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媒体实验室系列专辑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1   浏览数:1704   最后更新:2012/08/13 15:23:10 by 蜜蜂窝
[楼主] 小白小白 2012-08-13 15:14:05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报道

 

 

过去十年,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增长,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画廊、博览会、艺术品销售网站、美术馆、双年展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文化形像似乎正在酝酿并发展壮大,那就是:全世界到处飞的国际策展人。

这并不是什么全新的现象。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哈洛德-塞曼(Harald Szeemann)、杰曼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等往来于欧洲各国的策展人就已经为这一新人群提供了某种原型。但艺术界的变化也改变了策展行业。这个星期,你只需要移步到曼哈顿几个地方,就能切身体会到这一日趋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一天下午,麦迪逊广场公园附近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名专攻原住民艺术的澳大利亚年轻策展人正坐在来自田纳西州、耶鲁出身的画家/艺术学教授/策展人旁边,桌子对面则是来自伦敦、北京、墨西哥城、马德里(借道巴西)、柏林(但本人在阿尔巴尼亚工作)的策展同行们。过去几个月,还有来自其他20多个国家的策展人为了同样的目的聚集纽约,其中很多人所在的国家都是远离当代艺术大本营的边缘地带,比如斯里兰卡、拉脱维亚、尼日利亚、保加利亚等。

 

左起:艾米莉娅·加拉茨,索菲娅·奥拉斯夸加和魏芳(音)。

Fred R. Conrad/The New York Times

左起:艾米莉娅·加拉茨,索菲娅·奥拉斯夸加和魏芳(音)。

 

 

在曼哈顿的一个培训项目上,古根海姆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在发言,策展人们在聆听。

Fred R. Conrad/The New York Times

在曼哈顿的一个培训项目上,古根海姆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在发言,策展人们在聆听。

 

 

这些策展人每人花了1900美元(有的因为交通和住宿的缘故,费用更高),来纽约参加由独立策展人国际联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ICI)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培训和社交项目。ICI自成立以来的三十年里,主要工作是把策展人的理念变成巡回展览,在各大知名美术馆展出。

但在过去的三年中,这家小型非盈利机构实现了某种自我重塑。他们的办公地点俯瞰着下百老汇,环境极其简朴。随着策展行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该机构的口碑也开始越来越好。

劳工统计局最近一次统计显示,在美国国内,广义而言的策展人年平均工资约为53540美元。虽然收入不算丰厚,这个行业的社会声望却在迅速增长。“策划”这个词本身已经深深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某社交媒体博客最近提出建议:“策划你的Facebook帐号,就像策划你的生活”)。尽管“独立策展人”这种说法容易造成误解——策展人通常都附属于艺术机构或项目,哪怕只是临时。近年来,奥奎·恩维佐(Okwui Enwezor)、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内维尔·维克菲尔德(Neville Wakefield)等足迹遍布全球各地的策展人俨然已成为艺术界的超级明星,而且他们也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

“整个现象真的是2000年以后才出现的,”英国策展人凯特·福尔(Kate Fowle)说。2009年,她接任独立策展人联盟执行总监一职,之前一年在北京某新艺术中心担任策展人。“这个行业正在以非常、非常快的速度增长。”

虽然很难统计出准确数字,但据福尔称,ICI设立培训项目以来的两年半内,来自62个国家的672人提交了申请,经过评委选拔,最终有大约150人参加了培训。“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她说。纽约每年举行两轮培训,每次只能接受14人。培训大受欢迎,很快促使ICI跟其他团体合作在其他地区启动了同样的项目:费城、孟买、北京以及巴西东南部由私人赞助的艺术区Inhotim。

本周纽约的培训项目中,年龄从20出头到50出头的参加者,跟本市美术馆以及非盈利艺术空间的重要职业人士欢聚一堂,其中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惠特尼美术馆的斯科特·罗斯科普夫(Scott Rothkopf)、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劳拉·霍普曼(Laura Hoptman)、白圆柱画廊的马修·希格斯(Matthew Higgs)。主题和讨论——从基座和砂纸美学上的微妙特质,到策划跟自己趣味完全相反的展览——涉及范围之广泛多变,和这份职业的工作描述一样。

斯佩克特女士谈及古根海姆美术馆建筑的“权威性使策展人在控制展览场地上”遇到了很多困难(“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失去在方形展场里布展的能力了”),但同时也更详细地说起“全世界到处飞的国际策展”模式潜在的危险,该模式常常导致策展人对当地文化和艺术的理解流于肤浅——最终做出很差的展览,她说。

罗斯科普夫第二天还要去波士顿主持另一场策展人会议。那些被他拿来开玩笑的人和事,听起来简直就像蓬勃发展的艺术界里的“新保守主义”。他赞成长期跟美术馆的收藏以及艺术家紧密合作,在这个过程中策划出“能够提出问题”的展览。

“我希望作为一名策展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他说:“而不仅仅只是像个电影制片人一样工作。”

本次培训的一个非正式主题是许多策展人都渴望找到方法,既能抵挡商业艺术界的支配性力量,又能保证资金来源。

“在中国,这种运作方式很难存活,到处都像是市场的一部分,”来自北京的独立批评家/策展人苏伟说。梅甘·肯特(Meaghan Kent)在切尔西的画廊工作多年,最近创建了自己的非盈利项目site95,主要在一些临时的都市空间策划展览。她也表示,许多认识的策展人在处理生计问题上跟处理有关艺术和艺术家的工作一样富有创意。

“很多人既当艺术家,又是策展人,同时还做着酒吧服务员或其他什么工作,他们都是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事情办成的人,”她说:“他们希望能够自由地让事物自然生成。”

艾米莉娅·加拉茨(Emilia Galatis)是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珀斯的策展人,过去一年都在沙漠地区造访当地的原住民艺术家。她说来纽约跟全世界各地的策展人交流后,更加觉得当代艺术和原住民艺术彼此仍然相距遥远,策展领域尽管规模庞大,但其关注范围却意外地狭窄。

“在各地差异仍然非常明显的今天,要谈全球策展真的很难,”她说。

但苏伟先生说作为一名策展人,他出门见得越多,越觉得艺术界内部的差异很小。他说:“我来这儿之前在广州参加了另外一个策展人会议,感觉当时讨论的内容和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并没有太大不同。”

 

翻译:杜可柯 

[沙发:1楼] guest 2012-08-14 14:57:32

付晓东新浪个人认证 :当代艺术圈的高度同质性和整个世界的矛盾与复杂性~为什么各地完全不同的差异,却生产出互相近似的当代艺术作品?

 

翁笑雨: 因为在构建定义“当代艺术”的标准即“什么时当代艺术、当代性”时,这些差异往往不是重点,或许并不是作品相似,只是我们只能看到或承认这些相似的作品。是自我的局限

 

付晓东新浪个人认证 :是的,所以这是策展人的问题。

 

翁笑雨: 所以策展人应当避免宏大叙事,而从细节和点块入手

[板凳:2楼] guest 2012-08-17 11:28:36

 @Nikita影茜:这个事讲了有10年了,一边批判新自由主义,一边还是主动被动地拼命飞,难道大家都不飞互不了解世界就更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