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纳二十年:一位说着蹩脚中文的外国人却在中国开了家伟大的画廊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209   最后更新:2017/12/19 10:36:04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另存为 2017-12-19 10:36:04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陈璐


12月15日,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正式开幕。本届深双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分为“世界 | 南方”、“杂糅与共生”和“艺术造城”三大板块,除将主展场设在南头古城这个特殊地点以外,还分别在罗湖、盐田、龙华上围、龙华大浪、光明设有五大分展场,展示来自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的创作和演出,并通过超过200场丰富多样的学术、以论坛、表演、工作坊等方式带来丰富多样的观展体验。

除了非常特别地将本次展览融入城中村外,策展团队还将“艺术介入城市”,成为这次双城双年展的一大亮点。漫步古城街头随处可见的壁画、舞蹈、唢呐表演、行为艺术等方式直接行动介入城市生活,与本地居民发生更多的互动,衍生更有活力和创意、更开放、民主的城市生活系统。

皮三《游戏城市(Game City)》

李凝《众声喧哗合唱团》节选,视频来源:TANC



深圳。12月15日晚,南头古城的城中村中,一处新辟出来的“报德广场”被当地居民包围着。广场一头的几栋城中村自建楼房的墙面上,先是利用大投影演绎了由中国独立动画导演皮三创作的一段像素游戏风格动画短片《游戏城市(Game City)》,紧接着由李凝导演策划的公共戏剧《众生喧哗合唱团》利用城中村的墙体、窗口、阳台和屋顶等建筑空间给大家带来了更为精彩的演出,一时之间,周围楼栋的阳台、窗口都布满了观众。这个独开生面并且深入社区生活的景象,就是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现场。

李凝《众声喧哗合唱团》


“艺术介入城市”是本届深双的一大亮点。由侯瀚如策划的“艺术造城”板块是深双首次将艺术凝聚为一个独立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除了在南头这个地区的公共空间中展示他们对城市和社会问题的种种批判性探索以外,还利用舞蹈、唢呐表演、行为艺术等方式直接行动介入城市生活,与本地居民发生更多的互动,衍生更有活力和创意、更开放、民主的城市生活系统。

尹秀珍《竞技场》

璇念《在城中》

马琳拉·塞纳托雷《叙事舞蹈学校》


从写有“南头古城”的大门进入,艺术的城市探索就此开始。一处引人注目的飞角石砖亭,是中国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信息亭》,它既能够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也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继续往前走,艺术家尹秀珍带来的装置艺术《竞技场》点缀在草坪之中。进入古城内部,一处被人围观的四层居民楼前,几位舞者分列于房顶、阳台之上,演绎了一场融汇于街道生活的现代舞蹈,这是璇念的《在城中》。继续往里走,绘制在墙壁上的壁画,几个踮起脚尖的芭蕾舞演员……

林一林《300米“商品链”


这些作品散布在南头古城的各个角落,观众只需要静静探索、慢慢发现,便能与各种类型的艺术形式遇见,深双主会场似乎成为一场巨大的城市艺术节,艺术家们纷纷拿出他们最醒目、最互动有趣的作品,深入到城中村的居民生活中,与每个人展开一场沟通交流。但南头除了吸引更多的人群,它往日的烟火气息并未改变,关于城中村的各项争执与角力仍在持续。就在上午诸多媒体汇集南头议事厅参与当日论坛时,本该在春景街进行行为艺术表演的林一林与当地政府一再进行表演许可的角力,才最终将作品呈现到市民眼前。侯瀚如表示,“城中村不是村落,它如同‘城中之城’,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间,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群,是城市形态的多元呈现。”

南头古城牌坊©吴国勇


作为主展场的南头古城,既有能够追溯到1700多前年作为岭南沿海行政中心极具历史的一面,同时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它又兼具当下社会中多元化城市生态的特点。从最早只是涉及城中村问题,到本次将深双置于城中村中,这一次策展人团队选择将展览策划与古城更新计划同时进行,将深双植入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旨在尊重人性和历史的前提下呼唤多元化、包容、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寻求城市文化、社会、空间多层面的共生。

展览现场的“城市共生”主题标识,图片来源:TANC


本届深双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分为“世界 | 南方”、“杂糅与共生”和“艺术造城”三大板块,除将主展场设在南头古城这个特殊地点以外,还分别在罗湖、盐田、龙华上围、龙华大浪、光明设有五大分展场,展示来自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的创作和演出,并通过超过200场丰富多样的学术、以论坛、表演、工作坊等方式带来丰富多样的观展体验。

《贫民窟房地产》,图片来源:TANC


由建筑师刘晓都总策划的“世界 | 南方”板块为展览主题“城市共生”提供了讨论的背景、视野和立场。展览立足于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将“共生”的话题在地域层面予以扩大,从世界各地的城市经验中思考当下我们所处的南方中的城市处境。

《贫民窟房地产》,图片来源:TANC


在“南方南方”分板块,通过一系列诸如表现内罗毕贫民窟问题的《贫民窟房地产》、展现哈瓦那城市更新案例的《更新中哈瓦那》等新的城市问题和策略,关注了主流世界之外的贫困地区城市社区的机遇与活力;而“他者南方”分板块,对中国两个南方——文化上的南方“江南”和地域上的南方“岭南”,在建筑类型学上进行了地缘文化和空间的差异分析。

刘家琨的“西村•贝森大院”实景图


其中建筑师刘家琨的“西村•贝森大院”因为有趣的互动设置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个大型城市综合体,采用外环内空格局呈现一个属于城市的“绿色盆地”。 “漂变的珠三角”板块则采用了一批背景复杂的艺术家,他们或者来自国外却在深圳常生活多年、或者是深圳本地土生土长,又或者是从周边地区移民迁入的新深圳人,利用一系列当代艺术的呈现方式,讨论珠三角独特的移民历史、客家迁移故事以及与之关联的社会文化变迁。

展览现场随处可见的壁画创作

“杂糅与共生”的“都市|村庄”板块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板块。展览叙事主线以“城中村”这一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特殊的城市现实为样本,以历史研究、现实观察、介入实践与未来想象等多元视角回应与呈现“城市共生”主题。

《广州城边村的“非主流”住宅实践》中对城边村住宅的调研、分析


该板块的总策展人孟岩认为,“深双自第一届开始就对‘城中村’议题有所关注,今年则正式选择将城中村作为主展场,十年间,其中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届展览关注的不止是城中村,而更多是关注城市未来的走向。城市中这些众声喧哗的社区,如同自然环境中的湿地,为城市中极度紧张的外部环境做出疏解,维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为众多外来年轻人的落脚城市提供机会。深双进入城中村,其意义不止于一场展览,也是一种尝试和介入,代表着一种观念的转变。”

MVRDV+智慧研究所(The Why Factory)《WEGO》


由荷兰前卫建筑师团队MVRDV+智慧研究所(The Why Factory)带来的色彩斑斓的WEGO装置,从布展之初便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合影、拍照。这个装置作品立于A展区广场的一所民房之前,它提出一种新的城市模型“生成模式完全属于使用者”,致力于在高密度的都市环境中形成一个共享生活的马赛克拼图。

鲍尔·米斯图拉(Boa Mistura)《平衡》


而同样立于这个广场的《平衡-理解中国》是西班牙团队鲍尔·米斯图Boa Mistura)集体设计的一件大型介入装置作品。它被绘制于一座作为A2展区的旧厂房建筑的外墙上,反映了创作团队对于他们所处工作场所的直接感受,黄色的“传统”和红色的“发展”重叠在一起,交汇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和新的“存在状态”。

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与“街道美术馆”


而此前便备受关注的激进建筑先锋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在南头古城、坪山大万世居和蛇口三地分别搭建了三座“街道美术馆”,这是他根据自己“移动建筑”原创构思,利用市民的日常生活元素进行的即兴创作。来自南城门包子铺李的大蒸笼、由一名自称谢女士带来的广东省浮法玻璃厂记忆的塑料牌匾和汪爷爷母亲的旧档案资料,这些居民充满记忆的物品共同成为美术馆的“藏品”,令美术馆与市民、与城市产生对话。作为本届深双的延伸项目,它既是一种艺术介入,同时在由市民参与构成的展览空间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南头古城夜景,摄影/张超


“城中村”的问题是复杂的,就如同策展人刘晓都所说的一样,深双无法解决城中村的所有问题,但能够为城市居民播下一棵种子,告诉他们生活之中存在着多种生活方式,是多元而丰富的。当我在展区游览时,一位带着孩子的本地村民正翻阅着展区内一本关于城中村改建的小册子,她一边翻阅一边嘟囔,“这都是平常天天看的东西,有什么好研究的。”或许,当她开始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种子播下之时。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UABB提供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南头古城(主展区)| 2017.12.15-2018.3.17

返回页首