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最新个展“Strips & Glass”将在德国开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1   浏览数:1555   最后更新:2013/09/10 13:34:49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3-09-10 10:08:30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王懿泉

策展人卢迎华和刘鼎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策展人卢迎华和艺术家刘鼎工作于基于研究的持续展览项目“小运动”。该项目曾于2011年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览,并得到了中国和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应意大利Museion美术馆的邀请,该项目的第二回展览“小运动 II: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目前正在该美术馆展出。

与关注展示艺术作品的展览形态相区别,“小运动 II” 包括了17个艺术实践,涵盖艺术项目、策展计划、艺术史研究、艺术出版物、以及艺术机构实践等多样创作形式。

从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到美国策展人晏思·霍夫曼(Jens Hoffmann)的“The Exhibitionist”杂志;从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的“全球艺术与美术馆”研究,到艺术家安东·维多克勒Anton Vidokle)在柏林创立的知识生产计划“unitednationsplaza”;通过研究和展示这些有别于艺术品的艺术实践,卢迎华和刘鼎提供了他们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思考。

BLOUIN ARTINFO与卢迎华和刘鼎进行了访谈并讨论了“小运动 II”的策展过程。

此次的小运动 II展览与上次展览相比有哪些区别?

卢迎华:在两次展览中我们都展出了17个艺术项目,但是这次项目展出的实践者们有所不同,在“小运动 II”中我们包括了更多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实践者。

刘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目标有所推进和转移。在我们的策展过程中,我们发现艺术项目的主体非常重要,每一个项目的特征与该项目实践者的认识、态度、想象力息息相关。所以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将艺术实践的主体作为我们表述和研究的对象。比如,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展现了艺术家陈佩之(Paul Chan)对杜尚的研究,以及陈侗与他的博尔赫斯书店。

“小运动 II”并非关注展示艺术品,而是检验并呈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艺术实践,包括出版、策划、研究计划等,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展览方式?

刘鼎:其实在“小运动”的两次展览里,我们都在努力地呈现研究对象是如何思考的,以及我们是怎样思考的。我认为,仅仅呈现艺术物体并不能够完整呈现艺术思考。而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仅采用描述和注解的方式来呈现艺术思考也是不足够的。我们希望努力地去呈现每一位实践者自身的语境,而不是简单地展出策展人的研究结果,所以整个展览制作也像艺术创作一样。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新鲜活跃的氛围,让展览形成它自己的生命力。

这次的展览是否可以理解为对艺术系统的一个另类补充?

刘鼎:对于“小运动”这个展览来说,我认为它既不是对艺术系统的补充,也不是对艺术系统的批判,它所反思的对象是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其实,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我们不承认艺术存一个所谓的系统。但是,这样说也是有限度的,我不能泛泛而谈地说艺术不存在系统,因为我们能看到艺术中有美术馆、机构、策展人等各种分工和角色。但是,回到艺术本身来说,它就是关于创作的,而艺术系统之于创作来说却显得薄弱。尽管艺术创作者有时可以受惠于艺术系统,但是你无法期待和无法预期的这种益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并不承认艺术系统。

卢迎华:对于艺术系统,我们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艺术系统。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按照既有的经验将系统认为是由艺术机构、艺术市场等各个部分构成的。我们所提出的作为思维方式的艺术系统是关于回到艺术实践者的,是回到艺术系统中每一个角色和岗位上的个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在意大利展出“小运动 II”,你们是否有意识地在这次展览里传递一种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视野?

刘鼎:看上去我们的视野显得很宽广,然而,我们是从我们的有限性开始的,是从我们的经验、兴趣、和接触点来出发的,并没有从一个全球化的角度来开始策展。我们工作于全球化的语境里,因而我们的所到之处和工作方式是我们视野的重要基础,到不是我们希望更加所谓的国际化。从一个宽广的概念来说,是存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概念,但如果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概念是非常有限甚至狭小的,因为它只是个体经验中的某个部分。

卢迎华:我们是通过旅行、阅读、研究等关系而结识这次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的,而且我们和展览中的艺术家有惺惺相惜的地方;而不是为了全球化才去找出这些不同的艺术实践。更重要的是,一直以来我们都不会去隔绝地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我们也不会是仅在中国的语境里工作。我们总是会观察我们视野范围内的其它实践者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们把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工作的艺术实践者视为同事和同行。我们把这样的方式描述为“在一起”的意识,这也是伴随我们工作的一个特点。

你们的策展工作方法是怎样的?

刘鼎:我们的工作方法很多元,包括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主观认识、访谈、工作室访问、面对面的沟通,以及展览设计等等。我认为每一个展览都有自己的语言,就像一件作品一样。展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研究和思考的转译。所以在每次展览中,我们都会考虑应该用怎样的展览语言来呈现策展过程中的认识和思考。在“小运动 II” 中,我们希望平等地展现每一个参展的艺术项目,而我受到比利时建筑师卢克·德鲁Luc Deleu)的“VIP CITY”概念启发并进行了展览设计。

卢迎华:在策划小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将展览前期的研究、出版物制作、展览设计、以及展览后我们对展览的重新审视都看作同等重要,它们都是整个策展项目的一部分。

小运动 II: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目前正在意大利Museion美术馆展出,展期至2013年11月3日。

展览现场

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和《想象的美术馆》(Musée imaginaire)

晏思·霍夫曼(Jens Hoffmann)和《展览主义者》(The Exhibitionist)

高居翰和他的视频讲座系列“溪山清远”

陈侗和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

王广义和珠海会议

汉斯·贝尔廷和“全球艺术与美术馆”

卢克·德鲁(Luc Deleu)和VIP城市

耿建翌与“同意 1994 年11月26日作为理由”和“45°作为理由”

展览现场

[沙发:1楼] guest 2013-09-10 12:19:57
“ 我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艺术系统 。。。我们所提出的作为思维方式的艺术系统是关于回到艺术实践者的,是回到艺术系统中每一个角色和岗位上的个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 我靠,欢迎回到一年级。, 忽悠来忽悠去,没真才实学就是不行啊。
[板凳:2楼] guest 2013-09-10 12:27:36
比李大厨师好多了。
[地板:3楼] guest 2013-09-10 20:56:58
够烂。
[4楼] guest 2013-09-11 00:36:52
流行'系统'
[5楼] guest 2013-09-11 09:36:20
和李厨师一样,都浑水摸鱼的主。
[6楼] guest 2013-09-11 18:42:09
英文翻译竟能变成理论家,策展人!
[7楼] guest 2013-09-11 21:27:38
artbaba上的guest越来越下作了,竟然拿容貌来攻击,一群垃圾游客
[8楼] guest 2013-09-12 03:08:29
支持楼上,那容貌来攻击很无聊。不过总的来说卢姐的趣味是做翻译的结果。并且,此人不诚实。
[9楼] guest 2013-09-12 09:38:26
卢菊都是靠社交和抄袭来提升,人格方面也差不多,惺惺相惜。
[10楼] guest 2013-09-12 09:49:25
同意楼上,卢迎华就是靠翻译国外画册上的文章咋呼不懂英文的人,然后再搬出些人名作为她所谓“研究”的对象,不过呢,大家也没必要恶言相向,文字人的悲哀嘛,也要为韬粱谋嘛,她老公刘鼎还不如他呢,这两口子挺会互相配合着忽悠人,最后,请不要再说卢丑了,老生常谈哦!呵呵
[11楼] guest 2013-09-12 11:28:19
黄专的视力真坏了。
[12楼] guest 2013-09-12 15:29:21
这姐们已经把OCT原来的员工都赶走了,黄专很后悔啊
[13楼] guest 2013-09-12 15:46:40
卢迎华馆长聘用刘鼎先生为副馆长,哈哈
[14楼] guest 2013-09-12 16:59:18
她俩真可笑啊
[15楼] guest 2013-09-12 17:00:49
越土越洋
[16楼] guest 2013-09-12 17:16:10
怎么这俩一露面,就被群起而殴之呢?
[17楼] guest 2013-09-12 23:11:50
讨厌装逼货
[18楼] guest 2013-09-13 09:11:36
妒嫉死了。
[19楼] guest 2013-09-15 12:26:05
楼上这些无聊的人,就算你们有意见,好歹说到点儿上,除了人生攻击,就是恶意诋毁,你们的存在就是创作者最大的悲哀!
[20楼] guest 2013-09-15 15:27:44
对,楼上,你们的存在就是创造者最大的悲哀。
[21楼] guest 2013-09-15 21:08:08
楼上骂人的同僚,批评归批评,别动不动就人身攻击,这是病,得治。
[22楼] guest 2014-03-13 18:18:49

英文翻译为什么不能是理论家策展人?谁定的规则?分明是一班不懂英文,能力不够,愤恨不能“进军国际”的所谓圈内人只能在此卑微地躲在暗处作人生攻击。可怜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