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法拉戈:观念艺术后,绘画更加可行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540   最后更新:2015/05/28 15:22:03 by 橡皮擦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5-05-28 15:22:03

来源:artforum

吴历,《白云山青》(前半卷),1668.图见于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35

艺术史理论丛书世界3》OCAT北京文献与研究馆的年度出版项目致力于探讨和批判性反思艺术史(art history/ history of art)这门学科自身的历史形状和当代危机该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重点围绕对艺术史古典遗产的译介与经典范式的研读并囊括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此外还将书评这一中国学术建设中较弱环节作为一个规范的学术范本予以呈现可以看出,《世界3》关注如何在中文语境内建立一个艺术史研究有效而开放的知识生产平台既将艺术史与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化史思想史观念史哲学史等做跨界关联又突显艺术史在图像和视觉研究上的独树一帜既同国际艺术史学术模式做必要接轨同时又希望在汉语学术界建立一个可与西方体系遥相呼应的研究系统

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对照西方或并置-西的传统二分法实则是由艺术史的学科起源及其发展脉络所决定作为一门嫁接人类理性记忆与图像生产的人文学科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史发端于18世纪德国并于19世纪逐渐形成其独立的研究方法。20世纪由于战争和经济等原因大量的文化移民从欧洲迁至美国也因此形成了直至今天欧洲-北美格局的主流学术话语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史是舶来品晚清民国时期滕固等学术先导们将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结合以新史学观阐释中国美术史但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跌宕沉浮直到80年代才在对布克哈特贡布里希瓦尔堡学派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一系列西方艺术史巨匠如饥似渴的译介中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规模这一引介西方经典论著的传统延续至今世界3》我们仍然看到了诸如贡布里希对瓦尔堡早期书信笔记的整理和研究等经典文章

与此同时研读经典——或更准确地说研读西方经典——也成为许多学者所认同的学术入口不可否认那些我们熟练使用的方法论形式分析图像学符号学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无一不是欧洲和战后美国理论大师们的遗产即便是最基本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和论述方式文献综述摘要注释等也都延用了西方的治学范式正如艺术史家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所说:“如果说艺术史传统是指拥有自己的阐释策略和论证形式的话则根本不存在非西方的艺术史传统。”[1] 在一个不存在非西方传统的学科中试图建立一种完全独立于西方的模式或框架是不明智的甚至是徒劳的——这难以让我们的知识话语拥有普遍意义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应该避免摆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姿态而正视这样一种由历史造就的全球文化的现实状况人类学家Richard Wilk提出的共通差异的全球结构”(Global Structures of Common Difference)表明的正是这个道理他认为在当今信息和知识高速运转更迭流通和交融的时代全球化体系下的文化系统并没有抑制地区间差异的产生相反文化的霸权导致了区域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从而促使差异化的保持但是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具体内容上比如人文学科中的研究对象),而不同文化间的运行模式或框架则变得趋同换句话说我们的全球舞台是由斡旋于各文化间的共通的形式和结构(forms and structures)组成而不同的文化虽延续着它们的差异却是在一个相同的框架下而变得不同[2]。

如果认清了这个全球文化现状则不难发现我们的艺术史研究的任务仍应放在了解西方话语并从中生成一种适应国际健康交流的有效表达”(尹吉男语让我们的知识生产及其结果发挥应有的效应而这也正是世界3》的筹备初衷和价值所在通过阅读世界3》,希望读者看到这代学者们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术态度与学术建设的决心并以此窥见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那重沟通精神世界世界2)与自然世界世界1)的神秘而值得探寻的知识世界世界3)。

[1] 原文“[…] there is no non-Western tradition of art history, if by that is meant a tradition with its own interpretive strategies and forms of argument” Is Art History Glob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19

[2] 参见Richard Wilk, “Learning to Be Local in Belize: Global System of Common Difference,” in Worlds Apart: Modernity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Loca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 文/ 刘倩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