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批评家希基语录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482   最后更新:2014/05/20 17:15:40 by 橡皮擦
[楼主] 陆小果 2014-05-20 17:15:40

来源:798艺术微信


李青的作品题材、表现手法非常多样,他的创作呈现出一种游戏般的轻松状态。但是创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时候都是煞费苦心的。在通常的认识中, 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只要有一种拿得出手的风格或主题就可以被公众所认知。但是李青并没有简单的以一个画画的人来自居。其作品风格的转变也并非那种灵光一现或者天马行空式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它的土壤就是一贯的线索和对特殊问题的持续关注。


《镜窗·三岛的花园》150×100×8cm 木头、玻璃、油彩、金属 2014 年


I ART: 通过对你作品的了解,发现你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非常多样,你的这种题材或表现手法的转变是通过什么样的契机完成的?可以给我们具体举例谈一谈吗?

李青: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自己的系统可能需要几十年的工作才能完善,一生的作品在这个系统里互为印证,这也是我想实现的一个状态。这个系统也会有一些旁支,就像植物的生长,有的旁枝可以留下,有的旁枝需要修剪。在我的工作中,从“找茬”到“互毁而同一的像”都是在利用图像之间的关系,“互毁”的行为因素又发展出了后来的“乒乓”系列等和游戏有关的作品,对图像的关注又关联到对历史、对当代社会景观的关注。目前的主线还是借助图像和物来刺探视觉背后的权力、知识、制度和人的身体、信仰、心理之间的矛盾、分裂和冲突,让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视觉,而能够刺激人们的经验和思维。


李青个展《若比邻》 LEO XU PROJECTS


I ART:“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为什么会选择四张一组的艺术形式?而另一部分作品采用的是两两出现的形式?是否在对比中意义才能产生?

李青:“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每组都有两张照片和两张绘画,照片记录了绘画在被互相粘合之前的图像,实际上还是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只是多了前后的变化过程,也可以看成是行为的记录。“大家来找碴”系列中两幅画的关联就是大体相同的画面中的细节不同,这些不同可以很合理也可以很无厘头,实际上这就是观众经验的诱饵,我期待观众自己去想象和解释这些不同,他们可以从画中看到玩笑、碎片以及其他种种。 “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更偏重两幅画之间整体性的对比关系,这涉及到不同表象之间的关系,我故意用了一些形态上相近但意义上相反或相对的东西进行互相融合,被迫地染上了对方的色彩。总之两幅作品之间是要有一种悖论的张力存在,这样才能撬动图像本身约定俗成的意义,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个系列同样涉及对时间的体验。两两成对的绘画发端于形像的相似性,通过图像之间的相互指涉造成一种阅读的回环和意义的散发。另一方面我的绘画不是只用画面本身传达,而是用图像材料的关系来传达,那么双联就是一个最简约和便捷的形式。


《邻窗·达里尼郊外的晚上》 170×96×8cm 木头、玻璃、油彩、金属 2014 年


I ART: 你的个人创作线索是什么?在你的创作经历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是什么样的一些因素在推动着你的创作观念的转变?

李青:其实我一直在试图寻找图像背后的隐喻,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图像背后可能存在一种非常强的目的性,其中的“阴谋”受制于权力、知识、制度,而我便是一直在试图寻找图像表面与背后意义之间的分裂点所在,做一些偷梁换柱节外生枝的工作,给这图像和它的目的之间制造裂隙,换句话说就是“离间”它,我觉得这种创作方式可以有一种手术刀般的力量。要说阶段,大致上也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在两个图像的相互关系上做得多一点,后来有一阶段做了一些关于游戏的作品,再后来有侧重于对消费语境中的物的表现,目前还是侧重于针对图像和景观背后的生成机制,同时继续绘画本身的实验,其实观念还是一贯的,只是角度会有游移,有时候同时期的作品也会侧重于不同的兴趣点。兴趣点的变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些时候和生活状态、偶然的经历或阅读等相关。


I ART: 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会一直坚持走在艺术的道路上吗?绘画创作对你意味着什么?

李青:我现在的创作涉及好几个系列,新的系列在推进,旧的系列也会有变化和更新,我相信在未来,这种不同系列之间的互相印证会更加清晰。除非哪天什么都不想干了,否则艺术的方式还是我最想做和最能做的。绘画这种媒介的特质实际上已经定下了我所有艺术实践的一个底色,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手把他的思想转换成一个感性的方式去呈现出来,它总是提醒我,在实现一个想法的时候,不要急于表达和表态,而是采取一种更内敛和更绵延的方式。在这个嘈杂的时代,我不想做嘈杂中的另一声巨响,而想创造一种悖谬之后的静谧,而这可能是真正有穿透力的东西。(来源:《艺术汇》杂志  采访/ 编辑:王寅博)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