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博物馆里的社交体验风头太劲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292   最后更新:2013/08/14 13:15:13 by 点蚊香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3-08-14 13:15:13

作者:Kimberly Bradley(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1


艺术拉动地产高档化是否一定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呢?是否都是艺术家先在工业区占领一块便宜的地方,然后画廊跟着来了,饭馆儿和酒吧为了让大家都有饭吃喝也高兴的跟着来了,然后有钱人“发现”这个地方,追涨地价,艺术区不得不搬走……难道在哪儿都是这样的一个循环吗?

在柏林,长久以来似乎都是这样。想要体验其战后第一批在Auguststrasse的艺术区,我来得太晚了,但我眼看着画廊从桥下发展出来(Jannowitzbrücke区),出现在地标上(Checkpoint Charlie区),老百货大楼里(Lindenstrasse区),甚至是难看的街边(Brunnenstrasse区)和发臭的运河沿线的工业厂房中(Heidestrasse区)。在过去的20年中,画廊区出现后又消失,就像森林中的精灵指环。

然而,最新涌现的集群看起来不同——它们的出现更慢,更不拘一格。也许更可持续。最初的迁移在2009年开始显现,当几家柏林有前途的画廊——比如Isabella Bortolozzi和Klosterfelde——安静的搬去了西边,而不像当时的大势所趋往东边走,去了Tiergarten 和Schoneberg街区的一个不伦不类的邻里结合部,正在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玻璃盒子“Neue Nationalgalerie(国家画廊)”之南。有趣的是,他们来的时候,正有些人因为想要更大的居住空间而离开,他们被塞回庭院或高楼里,从街上几乎看不见了。

“我们来到这里,就是因为它与众不同,”Martin Klosterfelde说,它的画廊占据了波茨坦大街93号一个大型的酒店公寓,装饰着木质的边线和法式大门——从Zimmerstrasse区的白盒子戏剧性的离去后,来到此地。Matthias Arndt画廊则搬进了对街一个相似的空间,在Wintergarten剧院的楼上。随着附近的运河运动开始,Bortolozzi画廊,在一个有着黒木镶板内饰的公寓中开始了他们前卫的展出计划。

就在其他画廊搬去Kurfürstenstrasse 街区和Pohlstrasse街区的小店面或者有庭院的空间前不久:比如Tanya Leighton,Sassa Trülzsch,Helga Maria Klosterfelde ,Giti Nourbakhsch等新的交易空间。 当时就像是2000年中期柏林迅速发展的艺术景观,跟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一致,画廊都在寻找其他空间,正如Klosterfelde所言,“让艺术家在一种别样的空间中工作。”

那时候也不是所有的空间都更加紧密。在2009年年中,柏林日报《Der Tagesspiegel(每日镜报)》搬出了它原来所在的波茨坦大街。Juerg Judin,一个瑞士画廊主本来在Heidestrasse有一个空间,后来2008年则在这里开幕了Nolan Judin,跟这个有着高不可及的天花板的广阔的空间定下了长期的租赁协议。

“在这里可供出租之前,很早的时候我就看上了这些楼。”Judin说,他代理的艺术家有Dexter Dalwood, Adrian Ghenie, Peter Saul 和Danica Phelps。“我无法抗拒这样的自然光和房间的比例。它就像是一个艺术馆。虽然柏林充斥着不错的空间,但拥有这样规模的空间,又坐落在中心位置,真的无法抗拒。”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6 13:11:01
作者:Kimberly Bradley(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2

Matt Mullican,Two into One becomes Three , 2011
rubbing, acrylic and oil stick on canvas, 70 panels, dimensions variable, MM11003.
(installation view at Klosterfelde, Berlin, 2012)


时尚世界进入艺术世界的领土通常是后者完结的第一个迹象。但是那个前印刷媒体的空间中搬入的前卫时尚Andreas Murkudis,与Judin的画廊几乎同时开幕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店。这里是那种买不起Lawrence Weiner的人,来买Dries Van Noten套头衫或者Mykita的太阳眼镜,以看起来至少还是他们的一份子的地方。

这个地区的转变并非由艺术家搬入工作室或项目空间而驱动,即使有少数,像是Albert Oehlen、评论家Ingeborg Wiensowski,是这里的长期住户,而横行霸道的Freies博物馆的院子就在波茨坦大街91号,一个由一群律师运营的非营利性艺术中心。事实上,历史上这一地区一直都是音乐家的巢穴。David Bowie和Iggy Pop在柏林生活期间就住在这附近;Blixa Bargeld曾经在这里有个办公室,现在英国音乐评论家Dave Rimmer住在那里面。

十字路口留存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缩影。一个角落里是一栋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被性用品商店“LSD”(Love Sex Dreams)占据着,就坐落在一个繁华的英国家庭日用品和娱乐商品品牌连锁超市Woolworths的对面;街道的另一侧是一个土耳其的蔬菜市场。整条街展示着一种令人兴奋的建筑、经济和种族的大融合。大多数店面都是实用主义的,针对低端市场或者两者兼备,除了近期被Krome画廊和艺术图书商店“Do You Read Me?!”占领的地方,黄昏开始,妓女们仍会在Kurfürstenstrasse街的西边走着。这里还有一个高端的鸡尾酒酒吧,“Victoria Bar”,和一个粗糙的“Kumpelnest 3000”酒吧。否则,几乎所有住宅区的房子都在街道线的内部,特别是沿着运河的地方,Bortolozzi画廊,Esther Schipper画廊和Wien Lukatsch画廊所在地,现在Wentrup画廊业搬去了拐角处。

被所有这些大厦环抱着还是有一些功成名就的大牌艺术家住在里面。一年前,Matt Mullican在这里做了一个工作室,Lützowstrasse街上的1911年的工厂。一面墙上印着他标志性的各种颜色集合;桌子上,一个名叫Albrecht的戴着眼镜的助理正在帮他处理一个木炭拓片。“我真的坐在工作室里的情况很罕见,但我会坐在这里,”Mullican说。“我亲自画画、切割和摩擦。我想应该是这个空间的原因。不仅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空间。在这里压力要小得多。你来到柏林,你就松了一口气。”

楼下是Bethan Huws的工作室,(就是她劝Mullican搬进这里的,)这间工作室里堆满了研究笔记和图像;后方是一个装满了作品的储藏室。Huws两年前从巴黎搬来柏林,就是为了这个空间,她说:“德国有当代艺术的开放性,这里还没被开发的时候我就喜欢上这附近的环境了,你能看见真正的柏林人,这其实有点不堪入目。而唯一不那么好的地方就是这里缺乏饮食文化。”(她说得很对:这里很少饭馆,除了一家“Joseph Roth Diele”,销售德国式的快餐。)


未完待续……

[板凳:2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6 13:12:24
作者:Kimberly Bradley(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3

Willem de Rooij过去几年来一直在波茨坦大街上有一个大工作室。近期,Douglas Gordon则在Kurfüstenstrasse街上买了两栋楼。2012年11月,他将他的工作室搬进了带院子的一个L型空间建筑。他跟柏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98年德国学术交流服务(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DAAD)时期。“当时我全身心的投入到要在这里做出些大事,”Gordon说,“我不仅想为我自己和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栖身之所,同时我也希望能创造一个我能被我喜欢和欣赏的人环绕着的境况。就像这里的画廊。还有很多在这栋建筑里拥有空间的艺术家。”

即使建筑前面还被脚手架包裹着,他也已经有了一块非常舒适的领土:楼下就是Supportico Lopez画廊和Sommer + Kohl画廊,跟他都是朋友,还有一个为Tanya Leighton准备的展示厅/仓库(他们从格拉斯哥开始就是哥们)。有一个空间专门放Gordon的文档,有放映厅/会议室,大多数用作吃早午餐和听音乐。“噢,还有Kaspar Konig,他的办公室在底层,”Gordon说着,向下面看看。“他是个老朋友了。”Gordon本来想要把所有东西放在前面那个楼里,但是后来意识到一个在庭院角落里有工作室的好处。“从这个角度我可看到一切,”他说。

“我希望多数人不要从这里搬走。这里感觉挺好的,有一种群体的感觉,”他边说着边从工作室的桌子上拿起一把巨大的屠刀。他即将在展览Blain/Southern的影片展示磨刀,但不会拿刀。这个动作将变成一种微妙的舞蹈,一种肌肉记忆的展示。在他的总部里拿着刀挥舞,Gordon看起来很高兴。

这并不是这个区域第一次被作为艺术中心区。在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之前,在柏林墙树立起来之前——这里是超过200位艺术、古董和草药经销商的家。传奇经销商,包括Karl Nierendorf、Alfred Flechtheim、Paul Cassirer 和Justin K. Thannhauser都在这里。而后一些画廊纷纷落户:在20世纪80年代Galerie Raab来了,然后是Barbara Weiss,他的画廊从1992年到2001年一直在波茨坦大街93号。

从那时起,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波茨坦的演变还远远没有结束。艺术群体还没有搬走迹象。事实上,正在发展中的,是更多的画廊搬过来,以及由一组拥有艺术和建筑文化内心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在Kurfürstenstrabe买了一块地,准备着一个耐人寻味的建设项目。这里的妓女们仍然在,跟那个性用品商店一条街之隔的地方。据策展人Carson Chan,这个项目的组织者之一表示,这个团体包括了博物馆馆长、建筑师、杂志编辑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在建构一个混合使用的工作室住宅建筑,由Meyer-Grohbrügge & Chermayeff设计。

此类项目明确表示着这里的艺术世界的人们,在这个时候,正在做出一项有意义的,甚至是永久性的投资。随着普通的地产高档化循环的继续,这里的艺术却不会被赶走,而是将艺术融入地区景观,因为这里的定居者已经成熟了,而且是在这座城里搬来搬去后建立起的位置。“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艺术可以留下,”Judin说。“我们之前的租金很便宜,所以除了挂上艺术品,并没有对空间做什么,然后就会搬去别的地方。现在这是一项投资——一个长期的投资。这会是柏林转变的一个范例。”


未完待续……

[地板:3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6 13:13:44
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4

柏林作为一个艺术创造力的中心,对于推动欧洲艺坛有着几乎神话般的声誉,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ArtReview召集了一个来自艺坛各个领域的专家代表组成的小组——一位艺术家,一位有地位的画廊主,一位正在兴起的画廊主,一个公共机构的总监,一位批评家和一个艺术基金的总监——以一探究竟。

柏林,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城市的名字就代表着租金便宜、亚文化、自由。一个让艺术家不只是工作,更可以生活的地方。一个开放的实验室,原始,像垃圾似的,却不知何故与众不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0年左右。而现在呢?神话剩下的部分就是这个城市的艺术正在日益常态化,成为主流的一部分?

是时候做出评估了——所以ArtReview组织了一场圆桌会议:Neu画廊的Alexander Schroder,同时也是柏林画廊周(Berlin’s Gallery Weekend)和ABC艺术博览会的联合创始人;Soy Capitán画廊的Heike Tosun;Berlinische Galerie 的总监Thomas Kohler;Heike Fuhlbruogge,Dahlmann沙龙的策展人;以及艺术家Katja Strunz,一同思考柏林艺术景观的未来。

ARTREVIEW:我想我们都同意柏林最近已经改变了很多。Heike,你两年前开了自己的画廊,而在那之前你在另一家画廊GuidoW. Baudach见证了柏林的发展。你如何看待现在的这座城市?

HEIKE TOSUN:嗯,当然,柏林的现在与过去不同。当我2004年在Guido的画廊起步时,每一封来的邮件都能让我们俩欢呼雀跃。然后节奏突然加快,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接着就是2008年的市场危机,在那之后1年我就离开了——作为一个年轻的画廊主,这完全没有影响我。我就很自然的接受了现实给定的状况。我的艺术家也住在这里,我跟他们经常一起活动。财务上,我负担不起经常性的旅行。但同时我也没有这个必要:柏林是国际化的,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经过这里。

ARTREVIEW:所以,从根本上并没有真正的改变?

HEIKE TOSUN:大炒作肯定是结束了。但是,正如一些画廊继续发展,一些艺术家和收藏家就会从别的地方搬来这里。而且柏林已经变得非常专业化了。大部分年轻的画廊主知道他们进入的领域是怎么回事,并且会相互交流——也许比功成名就的一代更多。

ARTREVIEW:我有种印象,画廊们一直在不断的搬家试图重新定义这座城市。为什么呢?

ALEXANDER SCHROEDER:这使得这个城市保持兴奋。早些时候,一切都发生在Auguststrasse区,现在已经转移到了波茨坦大街(Potsdamer Strasse)和Kreuzberg街36号。而且地图上还是有许多空白。通过这样的移动,城市发展着它的吸引力,吸引到新的人们。而且很显然,他们觉得不断发现新邻居很有趣,也是通过这样,柏林可以作为一个艺术景观一起成长。这也是画廊周(Gallery Weekend)成功的原因。


未完待续……

[4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6 13:22:24
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5


Heike Fuhlbrugge:我觉得柏林最棒的地方是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可以去塑造它。价格确实在上涨,不过相比其他大城市依然不高。这吸引到每个希望塑造生活的人——无论它们是艺术家、画廊主还是收藏家。我们坐在Salon Dahlmann的这个房间里,就是由芬兰收藏家和赞助人Timo Miettinen几年前刚刚创立的。作为策展人,我们已经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平台,可以用私人收藏做展览。所以,这里的投资都对观念和和合作持开放态度。

ARTREVIEW:这才是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收藏家都搬到了这里,尤其很多人是来自莱茵地区,而说穿了,很明显大家都在纸上谈兵——收藏家们展示着之前买到的东西。但是谁来承接他们呢?谁在支持博物馆和非营利性的空间?

ALEXANDER SCHROEDER:是的,首先所有来自莱茵的收藏家都必须展示出他们收藏家的态度,使西部和东部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实际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柏林人都在靠他们第一次的购买经验行事。也许这将创建一个动态的局面,收藏家回馈和支持本地机构,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比柏林普遍。

Thomas Kohler:我的印象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经济角度来看没有太大的改变——至少在我所在的机构尚未获利。但确实发生了大规模的社会转型。艺术景观的一侧是老西柏林的客户,而另一侧是那三分之一的新柏林居民。而且他们都很棒。这样的交流对城市来说很好。柏林曾经被市政补贴宠坏了,导致其中的公民参与相当有限。收藏家Erika Hoffmann是第一个带着一种新的态度来到这座城市的人。我认为这样的趋势还在不断增长。

ARTREVIEW:那你如何解释国际玩家正在减少的事实——为什么Okwui Enwezor去了慕尼黑的Haus der Kunst,为什么Massimiliano Gioni不留在柏林?

Thomas Kohler:至少有些人觉得在这里才是对的,比如David Elliott。当然会有漏网之鱼的情况。但是那些人即使走了也不是永远的决定。他们永远不希望那样。当Okwui Enwezor来到Berlinische画廊的时候,他说,“喔,这肯定是一个全新的地方!”,仅就因为这个机构才刚刚为人所知。而策展人们总是不断的在柏林发现新的东西,他们总是需要回来的。


未完待续……


[5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6 13:23:53
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6


ARTREVIEW
另一方面,柏林的博物馆馆长在现在的艺术景观中并非无所不在。Katja你对此怎么看?

KATJA STRUNZ
我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柏林,而且刚刚在这里办了我的首次个展。在那之前,我与这些机构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这方面很多艺术家跟我一样:我们去画廊,但很少去博物馆。大部分大艺术家都会在这里做展览。画廊跟艺术家接触得更多。

ARTREVIEW
柏林双年展在今天的语境中扮演什么角色?1998年它开启了这座城市的艺术景观。当时展出的很多艺术家,至今我们想起柏林就会想起他们:
乔纳森·米斯(Jonathan Meese)、托马斯·德曼(Thomas Demand)、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2006年的那一届,“the myth of Auguststrasse”,使柏林双年展和许多画廊再次复兴。然而,对于其中的部分仍有许多失望的反应。同时,双年展却仍然是我们最期待的活动。

Thomas Kohler
嗯,我想它被审视得过于严苛了。世界上的每个双年展都会被以不同的角度欣赏。而且我想不出其中的任何一个能比这个更激进——即使它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差一些。而且赞助商支持的策展理念,有时候可能太深奥了。尽管如此,这座城市毫无疑问发展了。那些差距正在缩小。鸿沟正在由新的建筑物闭合,其中的空隙正在不断减小。2006年双年展在一间犹太女子学校中举办。现在你可以在那里吃午餐了。不过,一些地方消失了这也正常。柏林不是一座纯粹为艺术存在的城市。那是一个神话!我们正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ARTREVIEW
这个过程把钱带到了你的博物馆里?

Thomas Kohler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这方面,我认为这个城市比较落后。这也跟经济疲软有关。我已经停止再三像中型公司求款1万美元了。在这座城市里过活艰难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展览预算,没有采买预算!在政治上,这是很轻率的。也非常令人沮丧——很多事情都在我的身边发生了,但是我无法参与。而且无论政治上或者私人领域都没有起色,使我深受打击。

KATJA STRUNZ
而且因为艺术家并不熟悉这样的背景,他们便无法与艺术机构一致。沟通非常缺乏。

Thomas Kohler
同时,博物馆的景观也已经改变了很多。简单来说,各个机构间有了对话。这样的事情在几年前并不存在。Udo Kittelmann在2008年来到了柏林国家博物馆,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监督着17家博物馆中的6家——这当然并非一个可持续的管理博物馆的方式。但是,在柏林,这样的结构问题今天还是很明显。

Heike Fuhlbrugge
是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国际策展人都没有被留下。更不用说国家博物馆的财政手段,其实是缺乏手段。


未完待续……

[6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6 13:25:17
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7

ARTREVIEW
相反,问题依然存在:资金缺乏的前提下,柏林如何维持其在艺术品市场中的位置?柏林艺术论坛(Art Forum Berlin)——它从来不是个国际水平的博览会——两年前结束了,但新的,有趣的柏林当代艺术博览会(Art Berlin Contemporary——ABC)兴起了。

KATJA STRUNZ
当然,ABC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但是柏林艺术论坛,作为一个博览会,则完全没有做到万事俱备。柏林本身已经提供了难以置信的潜力,这是abc希望进一步解放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廊代理的艺术家都住在这里。所以他们本身就是会定期来柏林。而通过ABC,你可以不必大费周章,现场跟他们谈项目。

HEIKE TOSUN
另一个区别是,艺术论坛就像是运动中的ABC,因此它能反应出柏林更多的本质。艺术论坛是一个经典的,静态的博览会。但经典的东西一般在柏林行不通。我认为ABC从一个贸易展览过渡到一个开放的博览会的转变跟这座城市的发展一致,因为新的思路在这里不断的发展——它们需要一个更加合适的平台。

ARTREVIEW
因此,现在有两个趋势:一方面,柏林正在变得更加专业,并吸引了新的阶层的买家——希望它们有一天也能支持博物馆。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本市即兴而为的性格特质,把柏林当做一个生产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神话。与此同时,价格在上涨。Katja,很多艺术家都正在搬离你的工作室所在的那座建筑,因为它要被重新装修。现在作为一个艺术家生活在这里的优势是什么?

KATJA STRUNZ
还是有差距的。柏林是从来不无聊,也没有停顿。而且它仍然没有像纽约那样人满为患,我在纽约的每个酒吧都得抢椅子。在这里你可以很自在。我可以把我的金属材料存放在一个巨大的棚子里,然后尽情工作。那边的角落里有很多商店。有一次,我在伦敦拿到了一个合约,我应该在三个月内做出点什么东西。但是因为那附近连个五金商店都没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这里,所有东西都在你的家门口。如果有一天,我付不起我在Kreuzberg待了很多年的工作室了,那肯定会影响我的作品。

ARTREVIEW
现在是否已经有某些特定的后起之秀了呢?2000年后的新一代柏林艺术家?今天的Jonathan Meese、John Bock、Monica Bonvicini在哪里?

HEIKE TOSUN
寻找它们是毫无意义的。一旦声名鹊起,他们就会立刻跟国际联系起来,并不会归功于柏林。

KATJA STRUNZ
现在跟我刚刚从Karlsruhe来到柏林的时候可大不一样了。当时我们一群艺术家总是会坐在同一个酒吧里。大家都认识彼此。然后,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画廊中找到位置——然后大家的时间都变得很少,或者为不同的理念争执,或者在不同的团队内工作。今天,一切都要复杂得多。


未完待续……

[7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8-29 10:35:26
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REVIEW

城市聚焦:柏林 Pt.8


ARTREVIEW
在此期间,一些画廊已经被迫削减了开支,随之很多艺术家也一样。你们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怎么看?

Alexander Schroder
在柏林,你总得自问,哪个危机才是真的……

Heike Fuhlbru?gge
在Heidestrasse的旁边,汉堡火车站的背后的画廊就是一个例子。2008年之前,许多小画廊开到那里,同时还有苏黎世的Juerg Judin和来自伦敦的Haunch of Venison,它们会展览“Damien Hirst”——那就像是一个黑帮场景!男人们穿着西装,女人的领口开到了地板——很棒!在柏林其他什么地方有这些东西?而现在,这个地区基本上死了。取而代之的是,Juerg Judin在波茨坦大街上开设了两倍大的一个空间。

Alexander Schroder
而且那边的租金才每平方米5欧元。

Heike Tosun 
早已经不是了!现在少于10欧元你拿不到任何东西。即使是免费空间都不行。

ARTREVIEW
除了画廊,柏林的实验空间在哪里?

Alexander Schroder

除了许多项目空间,我能想到的是Susanne Pfeffer,她在KW当代艺术研究院做得很不错,2012年底才刚刚离开。我们很有兴趣看看接下去Ellen Blumenstein将会走什么路子。而且,当然别忘了Schinkel Pavillon。

Thomas Kohler
没错,Cyprien Gaillard刚刚在那里做了展览——那么多闪光灯,那真是一个边缘化的经验。我想效果还是积极的,即使因为人太多你什么也看不到。这显示出这些空间能力。

ARTREVIEW
谁是今天的柏林艺术的观众呢?

Thomas Kohler
我觉得这里很特别。有一种对于高端水平的巨大的兴趣。当然,这也是因为那些大学。同时这也跟这个城市缺少经济压力有关:人们有时间。我们的活动都获得了难以置信的反响。现在我们正在跟Humbold大学一同组织一个讨论组。每次至少要来250人。对于柏林的这一点你不得不爱。

Heike Tosun
但是,即使有这么多兴趣,却也往往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好东西很快失去动力,而且在其他什么适当的东西发展起来之前,就被取而代之了。

Heike Fuhlbru?gge
我认为一点这很好,那么多事情都正在柏林发生。正是这些事情构成运动。

ARTREVIEW
所以,10年后的柏林会是什么样?

Alexander Schroder
Gallery Weekend和ABC的普及表明了柏林已经确立成为一个艺术和文化站点。当然,你也会听说艺术界已经移动去了例如华沙或伊斯坦布尔。人们的确会前往这些地方,但是他们同样会再次离开。

Katja Strunz
随着愈加的复杂性,我希望柏林艺术家和机构之间将建立新的网络。否则,一切最终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崩溃。

Thomas Kohler
我在这里看到了积极的发展。期间,一些展览会在博物馆里实现,因为画廊主的贡献,而且没有人立刻去怀疑博物馆是否想要成为一个买卖空间。这在几年前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淘金热后,柏林也许有点团结了——而且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Heike Tosun
其实我觉得我们已经又一次正在脱离这个阶段了。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