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非修正——李松松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47   最后更新:2018/04/29 11:13:20 by 叮当猫
[楼主] 点蚊香 2018-04-29 11:13:20

来源:其人之道 文:朱其


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老艺术家没有新的想法,年轻艺术家亦没有新的想法,大部分创作是在模仿西方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极简主义向激浪派转型时期的艺术形式。几乎长达十年,新老艺术家普遍都没有什么突破。

美·罗伯特·莱曼作品 无题 1961

这当然并非是中国的问题,西方艺术自80年代以来即是如此。西方在90年代欢迎中国当代艺术的加入,期待中国艺术能带来像经济一样的发动机式的刺激,但这一神话最终没有发生。20世纪,艺术是一个闯禁区和打破艺术边界的过程,19世纪以前人类和艺术伦理所设置的禁区,所有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边界被打破,甚至有些非艺术的领域亦都被纳入艺术领域。

激浪派50周年纪念展

20世纪,艺术已经没有什么形式和禁区是不可以做的,所有基本的一级形式都有人做过了。西方在80年代初就遭遇一级形式开拓的不可能性,中国经历了改革30年对西方艺术的模仿,现在亦面临无所模仿的枯竭困境。但这不意味着中国艺术失去了伟大创造的时代机遇,相反,中国正处在创造伟大艺术的时代语境中,但是再靠艺术家的本能及形式主义的绘画性,已经难以创造艺术的突破了。

人类正处于对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重新认识的时期,在中国两者兼而有之;但要对两种意识形态重新认识,需要在政治理论、历史和哲学知识训练的视野下去把握,艺术对此的表现方式不可能再用过去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或左翼艺术,而是要在符号学等新语言理论的前提下创造新的语言方式。在这一语境下,人性在中国亦是两千年来最复杂和扭曲的,但对人性的把握亦不可能靠艺术家的本能,而是要求艺术家具有对文学和精神分析的训练,才能把握复杂的人性。

美·幅索尔·勒维特70年代观念作品

现在新生代艺术家之所以没有什么艺术进展,在于美术学院的知识结构及训练未能完成转型,基本上没有越出85新潮一代的知识结构。现在美院学生做当代艺术的技术形式都不错,关键是对内容的人文观念和精神认识不够;而且技术形式主要是模仿70年代初的观念装置形式,对新科技的运用也不够。这跟IT领域的同龄年轻人不同,IT领域的年轻人一直是走在社会对科技认识的前沿的。

美术学院的年轻人现在越来越保守,不再有八九十年代前辈们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波西米亚以及叛逆精神,既不能对政治、意识形态和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力,又忽视年轻人应该敏感的新科技。

1989年2月,第一个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艺术家们在不准调头的标识上展示创意。

当然,人文认识不到35岁以后很难真正达到。85新潮一代在学生时代就有人文精神,这是因为他们入学时已经都30岁出头了。对当今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把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尚难做到,何况艺术家?今天的年轻艺术家,正处在一个尴尬境地,当代艺术正进入新一轮以作品的人文内容为主的时代,意识形态和人性在中国也正经历新一轮的经验,这一经验并非全新的经验,而是在过去的意识形态和人性的基本框架内,相比过去又 有诸多变异。

这是一种对旧模式的新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它涉及到对政治史和意识形态史的知识基础上的宏观把握,这一把握是不可能靠本能去把握的,甚至理论专业工作者都很难准确表述。但确实需要艺术家超越本能的良知去把握人文性,唯一的可能是个别有理论素质的艺术家去做到理论专业者才能做到的境地。历史上,并非没有艺术家做到过,比如居伊·德波在68学运和70年代的消费社会转型中的影响。

居伊·德波著作《景观社会》

除了意识形态交锋和人性炼狱的前沿场,中国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新科技运用。中国虽不是核心科技发明国,但中国是先进的高科技应用和市场化走在最前列的国家,但这一优势又被美院的年轻人浪费掉了。年轻人应该擅长在科技领域探索艺术,但中国的美院学生却扬短避长,大部分人只知道画画,画得又是七十年代的模式。

人文认识能力的不足和对新科技的盲视,使得中国的美院大部分学生陶醉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极简主义、观念装置、超现实绘画等陈旧的形式主义和绘画性,使得这一代人在始终充满冲突和变动的时代,令人惊奇地变成年轻的保守一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