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艾未未个展:驳议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
发起人:404,404  回复数:0   浏览数:2565   最后更新:2018/04/03 22:44:10 by 404,404
[楼主] 号外号外 2018-04-03 22:44:1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香港。3月29日,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公布“2018年亚洲艺术创变者大奖”获奖名单,本年度共有4位艺术家获奖: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施拉泽·赫什阿里 (Shirazeh Houshiary)、朱铭和朴栖甫。

左起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行政总监孟淑娟;亚洲协会全球艺术与文化项目副会长兼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陈文辉;2018 年亚洲艺术创变者大奖四位得主-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朴栖甫和朱铭;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现代及当代艺术资深策展人云翠兰及亚洲协会香港中心麦礼贤夫人艺术馆馆陈少东


苏伯德·古普塔(Subodh Gupta)是印度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艺术家之一,创作涉及绘画、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及录像等,其颇具代表性的用传统印度不锈钢厨具堆砌而成的装置系列作品,通过日常材料来探讨人口迁徙、全球化、工业化等社会政治宏大命题。

Subodh Gupta2010年的装置作品《Terminal》在Sackler Pavilion的展出现场,图片来源:architecturaldigest.in


英国的伊朗裔女性艺术家施拉泽·赫什阿里 (Shirazeh Houshiary)是1980年代新英国雕塑运动的重要一员,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等,曾获透纳奖提名,经常将伊斯兰文字与图像或苏菲主义诗词结合于创作之中,作品具有诗意及灵性无形的语言特质;

Shirazeh Houshiary作品在Lisson画廊展出现场,图片来源:widewalls.ch


台湾雕塑艺术家朱铭现年80岁,自70年代以来,先后创作了其代表作《太极系列》《运动系列》和《人间系列》,艺术风格简洁直率,善于发挥各种材质特性,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刻审美,常见于世界各地区公共雕塑项目;

朱铭太极系列雕塑,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韩国艺术家朴栖甫是60年代战后韩国单色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67年以来持续创作《描法》系列,80年代起,韩纸成为其日后创作的关键材料,以无形式艺术的抽象创作以及精神内省为主要特征,近乎冥想式的创作过程也呼应了东方的道教哲学。

朴栖甫,《描法第65-75號》,1975年,图片来源:佳士得


获奖艺术家施拉泽·赫什阿里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亚洲正不断融入全球艺术现场,这令人感到欣喜。(在地缘上)我并不相信边界的存在,我相信我的作品是世界性的,任何人类或者任何人类境况都能从中获得感触,我不希望被归为任何特殊的门类,特别是在今天的全球性语境下,你具备了与更广泛的观众进行交流的可能性”。苏伯德·古普塔则说:“我的创作素材源自日常生活,我相信艺术语言是一致的。”

Asia Society Hong Kong Center signage and GG Block, 2012, Photo Credit: Michael Moran


“‘创变者’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兼具地方性与全球的特质。香港是一座全球性的城市,拥有种族多样性的社区以及殖民地根源,我相信四位获奖艺术家在香港都拥有自己的藏家与受众群”,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行政总监孟淑娟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表示。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2018年亚洲艺术创变者大奖”颁奖现场


亚洲协会于1956年由洛克菲勒家族的约翰·洛克菲勒三世创办,是当前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非盈利、非政府民间组织,致力于推广亚洲文化加强区域性交流。“1956年,越战尚未爆发,朝鲜冲突(Korean Conflict,或‘朝鲜战争’)结束不久,当时的洛克菲勒意识到亚洲将在未来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认为美国需要加深对于亚洲文化的认识。发展至今,亚洲协会在全球已拥有12家分部,可能下周我们将宣布第13家分部的消息。”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行政总监孟淑娟在接受专访时说到。


关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的运营模式,孟淑娟表示:“我们需要在地解决筹款问题,比如与颁奖同期举办的晚宴与慈善拍卖所获得的筹款也将用于支持推广亚洲艺术。在香港,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得到香港马球会(The Jockey Club)的基金赞助,同时也会获得来自企业的赞助,比如此次展览(正在展出的‘爱话:罗伯特·印第安纳与亚洲’)就获得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赞助,与摩根艺术基金会(Morgan Art Foundation)合作密切”。

罗伯特·印第安纳,《最爱(白/红/蓝)》2008年 ,最爱(红/蓝/绿)》2008年,《四平菱形(黄/红/黑)》2002年,《爱》,1966/1998年。作品 © 2018 Morgan Art Foundation/纽约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照片由John Nye所摄。


目前正在亚洲艺术中心展出的展览“爱话:罗伯特·印第安纳与亚洲” 为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印第安纳与8位亚洲艺术家的作品联展,其中包括谷特拉格‧阿塔曼、古郷卓司、张英海重工业、Chim Pom、何岸、洪强、蔡佳葳及徐冰。展览围绕文字展开,艺术家结合自身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出使文字与图像产生微妙呼应的作品。

罗伯特·印第安纳 ,《爱是神》,1964年,《吃》1962年 (1991年铸) ,《十年:自画像1962》1972–1977年 。作品 © 2018 Morgan Art


展览精选了罗伯特‧印第安纳创作于60年间的代表作,其中包括其为人熟知的《爱》系列,与此同时也回溯印第安纳的个人经历与创作生涯在其作品中所指代的内涵。罗伯特‧印第安纳自诩“美国标志画家”,日常中的广告牌、文字、图案等逐渐演变成其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符码系统,例如,EAT吃系列源自其幼年时一在所见的公路餐馆招牌以及母亲的临终遗言,最具代表性的“爱”系列则因其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圣诞贺卡设计而初次引起广泛关注。

古郷卓司 + 张英海重工业,*Candy Factory 企划项目,《Halbeath》,2001年,flash动画单频道录像。尺寸不定,4分35秒。鸣谢古郷卓司。照片由John Nye所摄。


同时,展览也带来8位亚洲艺术家与之创作相呼应的作品,其中,谷特拉格‧阿塔曼的作品取材自伊斯兰书法传统,以动画文字的形式来挑战语言规范;古郷卓司的动画作品《HALBEATH》以韩国现代集团于苏格兰小城Halbeath的大型废弃工厂为启发,荒芜破败的废墟、韩国民歌《阿里郎》以及卡拉OK一般的文字呈现形式,为作品带来颇为荒诞的色彩;蔡佳葳作品《香环咒-五智如来》以五色塔香和密宗金刚界思想作为依据,通过佛教图案、色彩及藏文之间的相互映照,为展厅带来冥想般的氛围;徐冰作品《鸟飞了》系列的草图与罗伯特‧印第安纳的创作手稿于一间展室内对照展出,以展现二人创作过程中语言及文字的演变过程。

罗伯特·印第安纳 ,《电子吃》,1964/2007年,多色铝、 不锈钢及灯泡。198.1直径 x  深17.8厘米。版数2/5 + 2个艺术家版本。私人藏品。鸣谢Morgan Art Foundation。作品 © 2018 Morgan Art Foundation/纽约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照片由John Nye所摄。


这些与文字、图案相关的作品,受印第安纳艺术创作的启发,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新的修辞方式与艺术风格,引人思考我们现在所身处的当下,这种景观资本主义、历史感和诗意正在不断被剥夺的时代,各种媒介载体、日常符码如何在更多层面上生发出新的内涵。据悉,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下一场展览将带来中国现代女画家、雕塑家潘玉良回顾展。(采访、撰文/翁家若)


爱话:罗伯特·印第安纳与亚洲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展至7月15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