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金酸莓奖”颁奖典礼
发起人:yishushidai2011  回复数:0   浏览数:1987   最后更新:2011/02/16 22:37:07 by yishushidai2011
[楼主] 干掉前卫 2011-02-16 22:37:07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获奖名单:http://sinaurl.cn/h5XAqV(视频)
1,何云昌.《一米民主》 行为
《一米民主》是何云昌在2010年10月10日实施的行为作品又称“与虎谋皮”。他假借民主投票的方式在身上开一道长1米,深0。5CM至1CM的伤口,似乎在这件事情上实现了所谓的民主。
2,陈晓云《为什么是生活》 视频装置
2010年9月在北京香格纳画廊的个展是陈晓云最新的多屏录像装置作品,这是他在尝试运用其他媒介作为叙述手段过程中,对其驾轻就熟的影像表达方式的一次重新思考和解说。作品以多屏影像的方式呈现,作品中充斥着对生活,社会,欲望,爱,和记忆的暴力化理解,画面和文字重叠闪现,时间和空间停顿交错,展厅中充斥着敏感、妄想、多情、孱弱、细碎、含混、不厌其烦的歇斯底里的个人的体验和采样式注解。
3,陈界仁《帝国边界》 影像
《帝国边界》是台湾艺术家陈界人的影视作品。《帝国边界1》讲述了一位大陆女人嫁到台湾后的种种遭遇。《帝国边界2》陈界仁以父亲过世后留下的遗物为出发点,反思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对台湾塑造成“无档案化的社会”和集体精神“空白化”的现象。他认为这是一种平等在呼唤。
4,周斌《30天——周斌计划》 行为
30天-周斌计划是周斌的一个行为计划,30天,在设定的时间与地点,每天创作一件作品。
5,梁硕《费特》 行为
在个展“费特”中,梁硕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家居设计师,西五艺术中心的所有展厅被改造成数间房屋,比如“客厅”中配有梁硕“设计”的时尚家具,观众可以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播放的内容却是一张张城市景观的照片,像是在委婉地“介绍”他“设计”的灵感来源。
6,艾未未《葵花籽》 装置
艾未未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示了一亿粒用陶瓷制作的向日葵籽,这些向日葵籽都经过高温加工,由1600名景德镇的技术工匠耗费两年时间,经过近30个步骤最终制成,艾未未在展览上用此一亿粒陶瓷制的向日葵籽铺满整个涡轮大厅,来体现他的艺术理念。
7,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
隋建国策划的艺术家卢征远的《84天,84件作品》,从本次展览开始前的一个月到展览结束的最后一天,共84天,卢征远会创作84件作品。这些作品没有任何形式、内容、媒介材质上的限制,唯一的标准就是艺术家本人要认可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每件作品必须每天单独构思、制作完成并交付到UCCA。所有人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展览最后将会呈现出什么样子。
8,邱志杰《上元灯彩图》 装置
这是艺术家邱志杰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作品灵感源于中国传统风俗画《上元灯彩图》,邱志杰在四面墙上绘制了此画的现代版,其中的人物都具有了当代身份。同时,邱志杰在空间中心用回收的物品构筑了一种风景,观者可以徜徉其中。欣赏缀有锡罐的树木,还可拉动手边的线,令头上纸板做成的鸟儿飞翔,有如演员在布景中运动。
9,杨心广《底下有块石头》 装置
他将一张板做成底座,这张板是非常普通的木工板,甚至侧边都保留着商标与型号,于是,"树"就栽到了这张木板上,木板似乎成了"大地",其时正逢大雪过后,北京郊野的大地覆盖着一片白色,他受到启发在板面涂抹上白色颜料,然而作品看起来太"干净"了,也就是说太完整、太自足了,最终,他搬来了一块石头,把木板斜架在了上面。
10,陈文骥“抽象作品系列”
20年来,陈文骥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抽象的疏离。陈文骥画中的世界总是和他不断摆脱现实生活的自然再现有关,虽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真实的事物形象,但他所描绘的决不是具体的生活场景,而是经过他的思考与过滤的现实世界。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酸莓奖”获奖名单:http://sinaurl.cn/hq83lm(视频)
1,张洹《希望隧道》
《希望隧道》是张洹联合UCCA共同策划的一个社会公益项目,本项目呈现的是被地震摧毁的火车残骸及变形的轨道,以及火车从事故地点辗转西安、上海再到北京的纪录片。,
2,高氏兄弟《列宁》
高氏兄弟的巨型雕塑《列宁》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永久公开陈列作品,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蜘蛛》并列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
3,张洹《和和谐谐》
张洹的镜面不锈钢雕塑《和和谐谐》高达6米,原作被上海世博会永远收藏,陈列于世博轴上。
4,卢昊《学习历史——飞夺泸定桥》
卢昊作品《学习历史,飞夺泸定桥》描绘的是红色经典故事,并运用写实技法来描绘作品,以求对历史画面的重视。
5,罗中立《雕塑系列》
此次罗中立展出的《雕塑系列》作品耗时三年半时间完成,巴山夜雨承包地等先后在重庆以及北京的建构之维展览中展出,作品的色彩由其用油画颜料涂绘,这些组合雕塑作品来自其油画主题人物形象风格。
6,岳敏君《弯曲的维度》
岳敏君于2010年创作的雕塑作品《弯曲的维度》,高达7.8米,为不锈钢人体像,此件作品依旧保持其笑面人形象,现摆放于中国美术馆。
7,蔡国强《农民达芬奇》
《农民达芬奇》是蔡国强继《威尼斯收租院》后的第二次大型农民题材计划,此展览于2010年举办,完整地呈现了其多年收集的农民创造物。
8,艾未未《葵花籽》
艾未未于2010年10月11日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其作品《葵花籽》,艾未未于五六年前就开始策划此作品,它由景德镇1600多名熟练工历时2年多、近3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且形态各异。
9,潘公凯《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之“宇宙飞行器”
“宇宙飞行器”为潘公凯展览《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中的第一部分,此展览于2010年5月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宇宙飞行器”讨论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脉语境中对艺术审美的不同理解与心理过程。
10,牟伯岩《上海双年展“胖子”系列》
该作品曾在上海双年展展出,“胖子”是牟伯岩常用的“演员”,肥胖对于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国人是否代表着过度的消费和索取?代表着越来越远离朴素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胖子陪衬的另一个“演员”是条精瘦的黑狗,它是为了造成视觉的强烈对比,还是想对我们再说些什么?

[沙发:1楼] guest 2011-02-16 21:36:15
“东朝鲜之弊,八字尽之。始作于伪,终于无耻”。

[板凳:2楼] guest 2011-02-17 09:22:59

[地板:3楼] guest 2011-02-17 12:26:23
你们敢给院长评金酸梅奖,可佩可敬。且不说评的是否准确,但只凭做法本身就已经具有重大的意义。你们这批年轻人的小肩膀已经自觉承担起历史的责任,这是难能可贵的。老一辈的批评家将原来政府的专属话语权分化出来,有了相对自由和当代的艺术,但是又被迫在市场话语权下沉默变节了。 你们将要对峙的“敌人”比前辈还要复杂和强大,它们包括:政府、民间、外国、批评家、艺术家、收藏家、拍卖行等一切既得利益者。但是,你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政府、民间、外国、收藏家、批评家、艺术家、拍卖行当中新的权利诉求者必是你们的同盟者或同情者。 未来中国的艺术生态,要么在竞争和承担中繁荣,要么在鼓吹和逃避中枯萎。我相信前者。我不会用博客,本想在上面支持你们。再次祝贺。
[4楼] guest 2011-02-17 12:59:53
王华祥老爷子还活在火星时代,一句火星语就拿来当宝贝,你们这帮屁评假这么自卑啊。
[5楼] guest 2011-02-17 17:40:08
关于“金棕榈与金酸梅奖”:为了话语权,还是为了艺术的发展?

陆南萍

2010“金棕榈与金酸梅奖”终于出炉了。遗憾的是在昨晚的颁奖现场只有荣获金酸梅奖提名的艺术家原弓先生在场(但他好象主要是作为颁奖嘉宾而非获奖者在场),而没有看到那些正式获金酸梅奖的大腕们。不知是什么原因。是评委没有通知他们,还是他们嫌弃金酸梅太酸而没有勇气到场?我想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它从一个方面意味着这个奖项在程序上是否具有公正性。

但无论如何,我首先要说这次评奖活动具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体现在本届评委们出人意料地给了有权有势的潘公凯、罗中立院长每人一个金酸梅奖。应当视此为一种勇气。它显示了青年批评家所具有的基本的评判勇气。然而,该奖的局限也恰恰是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正视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政治性议题。当政治变革的呼声在整个社会甚至在整个国际范围成为最重要的关注点的时刻,社会文化不仅应当深刻反映这一状况,也应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变革力量。中国当代艺术决不可能也不应该例外成为以玩弄早已在国际范围习以为常的语言游戏为乐的世外桃源。

在我看来,公众人物艾未未同时既获金棕榈又获金酸梅奖对于评议奖项来说是一个很低级的玩笑闹剧。这不仅没有显示其奖项的客观公正,反而暴露出评委们患得患失的世故心态。要么金棕榈要么金酸梅奖才算是评奖。让艺术家脚踩两只船显示的恰恰是评委们自己脚踩两只船既想讨好又想贬抑的拿捏不稳的不正常心态。如果评委们是在合作一个艺术作品或者仅是在玩一个游戏而非评奖那另当别论。一个一本正经的奖项却没产生必要的判断力,这个奖项有什么意义呢?

到目前为止,除了网上公布的鲍栋的一篇感想式的文字我没有看到一个象样的针对获奖者及其作品的判断性评语。这似乎有违评奖的规则。仅有的关于获奖者的评语文字既不规范也不学术。如果以此作为给获奖者的颁奖词几乎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评奖不是比谁门槛高,而是对获奖艺术家及其作品做出学术性的评判。鉴于此,我认为艾未未《葵花籽》的意义绝不是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这只显示一个艺术家的资格),而是通过一亿粒葵花子的生产和出口揭示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生产关系及其由此引申出的社会性反思。而艾未未最好的作品也不应是《葵花籽》,而是他通过自身的社会性实践把自己从一个艺术家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公众人物。也就是说艾未未做什么作品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正如我们看待博伊斯与沃霍尔一样,重要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特殊存在。对于他们,人才是最重要的作品。

另外,高氏兄弟的巨型雕塑《列宁》的意义也绝对不是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蜘蛛》并列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这也只是显示一个艺术家的身价而与作品意义无关),而是这件作品作为公共性雕塑在加拿大温哥华双年展两年展出期间产生的持续不断的社会性争议。在中国艺术家中,这种在国际范围产生如此长期而广泛争议和影响的艺术作品实在并不多见。遗憾的是因为体制性的限制,在中国除了网络上的零星争议,中国大陆评论界对此却视而不见。然而有意味的是这件作品在海外的争议焦点恰恰是有关专制批判及有关自由表达与审查边界的国际性境遇这样一个极为重要议题。评委们不谈这些,却只看他们和哪个名人的作品放在一起,岂不让人感觉中国评论家都太没见过世面了吗?事实上我个人认为高氏兄弟更具挑战性的作品是《纽约时报》报道的《忏悔的毛》。这是一件需要时间才能确认其价值的作品。但恐怕这件作品的敏感性对于一个需要在公共领域公开操作的评奖活动的确是十分困难的。但这是一个可以理解但不能成其为理由的理由。因为艺术及包括艺术奖项在内的艺术批评都应当是破除恐惧消弭边界的实验,而不应做一只规循矩步缩头缩脑的兔子。

通过对以上两位艺术家奖项的评说(有关其他获奖者的意见本人将另文论述),我想表达的不仅是我对获本届金棕榈与金酸梅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个人性意见,也希望借此表明: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奖活动应当是一个十分严肃公正的工作,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具有的某种引导性作用。只有程序的公正才能保证其艺术价值意义判断上的公正。评委的产生,规则的确定,以及作品入围提名如何产生才能保证其公正透明意味着奖项是否具备其权威性。所以,一个以年龄为界限而不是以专业资质为标准所组成的评委很难不让人对其所操持的艺术标准产生某种怀疑。难道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应当受制于年龄限制吗?如果你们把栗宪庭、贾方舟、黄专、王林、吕澎们这些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史发展的最重要批评家排除在评委之外的理由是认为他们老糊涂了,那么批评锋芒正锐的朱其、程美信、王南溟、李心沫、吴味们也老的不中用了吗?艺术评奖是为了谋取话语权的利益性集团操作还是为了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得不追问的问题。
[6楼] guest 2011-02-17 19:59:21
批评锋芒正锐的朱其、程美信、王南溟、李心沫、吴味们



[7楼] guest 2011-02-17 20:19:3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