agenda所发布的原文配图

但柏林是个例外,在西欧,强调画廊公寓有“真正的资历”[原文用语言学上的“能指(signifier)”描述这一特点],建在公寓中的那些画廊不是比“白立方”们出现的早,就是提前于白立方这套空间符码。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算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欧洲最古老的商业画廊。这家画廊原来由Otto Kallir-Nirenstein(后来移民纽约,并在57街上创建了Galerie St.Etienne)创建于1923年,当时叫作Neue Galerie,1954年由天主教神父Otto Mauer接管,重新命名为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1978年,Rosemarie Schwarzwälder成为这家画廊的总监,1987年又全面接手成为画廊主人。尽管几经易手,这家画廊的所在地始终不变——在维也纳市中心一间三楼的公寓中,既保留着家庭特点、木板地面,又在名义上符合“白立方”的特点——白色的、没有装饰的墙面,还有天花板上的白色荧光灯。

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 Rosemarie Schwarzwälder入口
图片来自Art-agenda所发布的原文配图

[板凳:2楼] 艺术眼artspy 2015-08-09 18:36:11

作者:Chris Sharp, 寒露编译 来源:artspy艺术眼

 

空间样式×关于公寓画廊的那些事儿 Pt.3

 

Rafał Bujnowski, “85%,” Raster Gallery, 华沙, 2008年11月22日至12月19日
图片来自Art-agenda所发布的原文配图

第二种公寓画廊是作为暂时性或过渡的空间。这种类型的画廊开始建在公寓中,之后再搬到合适的空间里,这种情况更多是一个时间和方便程度的问题,与位置关联小一些。这样的画廊有很多,但我们不妨举一些比较出名的例子,比如由艺术批评家Łukasz Gorczyca和Michał Kaczyński创建于2001年的华沙Raster Gallery,2003年到2011年间画廊就在一幢19世纪半废弃的建筑顶层中;Marie Denkens和Wim Peeters2007年创建的Office Baroque,原来位于安特卫普Harmoniestraat街的一间公寓中,2013年搬到布鲁塞尔的一家老酿酒厂里;圣保罗的Mendes Wood DM也是一个例子,由Pedro Mendes、Matthew Wood和Felipe Dmab共同建立,2010年刚开始时位于圣保罗Consolåcão区一幢楼的一层;墨西哥城的Kurimanzutto,想法来自艺术家加夫列尔•奥罗斯科(Gabriel Orozco),由José Kuri 和Mónica Manzutto创建于1999年,在开始的9年时间中画廊一直没有固定的空间,他们在市场摊位上、飞机场、游乐场里都办过展览,当然也少不了Kuri和Mónica自己的公寓里。这一类和我们要说的第三类画廊都遵从一个奇怪的规律——现实经常会擦除过去的历史,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空间搬了家或者改变功能(比如项目空间变成商业画廊),它的历史——无论多么独特或重要,基本上会被它的现在所遮蔽。

Oskar Dawicki's, Exit, 2009,Raster Gallery,华沙,图片来自Art-agenda所发布的原文配图

第三类画廊是项目型的,由艺术家管理的独立空间。这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之间的界限有些模糊,因为有时项目空间会演变成画廊,但是对于独立空间来说,由于预算限制,选择这种非传统的、家庭式的建筑也许更为方便。这类画廊的主要问题是寿命问题。独立空间或项目空间原本就比其他空间延续时间短,主要因为(理想上由艺术家管理)艺术家自己也比较忙,很难抽出时间来打理。因此,这类空间很少是要长期发展下去的。这类公寓画廊样貌也不同,可能有原封不动的(家具还留在里面)、也有打造成白立方画廊式的。两个比较近的例子是墨西哥城的Preteen和芝加哥的Queer Thoughts,两个空间都已经不复存在。Preteen由赫拉尔多•孔德莱拉斯(Gerardo Contreras)建于2008年,地点开始选在墨西哥西北部城市Hermosillo的Periodista区(Colonia Periodista),后来2011年搬到墨西哥城的San Rafael区,从2014年开始“展”无定所。Queer Thoughts由Luis Miguel Bendåna和Sam Lipp于2012年建立,原本是在这对夫妇位于芝加哥Pilsen的公寓里,2015年初迁到纽约。这类空间都有着标准的白色荧光灯、墙面刷成全白色,他们借鉴了白立方的建筑设计,但并不是为了赶时髦一样地模仿它们,而是摈除环境影响,以一种尽可能清晰的方式显现作品。如此看来,这些独立空间还是扛住了严酷的、预算低的专业性考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