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艺术家成了房地产的探子
发起人:无厘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839   最后更新:2013/10/29 13:29:43 by 无厘头
[楼主] babyqueen 2013-10-29 13:29:43

来源:今艺术 作者:郑文琦

成立於雅加达的视觉艺术团体Ruangrupa,在2011年新加坡双年展「开放日」(Open House)提岀一件名为《新加坡故事》(Singapura Fiction)的创作计画。这个团体的成员先是向他们在新加坡遇到的人们,收集各种真实或编造的私人故事,并运用购自跳蚤市场与二手商店的新、旧现成物来说岀这些由不同经历、事件、空间、歷史组合而成的集体歷程;最后也融合了Ruangrupa与当地友人的互动与情谊,更是透过一种移动式的异国都市(从雅加达到新加坡)观点所為的人文地景描绘。


尽管装置所用到的材料,都是人们最常见的日常用品或装饰物,但几乎所有踏进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地下二楼展场的观众,都会立刻被眼前摆满一地的零散事物与涂鸦吸引(在一个时时提醒人们遵守社会秩序的国度里),并迫不及待地试图从杂乱无章裡指认和自己有关或熟悉的物品或情节。而这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与开放性,正是Ruangrupa带给新加坡双年展与游客们的第一印象。当然还不能不提到的是「集体合作、都市性、参与性」等概念,在我们试图理解这个团体的艺术理念与作用时。


关于Ruangrupa艺术团体


「Ruangrupa」原文的字面理解為「视觉性(rupa)的空间(ruang)」(註1),最早是由六位具有艺术学院,如雅加达艺术学院(Institut Kesenian Jakarta)、印尼艺术学院(Institut Seni Indonesia)和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 Amsterdam)等背景的年轻艺术家,自2000年早期在雅加达南部发起的艺术家团体。它做為非营利组织,致力於透过策展、视觉艺术

实验室、工作坊、研究与出版等管道,推动视觉艺术观念於都市脉络下的开展。


Ruangrupa发展迄今逾13年,其成员涵盖艺术家、研究员与策展人。在工作架构方面,总监之下设置有艺术实验室(Artlab)、支持与推广、研究与发展、录像艺术发展《Karbon Journal》期刊等部门,并设有经营、财务及网站技术等等常务组织。由於艺术家团体的自发性,也会根据不同时期需求而调整组织,进行特定的任务编组。


对于有心认识印尼当代艺术或雅加达艺术场景的读者来说,每两年一次的「OK. Video–雅加达国际录像艺术节」(OK. Video-Jakarta International Video Festival)与论坛,正是串连一个艺术家自发的民间活动,如何随著Ruangrupa的组织扩展,成為印尼代表性艺术活动的最佳案例。OK. Video从2003年开办,到今年即将迈入第六届的十週年,更从Ruangrupa发展初期到2008年筹组转型而扩大為专属的「录像艺术发展」部门,并以艺术节主办单位的常设机构之姿,进行印尼录像艺术的生產、典藏、保存和流通等工作。此外,该录像部门也关注如声音影像(audiovisual)的广义创作活动。


另一种理解Ruangrupa如何建构雅加达文化场景的途径,则是指向「雅加达32℃艺术节」(32℃ 32 degrees Jakarta Festival)与年轻艺术创作者的互惠关系。「雅加达32℃」提供缺乏舞台的本地艺术学生提案发表的机会,艺术节相关活动也是在每隔一年(8月)举办,包含像是2008年设计主题为「好看但无用的巴士站」这样的工作坊,不但让艺术学生源源不绝的创意得以发表,城市空间与文化场域得以挹注新的能量,也使Ruangrupa发挥调节当代艺术文化与都市生活层面的最佳中介作用。


RURU艺廊做为实体据点


2008年印尼适逢政治上的巨变,执政长达32年的保守政权轮替,整个社会瀰漫一股动盪不安的氛围。同年Ruangrupa也在热爱当代艺术的友人支持下,获得每年优惠承租工作空间的机会—当然也有持续来自国内赞助及国外艺术基金的各别活动经费补助。於是Ruangrupa在持续每隔一段时间就搬家的状态逾八年以后,终于有了固定的正式实体居所,更在印尼歷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宣布成立自己所属的艺术空间 RURU艺廊(RURU Gallery)。


RURU艺廊的名字取自Ruang及Rupa两字的简写合成。由於Ruangrupa认為,对於那些非商业性、非主流的,刚冒出头的无名艺术家来说,如何透过一场关键性的展览发表而让观眾认识他们的作品或态度显然是重要的,同时也為了让人们知道雅加达有这样一个提供年轻艺术家或策展人发声的管道。(註2)艺廊每年对外开放艺术家申请并举办六档展,虽然不是商业性的空间,但它仍提供作品图录印製、大众媒体公关,甚至创作资金等系统性支援。


这个实体艺廊位於与Ruangrupa现址同一楼层,内部的面貌随著不同展览而调整。有些展需要极度干净的空间,有些展使用整面墙涂鸦,在不同时间会呈现不同功能。虽然RURU艺廊的成立使得Ruangrupa的组织分工更为庞大与专业化,不再是以往那种集策展、办工作坊与艺术节等功能於一身的有机型态,但所展示的作品依旧随著展出者对当代都市情境的认知变迁,而涵盖各种视觉组成元素如:摄影、录像、装置、表演、漫画书及其他有趣的互动媒介等。


于是,在看待这样一个策展的专职机构如何分享和运作时,或者我们在理解文化相关知识的分配迴路时,也许应该描述它為一个生產(艺术)知识的特殊部门—尤其是放在都市外显的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上。它的角色似乎与Ruangrupa反芻都市脉络的机制形成某种微妙的互补关系,而两者也在「对外代表印尼的当代艺术」与「经营在地的文化社群」之间取得了平衡。


小结


Ruangrupa的研究员安丹(Mirwan Andan)曾在台北当代艺术中心的「策展与机构论坛」上,提到三个理解Ruangrupa的关键名词為:「艺术家自发、都市脉络和文化作用」。但是当代的文化生產可能涉及所有商业与非商业的体制,以及一切介於其间作用曖昧不明的部门。而在同时,包括全球回教徒(在不分派系的纯粹数字统计上)人口最多的印尼在内,适逢东南亚诸国做為西方资本金权体系亟欲拓展市场的当前对象,Ruangrupa是否还能保有其透过艺术调节当代文化/生活的中介力量?


无论如何,从草创之初这个被设计并建构為当代文化提案,到如今演变為发起行动计画的跨领域取向、媒合更多部门合作的艺术家倡议组织,如今创立Ruangrupa的六名成员依旧有两位活跃於组织内部,而且,当初以「实验性的田野研究」為基础的创作(或工作)倾向也始终维持不变。於是,我们看到印尼当代艺术的活力与机动性在这群人身上一再得到印证,或许这才是Ruangrupa继续值得期待的理由吧。


註1 Mirwan Andan (2011): All for Jakarta-a note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ruangrupa: Decompression #10, Expanding the Space and Public ,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2:4, 591-602。


註2 根据安丹的说法:「特别是那些主流商业画廊不感兴趣的人名……」,见〈专访Ruangrupa研究员Mirwan Andan〉,《数位荒原》,2013年8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