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2.0线上艺博会明年二月举办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1369   最后更新:2011/09/29 16:13:37 by 之乎者也
[楼主] wangxiaoer97 2011-09-29 16:13:3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当代艺术的红火,不仅体现在拍卖市场不断飙高的价钱上,还体现在传播载体的更迭上。除了传统的美术馆、画廊、专业杂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艺术网络媒体上获取当代艺术的信息。面对数目日益庞大的网络媒体,我们不禁要问:它们对于当代艺术是客观呈现还是主动推进?他们是否会改变基于印刷载体而产生的艺术审美方式?

  说到中国艺术网络媒体发展历程,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吴鸿。2000年他主持Tom.com的“美术同盟”,拉开了当代艺术网络媒体的序幕;2006年,他转战雅昌艺术网,将其打造成当代艺术界的晴雨表。今年,他白手起家,成立“艺术国际”,并将在今年6月正式上线。或许,我们的疑问能够在他身上找到答案……

  国内艺术网络媒体鱼龙混杂

  记者:现在,国内艺术网络媒体很多,能不能对这个行业进行一下点评?与国外的相比差距在哪里?

  吴鸿:现在国内的艺术网络媒体基本上没有行业分工,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这是出于商业的考虑。

  这和国外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国外也有很多艺术网络媒体,但他们更注重自身的定位。既有跟艺术市场相关的商业性网站,也有纯粹关于艺术的学术性网站。而那些纯粹的关于艺术的学术性网站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或者有政府的资助,或者是有民间基金会的资助。你有好的艺术项目就可以去申请,不需要考虑资金回报的问题。但中国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只有靠网站自身盈利,获得回报后再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目前我们的艺术网络媒体如此“无序”,因为他们都必须先解决“温饱”问题。

  记者:现在的艺术网络媒体都主推当代艺术而少推传统艺术,这与您在2000年“美术同盟”开创的传统有关吗?还是与当代艺术的属性有关?

  吴鸿:其实推传统艺术的网络媒体也不少,只是影响力不够大。实际上,任何一种媒介,从纸媒到电视到网络,都有与之一起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当初在“美术同盟”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我们要建艺术家的作品档案库,那些传统的画家们都只能提供一些手写的资料,然后由我们的工作人员录入电脑,而那些年轻的、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则直接将电子文档传给我们。从这一点上,便能看出不同辈的艺术家与不同媒体的关系,互联网作为当代艺术的传播载体并非偶然。

  另一方面,也跟市场有关系。因为近年来当代艺术的市场比较好,许多网站出于商业上的目的,就会很敏感地找到这个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以此赚取点击率,增加广告收益。

  艺术网络媒体出现是当代艺术繁荣的一个标志

  记者:我们最近发现,有很多新出现的艺术类专业网络媒体,这是当代艺术繁荣的一个标志吗?

  吴鸿:这是肯定的。不仅仅是艺术类专业网络,有很多艺术专业杂志,三年前生存都很艰难,但这几年却很繁荣。包括一些没有刊号的定向投放杂志,还有以书代刊的出版物,它们都能吸引到一些广告。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现状。

  记者:您觉得网络媒体对当代艺术传播和普及所起的作用,最关键的是什么?

  吴鸿:最关键的首先是它的时效性,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画刊》为什么会那么出名,是因为它介绍了很多国外展览的情况,但间隔周期也很长。但网络不是这样,它具有平面媒体不可替代的时效性。第二是一些言论的限制对网络来说相对要宽松一些,所以,在2000年前后,一些当代艺术方面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第三,网络具有互动性,这既跟网络媒介的特点有关系,也与前面提到的时效性有关系。当年彭德与高名潞的那场争论,我想只有在网络时代才会发生。我把彭德的文章放到网上,高名潞在美国马上就看到了,过了三天吧,就给我传过来一篇一万字的文章。这是只有网络时代才能发生的事情。此外,这种互动性与时效性也会使问题的讨论趋于尖锐化。以前一本杂志做一个话题要一期一期地展开讨论,最起码两三个月之后才有几篇反驳文章,时间一长,问题的尖锐性就会减弱。

  记者:传统的基于印刷媒体而建构起来的“凝神观照”的静态美学观,在艺术网络媒体中还适用吗?因为屏幕是主动光而不是反射光,对人的观赏方式会造成影响,艺术网络媒体是否会催生新的美学观?

  吴鸿:网络媒体对人们审美的改变不仅仅是存在于艺术领域。现在网络文学逐渐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网络文学短浅的文字也会进入到传统纸媒中,人际关系的信息传递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但是我觉得单纯从一个艺术品的图像获取而言(而不是艺术品本身),网络媒体和纸媒体的区别并不大。但是网络会促进更多的艺术形式出现,比如适用于互联网的多媒体形式,影像艺术,还有网络艺术。

  未来网络媒体将更加“分众化”

  记者:在大的网络经济背景下,如何去定位专业网站?

  吴鸿:2000年左右,国内出现了很多像新浪、搜狐这样的综合性门户网站,这实际上是把网络经济的概念放在资本市场进行放大。经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和整合,必然会优胜劣汰。加上现在中国的门户网站新闻源头依然是以转载为主,各个网站的内容大同小异,当人们的阅读习惯形成以后,未来这类网站只会剩下少数几家。

  那么,剩下来的互联网发展空间在哪儿?我认为有三点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的,第二类是与某些特定人群的特殊需要相关的,第三类就是依附于专业领域的专业网站。或者说,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应该更加“分众化”,也就是专业更加细分,这时就会有大量的专业网站出现。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将是一些能在专业领域、专门内容、专项服务、专职功能方面能体现出特色的网站成长的时代。

  记者:从您过去的经历来看,您主编的艺术网络媒体不仅仅满足于对客观情况的反映,更注重对艺术进程的介入,如几年前对蔡国强《威尼斯的收租院》讨论中,“美术同盟”的立场和态度也影响到这件事情的最终发展方向。这在当下的艺术网络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吴鸿:这取决于什么人去做,涉及到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当然,还取决于你做网站的目的,是网上画廊,还是专业媒体?对我来说,这种用媒体的方式来进行的“介入”确实是我的野心,也是我的目标之一。(梁婷)
[沙发:1楼] guest 2011-09-30 15:26:36
比如说——艺术国际??笑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